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等院校增设全科医学专业的必要性

2018-04-29 08:09张志红王缕扈星梁桐尔唐龙黎靖
高教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必要性

张志红 王缕 扈星 梁桐尔 唐龙 黎靖

摘 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全科医学的发生发展,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持续深化,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增设全科医学专业已势在必行。文章探讨了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相关政策举措、全科人才供需矛盾、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医学院校增设全科医学专业的主要理由,以期为高等医学院校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全科医学专业;高等医学院校;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1-0143-04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biological - psychological - social medicine model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actice. With the deepening of national medical and health reform, it is imperative to add general practice specialty in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great challenges that Chinese health care reform faces, and combines with national heal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policy initiatives, general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and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actice in order to elaborat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addi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in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is suppos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practice specialty in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Keywords: general practice majors;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necessity

自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引进中国以来,其在国家各级政府、学术主管部门、医学专家的支持和扶持下,在我国不断茁壮成长。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井喷”式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的卫生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急需下沉到社区与家庭,急需足量的、合格的全科医生,然而目前全国全科医生数量少,职业素质低,难以担负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与之相对应的全科医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均较薄弱,开设全科医学本科教学的医学高等院校仅10余所,致使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滞后,全科医学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致使我国全科医生来源不足,全科医学发展后继乏人,因此,大力推动全科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成为国家领导及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医疗改革成功提供人才保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医学高等院校增设全科医学专业的必要性。

一、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是顺应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发展,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口总量逐年上升,人均寿命逐年提高。截止2016年,我国人口总量增至13.7亿(城镇居民约7.7亿,乡村人口约6亿,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量10.5%);人平均寿命增至76.34岁[1]。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罹患疾病由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确诊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86.6%,用于慢性疾病防治费用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70%以上[2],慢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不少专家认为: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这个阶段呈现“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医疗服务需求大”的特点。其次,我国醫疗卫生资源整体分布不均衡,存在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市,大医院与小医院”等各地区、各层级医疗水平的较大差别。第三,人民群众既往形成的就医观念:只要得了病,就去大医院就诊。统计数据提示:截止2017年3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98.6万,其中医院2.9万个,基层卫生机构92.9万。其中人民群众心目中所谓的大医院仅9775个(三级医院2141个;二级医院7634个),医生303万,全科医生18.8万[3]。庞大的人群基数,众多的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均对大医院趋之若鹜,门庭若市,与之相反,我国基础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由此,人民群众势必陷入“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

因此,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众多,大多数设置在群众居住社区、街道,患者就诊方便,医疗费用便宜,但由于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少,执业胜任力不强,致使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信任,不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对大医院趋之若鹜,从而人为导致医疗资源相对缺乏,致使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要走出这一困境,加强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全科医生职业胜任力,使基层全科医生有能力解决人民群众80%健康问题,是唯一办法。医学高等院校设置全科医学专业,持续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全科医师,必然促进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之上,引导人民群众理性就医,从而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望。

(二)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相关政策及举措

针对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各级政府部门、医学教育主管部门逐渐意识到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慢性疾病防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并以此为依据实施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改革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提出,要通过发展全科医学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的老年人口保健医护照顾问题;国家六部委印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0年3月25日)中提出,到2020年,通過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意见》要求,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新格局;2016年发布《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2017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要求: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2017年《“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指出: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扩大招收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向全科和儿科等急需紧缺专业倾斜。2017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全国政协委员彭钊提出以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为核心,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在所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学科,并将其作为重点学科支持。

综上,国家相关指令性文件及卫生改革举措均与发展全科、培养全科医生、提高全科医生职业胜任力息息相关,在全科医生数量、全科医生执业素质方面提出新要求,只有“强基层”才能顺利实施“保基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各项卫生改革举措,才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因此,依托医学高等院校增设全科医学专业培养数量适宜、质量较高、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全科人才缺口巨大,供需矛盾突出

全科医生是面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连续、方便、及时、有效和经济的、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是与各种专科医疗服务相互配合的,把社会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融为一体的新型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人民群众以往的健康观念,医疗服务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变成以人为中心”,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增大(13.7亿),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占比10%),慢性病患者众多(2.6亿),目前医疗现状势必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已成为国家管理者及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2010年3月25日,国家六部委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全科医生在数量上(到2020年),需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要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科医生质量方面,要求培养合格全科医生,提高全科医生职业胜任力,以保证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同质化,保障“人人享有健康”。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全科医学迅猛发展,全科医生数量及执业胜任力得以明显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及居民基层首诊率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得到保障,但是,医疗卫生改革发展仍然面临“全科医生数量少,职业胜任力低,基层留不住,全科医生无法承担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等挑战。据统计,截止2016年,全国全科医师约18.8万人,占执业医生总数6%,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平均仅1.37人,其中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为1.71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别为0.91人,0.99人[4-7];同时,现有的全科医师队伍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人员比例低,大部分仅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职业胜任力不强,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距离全国《规划》要求,均存在较大差距,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更显不足。如:英国全科医师占执业医生总数28%,每千人口全科医生0.79名;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全科医师占执业医生总数超过40%,其每千人口全科医生超过1.5名,与之比较,中国全科医师占执业医生总数6%,全科医师每千人口0.14名,无论从绝对数量或全科医生占比来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均非常明显(见图1,图2)。全科医生数量少,职业胜任力差,阻碍了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靠目前医疗水平难以把患者留在社区,难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卫生改革举措,全科医生难以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指出: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综上所述:全科人才缺口巨大,供需矛盾突出,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解决,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尤为迫切。

三、全科医学教育薄弱,全科医生来源不足,全科医学发展后继乏人

从全国情况来看,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薄弱,开设全科医学本科教学的医学高等院校仅10余所(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西安医学院,吉首大学,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徐州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锦州大学,温州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致使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滞后,全科医学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致使我国全科医生来源不足,全科医学发展后继乏人。结合目前医疗卫生现状,迫切需要持續培养更多合格全科医生。

同时,高等院校内专职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教师匮乏,现有的医学高等全科师资主要从公共卫生管理或预防医学教师中选调出来,经过短期全科师资培训成为兼职全科师资,这部分师资大部分依旧主要从事原有专业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很少致力于全科医学教育。他们虽有丰富的授课经验,但对于全科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不能真正把握全科医学整体观,不能全面理解和传授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从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现有全科临床师资主要由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专科医生担任,他们虽有丰富的临床专科医疗经验,但大部分缺乏全科医学理念及思维,仍秉承专科带教方式,以传授生物医学的诊疗模式为主,甚至有些师资简单地认为全科医学临床即为临床各科室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简单组合,经常忽视疾病的整体处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全科社区师资则主要来源于城乡基层实践基地,大部分师资未经过规范化全科师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甚至,社区培训基地88%的师资从未参与过教学工作,大部分没有教学经验[6,7]。

总的来说,全科医学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队伍尚未形成,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尚未形成一定规模,高效规范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全科师资队伍严重匮乏,尤其是基层医疗实践基地中带教师资。要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全科医生势必需要一支专门的全科师资队伍。全科师资对伍建设,必须依托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医学高等院校才能完成,因此,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是培养全科师资人才,完善全科师资人才队伍、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是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保基本,强基层”的强有力的学术保障。

四、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是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人、社区与家庭,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新型临床医学专科。其改变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卫生服务理念。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式的综合性卫生服务。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当代人类疾病谱的转变,医学教育学术部门愈来愈意识到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性,急需改变原有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建设和发展一支全科医学人才队伍。但是目前全科人才队伍现状是:“数量低,质量差,留不住”。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如期完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的规划,顺利实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并做到全科医生后继有人,真正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只有通过“学科发展,教育先行”。通过高等医学院校这一载体,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来完成对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保基本,强基层”“首诊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改革举措。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人才匮乏,国家对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急需培养大量全科人才。然而,目前全国仅10余所高等院校招收全科医学本科学生,且招生时间不长,全科招生培养规模每年不足1000人,因此,需要加强全科医生招生单位及招生规模。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增设全科医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应用性医学人才,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输送合格的全科医生,从根本上“强基层”,为顺利实施“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等医疗卫生改革举措提供强有力医疗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6[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R].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

[3]2017年3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R].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2017.

[4]许辉,周毅,王湘骥,等.顺时应变,开设全科医学本科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207-209.

[5]刘晓君,袁兆康,胡永新,等.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中国卫生人才,2016(8):29-31.

[6]罗森林,何坪,李曼霞.我国骨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3):1130-1132.

[7]葛运运,徐静,周亚夫,等.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25:2201-2203.

猜你喜欢
必要性
实施天顶湖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必要性的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高校开展散打运动教学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