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率法探究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2018-04-28 08:55束金华
化学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电导率实验探究

束金华

摘要: 针对用过量碘单质与水配成的碘水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深的实验现象,分析其实验原理。设计相关的探究实验,在17天内测定碘水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并对电导率仪温度补偿原理进行说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碘水的电导率逐渐增大。测量溶液pH前后的变化,估算溶解碘的质量,证实碘在水中溶解度增大,碘水浓度增大。该探究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碘单质在水中溶解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 电导率;碘的溶解度估算;岐化反应;多碘离子;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30070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碘是一种紫黑色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25℃时100g水中只能溶解0.030g碘 [1]。但如果水中含碘离子会使碘单质的溶解度增大,因为发生如下反应: I 2+I -I - 3 [2]。所以实验室配制碘水,通常加入KI来促进I 2在水中的溶解。

因此有学生认为碘微溶于水,要配制较高浓度的碘水,光用碘单质和水是不行的,必须要加入KI。那么,在配制碘水时,是否仅用蒸馏水和碘单质就得不到较高浓度的碘水呢?对此,笔者曾多次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室温下(25℃),将过量的碘(0.7g)加入100mL蒸馏水中配制碘水(不加KI),振荡溶解。实验发现刚开始碘水的颜色较浅,为浅黄色。在试剂瓶中密封保存,放置17天,发现试剂瓶中碘水的颜色逐渐变深,呈棕褐色。我们根据颜色深浅推断,似乎碘水的浓度变大了。那么,从浅黄色到棕褐色,碘水的颜色为什么会逐渐变深?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证实碘水的浓度变大了呢?我们考虑用测量碘水溶液电导率变化的方法进行验证。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器材

2.3 实验内容

2.3.1 碘水的配制

我们将一张滤纸放置在电子天平上,清零。将少量碘倒在滤纸上,称得其质量m 碘。将称量好的碘倒入试剂瓶中,盖上试剂瓶盖,发现试剂瓶内出现紫红色蒸气。然后在试剂瓶中倒入100mL蒸馏水(25℃时,电导率28.3μS/cm, pH=6.91),振荡使碘溶解,发现碘绝大部分没有溶解,同时得到浅黄色溶液。

2.3.2 电导率的测量

我们采用DDS11A型电导率仪(手动温度补偿、电极常数0.989)进行电导率的测量。我们预测电导率σ与离子浓度c、温度t和时间x相关: σ=f(c, t, x);而离子浓度c与温度t、时间x相关: c=g(t, x)。在某一时刻,电导率σ只跟浓度c、温度t相关,即σ=F(c, t);同时浓度c只随温度t而变,即c=G(t)。因此σ=F[G(t), t],或σ=H(t)。现有的电导率仪会将电导率σ统一换算到25℃下,以便于比较。這种换算其实综合了温度t和碘水浓度c两个因素影响。从σ=H(t), t=G -1(c),可以得出σ=H[G -1(c)],或σ=S(c),说明电导率σ还可只跟浓度c相关。因此长时间多次所测的电导率σ变化其实也反映了25℃下浓度c的变化。因此需要进行手动测定碘水温度,设定相应补偿温度,这样仪器会把实际所测电导率换算为25℃时对应浓度下的电导率。换算依据为: σ 实际=σ 25[1+α(t 实际-25)], α=2% [4]。首次打开DDS11A型电导率仪,需设定电极常数为0.989。测量时,仪器先预热30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观察当时碘水温度并进行相应温度补偿设定,振荡试剂瓶使溶液均匀,将电极置于碘水中测量刚配制的碘水的电导率(已换算为25℃时的值)并记录。此后每过24小时即进行一次电导率的测量(测量前振荡试剂瓶)。经过17天发现碘水电导率逐渐增大,从32.8μS/cm增加到50.8μS/cm。

为了验证H +增多,可以测量实验前后25℃时溶液的pH(因pH计无换算功能,需控制温度)进行验证。在刚配制好的碘水测量完电导率后,控制室温于25℃(房间内空调控制),打开便携式pH计,经过两点校正后,将便携式pH计置于碘水中,测量碘水pH并记录;经过17天,在测量完电导率后,同样控制室温于25℃,将pH计置于碘水中测量碘水pH并记录。

2.3.3 溶解度的估算

为了估算100mL水中溶解了多少碘,我们可以称量实验前后碘单质质量,然后求差值,从而估算出溶解于水中的碘单质质量。浓度c与温度t、时间x相关,c=g(t, x),而某一时刻浓度c只随温度t而变,即c=G(t)。最后控制室温于25℃(消除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便于比较),将碘水中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沥干。将未溶解碘取出,迅速置于滤纸上,滤纸有吸水作用,水分在滤纸上扩散。再取另一张滤纸,在碘颗粒上擦拭吸干碘颗粒上的水分。干燥后,在电子天平上放置一张滤纸,清零,将剩余的碘颗粒转移到滤纸上称其质量m 剩余碘。根据m 溶解碘=m 碘-m 剩余碘可估算出溶解于水中碘的质量。

2.4 原始数据记录

2.4.1 电导率值

注意: 每天不同温度下测得的电导率已经过仪器的手动温度补偿处理,仪器自动换算到25℃的电导率值,见表1。

根据电导率σ(已换算为25℃时的值)与溶液配制时间x的实验数据作关系图,得到电导率(已换算为25℃时的值)σ与配制时间x大致呈线性关系,σ=1.029x+34.792,说明碘水电导率(已换算为25℃时的值)随着配制时间增大而增大,证明碘水的浓度增大了。电导率与时间关系见图1。

图1 碘水电导率与配制时间关系图

2.4.2 溶液pH(25℃)记录

注意: 前后两次都是在25℃下测定。

刚配制好时溶液pH: 6.55。

17天后溶液pH: 5.08。

溶液的pH变小,溶液的酸性有所增强。H +增多,也说明有碘单质逐渐发生反应I 2+H 2OH ++I -+HIO而溶解。碘水浓度增大。

2.4.3 碘的溶解度(25℃)

称量所得碘的质量m 碘: 0.7g。

剩余碘的质量m 剩余碘: 0.5g。

溶解碘的质量m 溶解碘=m 碘-m 剩余碘=

0.7g-0.5g=0.2g。

经过17天,室温25℃下,估算出100mL水(100g)中能溶解0.2g碘单质,可见碘单质溶解度增大了,说明碘水浓度变大了。

2.5 实验现象解释

溶液刚配制时颜色较浅,得不到较高浓度的碘水,是因为刚开始碘单质微溶于水,而反应I 2+H 2OH ++I -+HIO, I 2+I -I - 3缓慢,更多的碘单质溶解需要一定时间;刚刚配制时溶液pH为6.55,17天后为5.08,溶液酸性增强,是因为碘单质与水反应生成氢碘酸和次碘酸,氢碘酸完全解离成H +,导致溶液越来越呈酸性;碘水电导率增大是因为在I -作用下使得碘单质产生诱导偶极,I 2又和I -生成I - 3,碘水中导电离子逐渐增多(主要为H +、 I -、 I - 3)。所以不加KI也能得到浓度较高的碘水,其原理与加KI原理是一致的,两者共同原因都有I 2+I -I - 3的作用。

3 结语

实验证明,仅用蒸馏水与碘配制碘水,经过较长时间放置,浓度逐渐增大,是可以得到较高浓度的碘水的。但现有的多数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并未提及上述实验事实。在碘单质的性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个探究实验制作成微课,作为间接化学实验事实 [5],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也可以供中学生拓展学习,有助于他们消除关于碘单质溶解性的一些不準确的前概念 [6],促进学生对碘在水中溶解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严宣申,王长富.普通无机化学(第2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5.

[2]北京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下册)(第4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70.

[3]武汉大学等.无机化学(下册)(第3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23.

[4]张国城.电导率仪温度补偿两套公式的根源及其优劣[J].中国计量,2010,(8): 87.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4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5.

[6]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387,405~406.

猜你喜欢
电导率实验探究
费森尤斯4008S血透机电导率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凝结水水质分析仪表维护对策改进探讨
不同低温处理对桃1年生枝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基于电导率法的地沟油含量测定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长柄V形玻璃管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对钢铁吸氧腐蚀过程的实验探究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265FS土壤原位电导仪测定结果与土壤含盐量的关系
时效制度对7075合金电导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