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京花 金梅
由思维导图及汉字的构字规律,我研究的第二种识字方法就是“搭积木”。因为汉字是“构造型”文字,有一套功能完备的部件。这与“搭积木”其实是同一原理,都是各种拆解、组合。
如果说“思维导图”是发展性的,更偏重的则是字的多面性,那么“搭积木”以汉字的构造为主,将音、形、义重拆、重建,更适合通过识字梳理文章脉络。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这一课有“秧、萎、番、锻、雅、勃”6个汉字。我将这6个汉字分成两组:以“植物”为中心的“秧、萎、番”为一组,以“人”为中心的“锻、雅、勃”为一组。将这6个字放在了最下面,作为整个知识结构的根基,由字衍生出词、句、文、思。
每个字都搭出2条或3条支柱,但每个字都不会脱离最根本的支柱,就是字学来是要会用的“用”这个支柱。“用”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可以是组词,可以是本字的多音,也可以是成语等,甚至可以是带有这个字的“千古绝句”。
“秧”字,我为其搭了3個支柱——“拆”“用”“想”。其中“拆”是将“秧”字拆开,留下“禾”与其他汉字块重组,成“秋、稻、稼、种”等字,并将这些字结合他们的本义编成简短的儿歌;“想”就是通过“秧”我联想到了五谷杂粮;“锻、雅”两字的“拆”的支柱是换偏旁;而“番”字换了另一种形式的支柱“合”,给它加汉字块重新组成新的汉字。“萎”与“勃”的“想”,就是以字义与情感色彩为基调写出了几个相关的词语。
这样就会把每个字的特点、意思及易混的地方能够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学生们的用字正确率就会大幅度提高。最后整个积木搭到最上檐——房顶,分别写出植物的生长状态、人的成长要素,后由一座桥将植物与人连到一起,这样就可以捋出课文的结构与主旨。
再比如《为人民服务》这一课,共有“鸿、鼎、旺、炊”这四个汉字。这回我为每个汉字都选了两个支柱,都有一个相同的支柱——“用”,而每个字“用”的内容也是不同的,“鸿”为文中引用的名句,“鼎”结合“想”的支柱想到的含义写出的相应的成语,“旺”只是组词,“炊”里的是“千古绝唱”。相同的支柱,不同的内容,使汉字既饱满,又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其他的就因喜好而选择研究搭建字的不同方面。例如“旺”的“拆”就是将“旺”字拆成“日”与“王”,再与其汉字块重组成汉字,再将这些汉字串成有趣的诗歌,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之后将这四个字与文中相应的人物再搭——“鸿”搭司马迁,因为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带有“鸿”字的名言;“鼎”搭作者“毛泽东”,因为毛主席是定鼎中原之人;“旺”搭李鼎铭,因为他的“精兵简政”,有国家兴旺之功效;“炊”搭本文的主人公张思德,他代表了无数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工作者。最后由此四人共同搭建起了本文的主旨,也就是毛主席写此文章的用意。
这就是“搭积木”,结构严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还一气呵成,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不说,对于知识的梳理与掌握更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一字多得不再是空话、硬话,而是可实行的、活学活用的最好的方式。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实践证明,学习汉字已成为学生的兴之所在,对汉字极其敏感,更深入地了解、赏析、品味汉字,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汉字世界。学生们也懂得如何快速有效地梳理、归纳庞大的汉字群,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积累好词佳句,同时又提升他们听、说、读、写的汉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574.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三河:中信出版社,2010:544.
[3]周伟珍.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语文教学,2016,2(560):39-41.
[4]于丹.汉字是藏在我们民族掌心里的纹路[J].语文研究与教学,2016,6(276).
[5]沈锡伦.汉字文化的储蓄性与游艺性[J].语文研究与教学,2016,6(276):53-5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