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勋堃
摘 要:语文学科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语文素养的重大使命。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关注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解决教什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解决学什么;师生之间的对话解决怎么学。对话使诵读教学的课堂焕发真正的光彩。
关键词:诵读教学;解读对话;自主对话;沟通对话
对话是推动课堂教学进行的主要动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对话”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话主要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围绕着文本内容进行对话。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未知到已知。可见,对话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教师与文本的解读对话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停留在记忆、理解等功利化的目标定位,缺少对文本文化气息的解读。这种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不尊重学生对于文化本身的认同,使学生对诵读教学丧失兴趣和期待。首先,教师对于文本要进行深入研读,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其次,在文本对话前,教师不但要从自身层面读懂教材,感受文本的魅力所在,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握与文本对话的三个层面: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有意辨别文本的文学韵味;试着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
二、学生与文本的自主对话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基于浅层次的对话,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隐形存在的环节,所以教师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环节。课前教师一般会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学生的预习常常是基于读文和认字两部分,对于文本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一是缺少对于文本的质疑,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场没有质疑的学习是可怕的,思维活动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所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从质疑开始的,好的问题的价值远远超过不求甚解的明白,所以有效的预习应该尊重学生的质疑。二是缺少对于文本背景知识的补充,受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文本的知识背景是最难逾越的障碍,教师可以科学地引导学生借助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既有质疑又有所行动。
在预习方面,自主学习单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同时为课堂教学的对话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对话
1.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学生学习的渠道不在仅仅依赖于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而成为终身学习者,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与学生确实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课堂上需要体现一种平等对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是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不同程度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平等的对话需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明确学生已经会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空间。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讲授让位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展示个体学习的过程,教师能够找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師在课堂上需要耐心地等待,等待学生的思维慢慢打开。允许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个性化和偏差的理解,让学生在思考时能毫无顾忌。
三是人人参与的小组合作模式。既然是平等的对话,就需要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水平固然存在差异,但是应该在其现有水平上参与对话的过程,收获对话的成果。小组内要实现分工与合作,互帮互助。
2.话题设置的有效性
首先,话题设置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对于学生已经知晓的内容教师应该少提或者不提,然而对于学生应会又不会的内容教师应该下足功夫。这一点遵循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每个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其次,话题的设置要耐人寻味,关注问题的趣味性,趣味不一定是空洞的好玩,而是真正对学生具有启发意义,文本中的“矛盾点”,越是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话题,越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对话就会进行得有节奏感。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作者明明是写空山之幽静,为何用一个“响”字来表述呢,这是一个能激起学生思维燃烧的火花,经过对话得出了“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地表达效果。
最后,抓住情感的留白,情感是诗文的灵魂,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在挖空心思地表述一种心绪,或是忧国忧民之殇,或是触景生情之兴,或是淡淡的乡愁,或是隐隐的追忆,那么话题的设置终归要落到情感上。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文本解读:读者的建构活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1).
[2]王尚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十对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