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不一定是感冒:体温背后藏着你不知道的身体秘密

2018-04-29 00:00:00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18年5期

受访专家

陈志海

首都医科大附属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擅长各型肝病的诊断及治疗,及各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发热待查、皮疹待查、黄疸待查、腹泻待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在大多数人眼里,发烧通常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感冒了。大多数人发热后,首先是硬扛着,有的人可以扛过去,但有些人发热背后可能藏着很严重的健康问题。发热到底是家常小事还是应该引起高度戒备的大事?发热到底预示着我们身体出现了哪些危险的情况?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处理?为此,我们来梳理一下发热所蕴藏的身体密码。

外敌入侵时,发热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暗

我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热呢?身体出现状况了为什么总是通过发热来提醒主人呢?

我们为什么会发热?陈主任介绍,这是因为有“敌人”来了,这个敌人是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当“敌人”侵入我们身体内部时,尽管这些细菌病毒本身不能引起发热,但是当细菌病毒进入体内的时候,身体就会对它们做出反应,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像一个雷达,它在为我们的身体侦察敌情,一旦有敌人入侵,它会以体温升高的方式给我们发出暗号。

正常人体温在36℃~37℃,保持这个温度主要的控制领域在大脑。细菌病毒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能进入大脑,但是细菌病毒这样的敌人来了,身体马上就会产生一个因子,给大脑发出信号,发送到体温调节中枢司令部,司令部得到通知,知道有敌人来了,就会让身体进入战备状态,决定身体要发热。

这几类人群发热不能硬扛

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等待热退,并找出病因,等待免疫力恢复。但有几类人群,是不可以在发热时硬扛的。第一类人是老年人,老年人年纪大,脏器功能会有所下降,硬扛着只会加重危险。第二类人是孩子,孩子在高热时,病情容易加重转变为肺炎,因为孩子的抵抗力低且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病情,容易造成病情延误。第三类人是孕妇,孕妇发热可能对胎儿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是否该用退热药?答案并非绝对唯一

发热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决定身体处于的一种对敌的状态,一种战争状态。发热了到底该不该吃退热药?相信很多人都有此疑问,发热是身体里产生对外应敌的状态,不吃退热药,等病情好转,体温也会恢复正常。但如果坚持不吃退热药,身体持续高温会不会把脑子烧坏?客观地讲,这是有可能的。当发热至41℃以上时,脑部就有可能受到影响。

发热是一个结果,需要我们细心地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只要找到根源、对症治疗,发热能自然消退。但如果疾病在脑部,如脑膜炎等损伤脑神经细胞而造成的发热就会引起并发症。简单地说,是脑病引起了发热,而不是发热导致了脑病。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比较大,体内的各种酶36℃~37℃时是最好状态。到了38℃~39℃时,这些酶的活性都会下降,身体的功能也会下降。用退烧药时,退烧药能进入我们的颅内控制体温调节中枢,从而降低体温。

热退后,能用消炎药吗?

热退后,能用消炎药吗?陈主任解释,其实常说的消炎药就是抗生素和激素。抗生素的功能是直接消灭敌人、消灭细菌,是通过杀灭敌人来消炎。激素不能杀灭敌人,它的主要作用是先缓解自身危重状况。当炎症反应很重时,如人休克或者呼吸衰竭了,在此危急状态下,先用激素缓解自身的情况,使人身体撑下去,当身体状况稍稳定时,再与疾病做斗争。因此这样的药实际上是降低免疫力的。

有些医生,为给患者自己是“神医”的错觉,在高热时用药强效退热,只能使患者得到短暂的舒适。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医秘方”:三素一汤,不管病情如何,先用上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再加上输液这一汤。但是很多时候患者是不可以使用这些方法的,比如结核病和水痘的患者。用此方法,结核病患者只会在每一次去看医生时觉得用药过后症状减轻了,但并没有根治病情,结核病的特殊病情要求患者不可以使用激素,因为这会降低免疫力。因此,在病情还不明确或者非必要的情况下不可以滥用药。

陈主任强调,发热的重点不是去赶紧退热,而是在看到发热生病这一表象时,去寻找生病的根源,从根源上对症治疗疾病,不可胡乱用药。日常生活中要十分防范感冒药和退热药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