(星海音乐学院 510500)
配器中的“创新”点是以原材料和原思维作为创作依据而产生的,不是为了体现个性而强硬添加的素材,在“新”的材料里仍能感受到原作中的律动和陈述思维,它应是管弦乐作曲家对原型材料深入分析后所做的创作。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型的升华是多种因素综合质变的结果,也是配器中精髓的体现。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产生节奏、旋律等多方面较大幅度的变化,甚至是根据原作的“精神”所做的一种新的体验,这些新的素材只要有合理的依据都将成为创作的良好奠基。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法虽可以在一瞬间光彩熠熠,但不要形成过大篇幅的陈述,应分清主次把握好创新技术的功能意义,喧宾夺主无节制的有意为之往往适得其反,导致最终基础的塌陷和创新亮点的暗淡。现对拉威尔创作的管弦乐曲《图画展览会》中的创新亮点作以分析。
第五幅画《雏鸟的舞蹈》TRIO段落。(管弦乐谱例略)
谱例:1
在原谱的三声中部里,中间声部始终贯穿着F音的同音切分节奏型。这个音型即具有律动意义又充当了踏板音的角色。但是如果在配器中仅用长音或原型去表现将无法完全支撑起管弦乐的整体音响,它需要更加多样化的新形态去表现音乐中所需要听众感受到的实际功能意义。在管弦乐谱此片段中经过与原型钢琴谱的对比可以发现,木管、铜管、打击乐、竖琴、弦乐各组乐器都呈示了这个F音的多种变形体,其中包括:4个16分音符的律动音型、八度跳进的材料、踏板长音、重音节奏点上的点状强调等等,这是用管弦乐语言对一种音乐思维的绝佳陈述,新材料不但没有突兀之感反而把原有的音乐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幅画《侏儒》片段。(管弦乐谱例略)
谱例:2
此段谱例是一个反复的段落,有很多配器创作者对反复片段的处理持有不同的态度,多遍反复的音乐配器思维是否需要改变以及如何改变一直是配器中的难点和重点。拉威尔在次段落的反复中做了非常恰当的处理,源于对钢琴原型中半音下行旋律的渲染,一个全新的滑音素材在弦乐组中出现。滑音的效果无固定音高的停留虚无缥缈,很好的营造了一种纱一般的神秘听觉,看看此段的标题《侏儒》便可以知道这种创新是思维和精神上的匠心诠释,侏儒的形象在弱奏的氛围里显得恐怖、神秘和压抑,如果说这段音乐是一幅画,此段的创新便是这幅画作的颜色。
下一个例子的“新”也极具特点,第十幅画《基辅大门》中的一个连接句。(管弦乐谱例略)
谱例:3
谱例后三小节的音阶下行材料是纯钢琴化的演奏形态,八度关系的齐奏在钢琴演奏中是适合的,但如果直接移植到管弦乐队中不免会显得空洞无力,因为其中缺少了和声的支撑,这种情况在乐队中的表现就像是钢琴缺少踏板一样,无法搭建立体的音响效果,因此拉威尔在管弦乐创作中加入了“新”的和声,使管弦乐音响变得充实丰满。(见管弦乐总谱编号118号处)。这个和声长音是由bE、bB、F三个主要音高组成,这是一个以五度关系排列的复合功能和弦(bE-bB-F),其同时拥有了T(bE bB)、D(bB F)两个功能的综合表现意义,在原作中没有和声功能提供的情况下,这样的创作可谓是点睛之笔,既没有影响原作要表现的效果,又突出了管弦乐语言和创作技法。另外,通过对比钢琴谱还可以发现管弦乐作品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节,变为四小节的结构使快速的连接段落显得更为方整和充分,也为下一段的衔接铺垫了充分的准备句。
通过上述的内容可以总结出,配器创作的根本意义不是单纯的音符移植工作,之所以称之为创作,就是因为很多管弦乐语言是音乐原型中的潜在意识,这种潜在意识往往因为钢琴或其他原型表现形态的局限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完整体现,虽无明显现象的表述,但细心且有经验的创作者可以从原作的多方面线索中找到如何完整体现的依据,将省略的材料挖掘重塑,使之成为表现音乐的可用素材。想做好此工作,就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分析,运用管弦乐创作中的拆分和重组技术实现二度创作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这是配器这门学科的高级阶段,也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施咏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施咏康.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管弦乐法原理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5][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