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索

2018-04-29 06:09张天浩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培育

张天浩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国之基,兴国之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又一理论成果,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培育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和任务。高校应直面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和网络信息队伍建设,充分研究新媒体及其基本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掌握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环境,实践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新并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完成培养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任务的同时履行好教书育人的重任。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084-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18

针对当下中国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政治结构等各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中国当下实际,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来便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针对其培育的对象、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务、培育环境、载体、途径和对策等方面,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术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坚定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依赖于大学生的决定性地位,二者的结合则是关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1]可以发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极为重要。科技的发展进步,促使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及衍生的相关领域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同时也出现了挑战。在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积极方面,学者们认为:“就总体而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值得肯定的。”[2]同时,学者们在研究中也看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与践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呈现表层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缺乏连贯性;新媒体的运用效果不理想。”[3]在看到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学术界也针对性的提出了培育途径,有“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构建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创造多元参与的教育环境;增强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4]以及“做好情感关怀;鼓励学生参与新媒体的开发与使用;创新学校新媒体平台内容设计和形式;整肃新媒体的风气。”[5]

总体而言,学术界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进行了广泛而深刻地探索与研究,并对其出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培育与践行途径,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借鉴其他发展成熟的学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培育与践行规律进行了探索,开拓创新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维和视角。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大学生的校园培育环境未作出明确的划分,提出的培育途径归类不明;其次,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的课堂教育方面,对受教育者的研究普遍比较注重,但缺乏对教育者的关注;再次,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教育与践行的辩证结合研究不足;最后,缺乏对时下最新科技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新研究的结合。

要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目标,就要摆脱过去传統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善于发掘和找准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结合新媒体,探索和创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的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为载体的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并协同校园网络信息、后勤部门、行政人员等各个部门的同心协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时下各类思想理念,让大学生在日益多元的文化领域内坚定信仰,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学生、生活、工作的方向指南和价值坐标。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特征

距1969年12月第一个“新媒体”时代到来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时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可以看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6]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从无到有,并在科技的推动下,使得网络新媒体渗透到高校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新媒体的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即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是交互的,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扮演着信息参与者与缔造者的双重身份,这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占领校园舆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模糊了信息传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界限,消除了大学生内心的束缚,使其可以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参与信息的交流,随时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互动。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真正实现了大学生、社会、高校三者之间信息的交互传播。对于手机使用率普及的大学生而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他们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在增加大学生与教师群体在“线上”价值观的对话的同时也极大地占据了他们的上课和学习的时间,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在刷微博、聊微信等影响课堂纪律的不良现象,高校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培育也迎来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二)复杂性

回顧历史上“新”媒体的进步与发展,不难发现其信息传播的空间范围都有所扩大,特别是现今社会中存在的新媒体,其传播的速度甚至可以说是“零时间”传播,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打破了以往地理区位上的限制。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和通信卫星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使“地球村”的梦想成真。随着新媒体产品技术的日趋简易与方便,使得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代表、不同层次的群体都成为了新媒体平台的参与者。对于海量信息、知识的获取,大学生群体的获取速度甚至超过教育者,而充斥着多样价值观的网络新媒体往往会使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出现难以辨别的情况,这也给历史虚无主义和错误价值观传播者创造了机会,他们在网络新媒体世界自由发表言论,故意制造“恶搞”“狂欢”,共同构筑了价值文化多元、复杂多变的新媒体信息区,利用有些知识水平和思想高度受限的“大V”发表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三)个性化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大众化覆盖,真正实现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对于参与个体提供的是点与点的信息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受众者的需求。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中,参与个体可以利用检索工具在任何时间、地点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了解各行各业的新动态,改变了以往以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同步性传播。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平台较少的规范约束,使得参与个体也敢在这样一个没有权威、统治的新媒体环境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聊天、展示自我以及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表言论。随着各类新媒体软件的开发与推行,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个性化,小众化。部分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检索知识和信息拓展视野的同时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意无意地打开部分与知识获取无关的链接,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检索,开始了淘宝购物、明星八卦新闻浏览、视频观看等。长期以往,大学生虽然通过新媒体平台增加了对知识的获取渠道和容量,但同时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大学生活、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反而增加了对社会的焦灼感和对自己未来的迷失感,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对于物质的过分幻想和追求等错误价值观的形成。

(四)普遍性

现如今大众均是新媒体的接受者,也都是新媒体的终端,个体普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在新媒体平台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全方位地参与到新媒体平台的运行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让Wifi、Wlan的覆盖面更广,个体可随时随地的接受行业间的最新动态,获取娱乐、购物等信息,普遍参与到新媒体生活中。技术的发展也增强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人人都成为了独立的新媒体个体,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选择。由于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平台时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往往会带着盲目与自主的心理去关注一些传递错误价值观的微博、微信等,而这些平台的运行者便通过社会上的热议话题(比如:“官二代”、“富二代”等)和一些被修饰过的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念,面对众多不可控的价值观念,部分还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大学生便会人云亦云,甚至转发一些言语不够谨慎、尚未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微信和微博,反而加剧了对错误思潮的传播。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教育的影响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其中网民中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92.5%,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7]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现如今中国青年的信息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网。而现在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恰好处在20岁左右,均有手机并通过手机上网的大学生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也是最多。新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便在高校中得到了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运用逐渐演变成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习惯,在新媒体产品的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也改变了过去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和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习惯。因此,新媒体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教材,融入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青年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新媒体自进入高校课堂以来便以其独特强大的功能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全方位施展才华和育人的机遇。

网络新媒体增加了在校青年大学生接触校园以外世界的机会,只要通过手机终端便可以给他们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的出现也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也从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转向了新媒体教学法,将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通过新媒体展示给大学生,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眼界。活力四射的青年大学生也可借助新媒体分享自己的思想理念,就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教师进行多维度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青年大学生解放思想,让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敢于发言,获取自信。通过网络新媒体设计制作精致的音频、精美的PPT,以及“慕课”在教学中的巧妙结合,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新媒体时期,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既是重大的发展机遇,更是严峻的发展挑战。”[8]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开眼看世界”的同时,也被一些政治思想反动的势力所利用,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渗透一些不利于我国主流价值观培育以及违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模糊大学生对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已经接受认可的思想政治观念,甚至出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疑和选择犹豫的现象。科技的日新月异,使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跟不上科技的脚步,部分老年教师甚至直接放弃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继续坚持传统的“灌输”教学,导致大学生开始对教师的“能力”产生质疑。新媒体的虚拟性也造成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缺乏,他们利用新媒体在其后台进行传播色情内容,匿名造谣,辱骂老师、同学等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活动。信息量巨大的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学生课堂理解、课下全忘的“碎片化”、“快餐式”的教学失效,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堂风”教育现象。上述情况的出现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核心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困难重重。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感受最深,并能发挥直接影响的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9]高校聚集着大量的青年大学生,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信仰、价值选择。校园文化也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利场所,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

高校的人文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新媒体的出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将本校的校训、校歌、时代主旋律、主流核心价值观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新媒体传递到青年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微信、微博地及时性传播让他们在朋友圈接受本校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来了解外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新媒体具有的高速处理数据、传递日益增加的信息、图片、视频等功能在解放学生工作组织者的同时也让团学活动的效果更加锦上添花,如南开大学的“青年之声”,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等“线上”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也为各高校之间借鉴学习、经验交流搭建了平台,各院校在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也提升了本校、本学院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各高校的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时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失误,如新媒体宣传不合主题、符合当代大学生青春正能量、阳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教育活动较少等,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初衷即活动的精神引领,且缺乏自主创新,活动的“质”赶不上“量”。新媒体的推送以流行元素为主,甚至在庆祝“五四”、“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和历史纪念日活动中竟以国外文化和流行元素为主,而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教育推送。新媒体下杂乱无章的校园文化让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其产生了厌烦感,甚至拒绝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取消对本校、本学院新媒体平台的关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教育名存实亡。

(三)新媒体对校园传统媒体传播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拓宽了青年大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渠道,改变了过去面对面交流、作报告,打印材料等传统形式,既节约了资源,又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从而丰富了教育形式也加大了受教育群体的覆盖面。新媒体的隐秘性也让部分死板、呆滞的青年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里活跃起来,他们能够通过电子邮箱、留言板等多种交流方式大胆的吐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比如对教育者的意见,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以及个人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出现的困惑。教育者也可采用匿名的方式倾听青年大学生的想法,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错误的、消极的思想观念进行疏导,帮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可见新媒体对校园教育的积极作用也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各种网络文化如狂潮般涌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主流传统媒体中的主导地位。新媒体的强大功能被敌对政治势力所利用,他们借助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信息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来自不同政治立场的“虚拟世界的人”空前活跃,通过碎片化、低俗化、抓人眼球的信息来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故意制造舆论,将国家核心领导和主流价值以漫画的形式恶搞,一些为正能量发声的教授专家也被扣上了“叫兽”的恶名,一些青年大学生对价值观错综复杂的新媒体世界以“看客”、“娱乐”的心态自居,有的甚至对一些“恶搞”消息进行转发,使其影响范围更加扩大化。上述现象的出现给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无形中带来了阻力。

(四)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人意识形态的体现。高等教育的大学校园是青年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一个关键过渡阶段,在对他们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他们由“内化于心”向“外化于行”。这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青年大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内化的價值观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检验和再次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在青年大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外化于行动。新媒体改变了以往“义务支教”、“募捐”、“保卫黄河母亲”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招募、宣传到实践的形式。对于志愿者的招募,可以采取新媒体平台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部分时间、空间不方便的青年大学生采取新媒体平台报名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同时,以宿舍、班级、学院为单位创建新媒体社团、论坛,体育训练营、文学协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落等,遵循新媒体的规律,合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功能,针对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信息多元化,新媒体平台运行管理者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将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与转发,并采用与符合时代潮流、时髦简答、一目了然的话语相结合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新媒体给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实践教育带来新途径的同时也出现了弊端。新媒体时代到来后,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由过去认真、踏实完成任务转变为现今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践行方式。“自拍杆”的出现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青年大学生在帮助留守儿童作业辅导、陪养老院老人聊天、义务清洁街道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拍照、录视频、晒朋友圈,这样对手机新媒体的频繁使用反而忽略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与初衷,活动组织者也是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新闻稿撰写,缺乏对活动实际内容的反思与思考。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实践教育缺乏了真实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只是停留在了意识形态领域,致使“内化于精神,外化于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未达到,教育效果不理想。可见新媒体对在校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应尽最大努力去做到利大于弊。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教育的途径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并要求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0]我們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现当代青年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肯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握和利用好新媒体的特点,深入挖掘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利方面,遵循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利用新媒体的渗透性等特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校园教育有机结合,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培育模式,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的课堂教育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讲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11]所以,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也是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科技、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与全球化的今天,针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复杂的现状,高校应紧跟时代的潮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新媒体的融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将科学的“理论”通过大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形式推进他们的头脑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个不同领域的课堂教学中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突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思想意识形态引领作用。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2]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并联合校园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师,打造一支高信度的教师队伍,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13]新媒体这个“第三课堂”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自己对新媒体的认知,提升自我,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灵活地应用新媒体,提升自我运用新媒体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创新新媒体课堂教学方式,展示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内容,增强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以防止其对知识的碎片化,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以达到其“真正成为一门受学生喜爱和好评的课”[14]。比如:针对大学生喜欢的案例分析、数据报告、故事分享等,使学生真正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落实并完成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课堂的目标。

同时,整合利用好各类教育资源,从线下教育走向线上培育。“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15]“慕课”的出现则是新媒体的优势整合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的一项成功案例,高校应整合好校内外的各类资源,邀请校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挖掘社会各界精英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讲座、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学术沙龙等活动拓宽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营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气氛。并着力去打造“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开课”[16],将课堂现场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与后期推广,并将部分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易班”的课程学习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态化,而非“一阵风”刮过。

(二)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培育

青年大学生的崇德修身是在校园教育中完成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培育工作也应从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活动、爱校教育的视角来入手,配合校园新媒体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大力建设人文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留下回忆。在校园文化环境中,人文环境的育人作用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人文环境的建设首先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和极具创意的视频资料等吸引学生的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校园文化。大力开展“修德”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道德的实践者、引领者,并利用新媒体播报身边的道德模范。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与“理性”宣传相结合的宣传力度,发挥好校园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等多维度媒体的宣传,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10]

其次,大力开展弘扬青春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指导学生工作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组织应关心时政,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号召,在“雷锋日”、“五四”等纪念日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将毛泽东、邓小平、雷锋、白求恩、焦裕禄等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过突出贡献的榜样推上新媒体,让大学生在缅怀先辈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平台评选“每周一星”、“我最喜爱的教师”、“青春正能量点赞”等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加强对英雄人物、先进个人、模范榜样及典型事例宣传,激发青年大学生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新媒体的普遍性,创新活动的形式,通过“线上”筛选、问卷、投票等形式收集更多青年大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对活动的期待、评价、想法,提高青年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三,加强爱校教育。爱校教育也是爱国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可与通信公司、传媒公司合作,创建本校的特色新媒体平台,创作特色的上下课铃声、校歌、院歌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曲,并在上下课学生流动高峰期间循环播放。在校园广播、LED大屏幕上播放校歌、校史等,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增强大学生的学校荣誉感、祖国荣誉感以及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奉献与服务,比如西北师范大学开展的“美丽校园我建设”活动等。同时注重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好教职工的身教言传,主导和引领青年大学生时刻谨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青年大学生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留下难以忘怀的言传身教的过程,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牢记母校,感激恩师。

(三)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维度

在新媒体的平等参与、全球互动、信息共享、文化开放环境与社会存在的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在这一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犹豫彷徨。高校应及时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分析表象,辨别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理念、方式等方面必须进行创新,抓住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针对性。

重视校园新媒体的建设,以弘扬和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开设专门的网站或网页,增设专题板块。比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淘思想吧”,“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站”等都取得的较好的影响与好评。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量,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及时更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国内外华人、精英人士的成长成才经历等,帮助在校青年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借助新媒体平台征集青年大学生对专题板块的设计意见,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参与设计,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引导舆论,传承文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同时,加强新媒体维护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吸纳和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制定健全的校园新媒体监管制度,以确保校园新媒体平台的阳光健康,能够及时更新与准确传达党、团以及學校的精神。定期对新媒体维护和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的敏感度,武装其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肩负起校园舆论监管工作的重担与责任。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使青年大学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的实用性。因此,需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践行。

理论上的教育只是对学生意识层面的教育,只有让学生形成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运用于实践才算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烙上中华民族印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会在青年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中得到检验。通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也会使抽象、一般、滞后的“理论”更加生动、形象、具体。青年大学生的亲身经历,也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理性和鲜活。

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效利用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热点调查,红色文化参观考察,勤工俭学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都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课堂。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如推送历年的活动,采取网上报名及网上投票等形式,吸引在校青年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活动期间策划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成立宣讲团,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讲,通过自身去影响更多群体。还可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当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让更多的社会问题、理论问题实体化、现实化、具体化。通过大学生将取得的成果利用新媒体的渠道进行扩散,通过同辈朋友圈转发影响更多的群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完成“个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新媒体—不同群体”的循环传播。实践教育活动结束后通过汇报展示、主题演讲、实践再现、视频录制等形式对各个团队进行校级、省级、国家级的评比,鼓励更多的在校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青春正能量的意识形态传递到社会中去,影响更多的群体,使实践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培育、养成到实践也要靠全体教职工参与其中,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10]的理念,铭记党和人民所给予的历史使命,教书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和爱护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甘愿做灯塔、阶梯,为青年大学生开启成功之门,铺好成才之路。借助新媒体,充分发挥好课堂育人、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新媒体育人、实践教育活动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育人的作用。高校教师也应继续传承“礼的形象,仁的化身,道的传承”[17],明确自我在育人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有意识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中,用科学的真理启迪青年大学生,用朴实的行动示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高校应直面新媒体的机遇与挑战,紧跟党和团的步伐,与时俱进,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效借助新媒体技术完成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教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与青年大学生共同参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突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覃如冰.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

[2] 程仕波.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8).

[3] 陈少平,郑铮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调查和路径探讨——以福州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

[4] 孙兰英,任怡康.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5] 祝志君,曲展.新媒体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4).

[6] 谭天.新媒体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7] 我国网民首超7亿四分之一上网只用手机[J].中国报业,2016(08).

[8] 肖华平.新媒体时代更应全面激发高校思政课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21(008).

[9] 王瑞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02).

[1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13] 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08-19(001).

[14] 王金海.高校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个路径[N].光明日报,2016-09-13(014).

[15] 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16] 仉媛.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光明日报,2016-08-13(007).

[17] 张智.“传道”是第一位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责任和使命的重要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2).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