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端武 李艺
摘 要: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作为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不可或缺的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微时代视域下,有必要对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各方参与者的“微心态”进行分析,针对性地运用微时代的优势去寻求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以期建立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育人长效机制,让广大师生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微时代;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微心态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传播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即以当今流行的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可阅读性高,信息传播具有流动性、瞬时性、扁平化、迷你化、多元化,快捷化等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它不仅是互联网的新形态,也是媒体传播的新格局,冲击力巨大,这让传统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传统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面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传统艺术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现象时有发生。
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反映着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底蕴与民族风格。在微时代视域下,作为民族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阵地,校园艺术传承显得格外重要。
一、民族传统艺术的校园传承
就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状况看,许多民族传统艺术传承链有缺失的危险。因此,对其传承与创新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教育来实现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民族传统艺术的校园传承呢?
要探讨教育和民族传统艺术的关系,讨论教育促进民族传统艺术传承的有效途径,除进行理论研究之外,更应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寻找到教育促进民族传统艺术传承的育人长效机制。
教师和学生是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基本要素,他们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校园民族传统艺术传承的效果。培养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既是学校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可持续的内在动力。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可开展“我爱我的民族”、“我以我的民族为荣”等主题班会以及校园书法、“民族传统艺术知识竞赛”、“民族传统艺术展”等活动。学生和教师们通过演讲、表演、传统游戏等积极参与的方式表达出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在此过程中,可逐渐培养起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因此,在微时代视域下,我们有必要对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各方参与者的“微心态”进行分析,充分运用微时代的优势针对性地去找寻更多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建立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育人长效机制。
二、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受众“微心态”分析
1.管理者心态分析
管理者是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的核心力量。在微时代视域下,一方面应该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也应该有防御意识。微时代的发展会给信息传播带来新的格局,使民族传统艺术的校园传承拥有一些新媒介,但与此同时,也会滋生一些弊端,产生各种问题,需要管理者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与预防危机的方案。
此外,管理者还应高度重视,具备责任意识。在微时代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的校园传承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并结合微时代的特点革新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的育人理念及育人方法,建立育人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2.教师心态分析
教师作为管理者与学生的中间桥梁,是承上启下的传达主体。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对教师心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
首先要积极响应上级决策,有责任心。教师应将管理者制定的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文件及举措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们在第一时间有所了解。
其次,要具备与时俱进地教学心态。在微时代视域下,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本固有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上,必须及时更新相关教学内容及方法,跟上时代进步的节奏。对于追逐个性,突出自我的“90后”大学生,他们寻求的是一种探究式、互动式的教育方式,追求个性化、生活化的表达形式。教师可充分发挥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新快、资源共享等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可建立个人微艺术天地、微课程视频教学,利用学校的公众平台及时分享给学生们,让民族传统艺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到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再者,重视心态。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持高度重视的态度,教师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感染与启发。
3.学生心态分析
作为“微时代”最活跃的践行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各种微事物日益呈现,如微电影、微艺术、微小说、微关注、微生活、微课程、微视频、微课堂、微时间、微旅行、微媒体等,它们的出现对学生心态势必会产生重要影响,使学生心态烙上微时代的鲜明特色。
3.1盲目从众性
在微时代视域下,学生们在进行思想判断或行为决策时缺乏主见,盲目认同或追随他人的建议或行为十分明显。微媒体自身传播力的膨胀以及碎片化、极端化的表达方式等更加剧了学生们盲从的心态,跟风式思考呈网络征状蔓延,学生们在海量却又容易失真的信息面前丧失独立和理性的判断能力,陷入盲目认同或人云亦云之中,从而发生从众心理和行为。此外,學生们在择偶、择业、就业、消费、时尚等领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从众心态,盲目从众是微时代学生心态的显著特点。
3.2情绪易感性
情绪是人们在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基础上,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度体验。一方面,微时代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浅表化、平面化、简单化的特征,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导致不良社会心态在学生群体中快速蔓延。另一方面,微时代匿名表达与信息传播的特点又进一步加速负面情绪的蔓延,且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局限,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心理聚合效应,对学生们产生不良影响。微时代是一个凸显个性,集体狂欢的时代,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大声疾呼,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充分与“微大众”沟通交流。
3.3价值观多元性
在微时代视域下,社会各阶层不同的价值观不断呈现,学生们的价值观呈现出交汇与融合的趋势,学生们潜在的价值观得到深层释放。这使得学生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中有所弱化,注重个体的利益多于注重群体或整体利益,友善关爱价值观与现实感受存在较大落差。这种价值观取向促使学生们社会利他行为减少,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现象,有时甚至出现尖锐偏激的言论和肆意谩骂、人身攻击等不理智的行为反应。
3.4多重矛盾性
当下,学生们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是消极心态也广泛存在,虚拟网络环境与现实的矛盾加剧学生们心态的多重矛盾性。一方面,微媒体能够及时向青年提供各种正能量的信息,各种微言微语传递出当代学生对生活富有激情,充满希望,以团结、理性、自信、自强的理念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另一方面,社会变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需求不满足、不公平感加剧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等导致学生们出现焦虑、浮躁、空虚迷茫、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微时代透露出学生们欣喜与焦躁、理性与盲从、个性张扬与人云亦云、傍富与仇富等多重矛盾状态,他们渴望生活在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却又面临社会阶层与群体间的隔阂拉大,社会与人际信任度降低等矛盾,导致学生们在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自我与社会问题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心态中生存。
3.5多层差异性
当代学生群体心态也具有多层差异性,这主要由学生群体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不同年龄跨度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教育成长经历,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心态存在显著多层差异。此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也呈现出不同的心态,且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认知亦存在较大差异。如,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毕业生就业与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各阶层诸如“蚁族”、“校漂”、“房奴”等群体流露出包括对高房价、高物价、就业难、结婚难等集体性焦虑,而“富二代”、“官二代”、“屌丝”、“白富美”、“土豪”等流行语也折射出阶层的分化,反映出青年社会阶层所呈现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田欣欣.和谐社会构建中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魏軍锋.“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21)
该论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课题编号为:2017GB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艺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