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语文教育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活动中增添充满趣味性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教学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这个“乐之”就是指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一位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拥有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之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认真听讲教师所讲授的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关键手段就是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将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参考。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之中,语文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学生才能学习到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中是完全被动的存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应该怎样掌握一篇课文中所要求的重点字词、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怎样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固然能够帮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理清一篇课文,抓住课文的关键点,但是教会学生学会一篇课文并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小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
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明白学生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知识,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发挥最大价值。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实行“小组讨论”模式,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小学生相互交流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并倾听他人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不一样的观点,从而更进一步启发思维,扩展思路,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趣味性与艺术性的学科,语文教材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师讲解,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课堂,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为有效的途径。
在对一篇故事性课文进行教授时,语文教师可以先抽取班级的几名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故事的几位主人公,利用课下时间排演一部情景剧,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表演。这样不但能加深小学生对这篇语文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勇于在语文课堂中表现自己,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爱上语文这门内涵丰富的学科。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满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语文知识,如何提升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
三、优化课堂导入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极为有限的,而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怎样合理安排课外时间,怎样在课外有效地预习课文,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良好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紧紧跟随着教师的节奏与脚步,有效地消化课堂知识点,并充分理解课文,也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随时发现学生在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时存在哪些不足。
而优化课堂导入模式,则需要语文教师综合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影像、音乐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让阅历、知识点都较为欠缺的学生更容易明白教师的想法和教师所要讲述的知识点与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具有浓重的好奇心,因此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优化课堂导入模式,用充满趣味的手段帮助学生打开探索语文世界奥秘的大门,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获取新的知识。
总而言之,兴趣是学生敲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迸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如何更好地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为找寻最佳答案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尹红.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6):9.
[2]王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7-1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