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涛 杨军 刘永虎 邢彬彬 于晓明 张国胜 高东奎
摘 要:现代海洋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渔业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于现代海洋渔业高级人才的需求,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从培养目标设定、培养要求、方向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以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为高素质人才培養奠定坚实基础,以期在新的海洋发展形势下能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1-0160-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rine fishery economy, new requirements are proposed for marine fishery employees.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carries out reforms in excellent personnel training on maj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arine fishery as it seeks to meet the demand of highl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Th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are made from settings of training targets, training requirements, circumstances, course system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aim of training excellent professionals, optimizing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further strengthening discipline characters, preparing the ground for senior talents training and bringing up professionals tha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arine fishery; excellen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一、优化改革背景
海洋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当代经济的发展下,海洋经济已经登上了世界经济的重要舞台,因此培养海洋相关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当代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港口众多,渔场广阔,蕴藏着高含量的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近年来海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力量,为海洋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强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是海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落实海洋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文,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行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对于海洋渔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更加旺盛。同时国际海洋争端趋于日常化,各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争夺已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另外随着我国沿海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近海渔业增养殖发展迅速,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亟待推进,这些都对新时期海洋渔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能力及素质要求。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历史较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本专业(090602)隶属于农学,水产类,目前全国共有9所院校开设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别是:大连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集美大学、天津农学院、烟台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上海水产大学,近年来各兄弟院校均在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新时期海洋渔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
从分布区域看,大连海洋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拥有本专业的高校,对于立足辽宁、服务三北地区的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专业人才支持。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学校传统优势专业,1952年建校时即开始办学招生,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特色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2014年入选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拟通过专业改革着力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革,这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培养质量,因此,在理清专业发展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一)设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核心之一,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定位,因此在培养目标设定之初,我们对本行业以及各兄弟院校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调研,在参考各兄弟院校培养目标的同时,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最终形成了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渔业资源学、现代水产捕捞学、渔业增养殖工程学和渔业航海学等的基础知识,掌握当代海洋及渔业法律法规、现代渔业资源调查技术、现代渔业资源开发技术、远洋渔业捕捞技术、渔业增养殖工程技术、渔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监测技术等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远洋渔业开发、渔业资源调查、保护、监测评估与管理、渔业增养殖工程等领域,从事生产、研发、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强化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其中在渔业航海、渔业增养殖工程技术方面依托我校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发展基础,因此在能力培养中进行了强化,也是我校海渔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重新梳理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培养要求的制定前,重新对各项素质及能力要求进行了梳理,打破过去传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划分模式,从社会、人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外语、军事理论及体育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进行了重新界定[2][3]。
具体的修订如下:一是充分参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在培养要求中加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等要求;二是充分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培养要求中明确写明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结合目前国际化办学的持续推进,进一步树立“人才国际化”观念。当前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内企业要面临跨国企业的竞争。同样,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也需要大量外向型人才。因此,我们培养与引进人才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大展宏图,而且能在国际上一争高下。因此在培养能力中重点突出了外文能力要求,从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修改为要掌握一门外语,具备海洋渔业专业外文文献获取和阅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环境下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四是注重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态度,同时为了适应现代渔业发展,要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负责任渔业开发、可控渔业管理方面职业发展的基本能力。
(三)人才培养其他培养要求的修改完善
在人才培养的学制上做出一定调整,基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将学制改为基本学制4年,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综合实习为远洋实习的学生基本学制4~5年(3年基本理论+1~2年远洋实习),弹性学制为3~6年。
主干学科方面基于课程体系的调整加入了生物学科作为主干学科之一,也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渔业资源生物学等方面知识的重点培养。
核心课程方面增加了海洋生态学、鱼类行为学、渔具渔法学与渔政管理学,删除了渔具理论与设计,核心课程达到12门。
在毕业学分要求方面,在创新创业能力、公共选修课、第二课堂等方面均设定了学分基本要求,满足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需求。
(四)课程体系的优化配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构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与我校蓝色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契合,即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基础与通识课程(浅蓝)、学科基础课程(蔚蓝)、专业课程(湛蓝)、专业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培养海洋蓝色高级人才[6]。
在公共基础与通识课程(浅蓝)设置中,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公共选修课程,其中思政类课程充分响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以及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能够充分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课程。在公共选修课的任选课改革中,形成了蓝色海洋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创业类等五大类课程,从人文、艺术、科技、创新、海洋等多个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及人文素养。
在学科基础课程(蔚蓝)课程设置中,一是将海洋生态学列入基础课,满足目前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需求,同时引入渔业导论课程,于一年级开设,这样从入学开始就使学生逐步进入到专业认识、专业学习中来,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及专业素养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将学时超过12学时的实验单独设立实验课,如设立渔业资源评估上机实践课程,便于实验课程的统计与管理。
在专业课程(湛蓝)设置中,一是在专业必修课中增加渔业资源生物学,丰富学生渔业资源基础生物学,提高他们从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管理以及后续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设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契合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二是在方向课中根据未来专业需求及专业实习实践安排,设立远洋渔业开发及渔业资源增殖与管理两个方向的方向课,八学分方向课的设置为学生将来从事响应方向工作及研究的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辅助以实践教学中各方向课程设计等;三是任选课由原来的10门增加到现在的17门,基本按照两个方向两大类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可选择性,有助于兴趣培养。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目前国家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较高的实践能力也是卓越农林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核心环节,因此在改革中我们尤其重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角度出发,除了日常的实验课、上机及课外活动等,专业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深蓝)环节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立的课程设计及课程实践环节,通常为1周;第二部分是两个专业方向统一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这也是改革最大的部分。
专业综合实习由之前的一个学期一种实习模式改革为三种实习模式即远洋实习模式(时间1-2年,含毕业论文)、国内实习模式和校内实习模式(1学期),每名实习学生均配备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设立远洋实习模式主要是围绕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以及对远洋渔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以1-2年的远洋捕捞实习使学生在远洋渔业生产一线得到充分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远洋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使他们将来从事远洋渔业各行业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目前实习的远洋渔业公司有中国水产总公司、辽渔集团等国有大型远洋渔业企业,且我校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建立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连海洋大学中水实践教育基地,保障了实习效果。国内实习模式是通过专业各实习实践基地(企业),践行顶岗实习等模式,使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及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能够让他们尽快具备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相关企业培养了后备力量,企业可以在实践考核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在实习结束时直接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签订劳动合同,留住人才,这也有益于企业自身发展,目前已有近10家国内实习基地。而校内实习模式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校内实习采取导师负责制,每一名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需要选择一名专业教师作为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全权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使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直接参与导师的实验,包括实验准备、资料查询、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等,使学生全面认识并熟悉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综合实习方向的改革也为下一步学生就业提供了直接的参考,每一个方向的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去向更加明确,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1,7-8]。
毕业论文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在此次改革中,尤其注意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结合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多、实验机会多的特点,论文选题100%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这样就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展望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对当前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探索,新形势下对于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实践能力是否突出、创新能力是否过硬,因此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要求,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海洋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海洋渔业高级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必将推动海洋渔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时俱进,也将推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综合素质更优秀、能力更加过硬、行业发展适应能力更强的海洋渔业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海龍,李丽,李飞跃,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167-168.
[2]王学锋,张静,卢伙胜.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茂名学院学报,2009,19(6):13-15,21.
[3]孙满昌,杨红,许柳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9):52-54.
[4]周应祺.渔业学科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1995(5):20-22.
[5]袁路,颜云榕,卢伙胜.产学研结合培养海洋渔业创新型人才[J]. 渔业经济研究,2008(3):24-27.
[6]史云峰,赵牧秋.基于“五个平衡”的海洋渔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琼州学院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知识经济,2014(18):165-166.
[7]宋伟华,马家志,郑基,等.在校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初探——以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管理观察,2014(559): 157-160.
[8]白秀娟,卢伙胜.海洋环境保护实习模式初探——基于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模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