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涵丹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
1968年约翰·凯恩提出了 “空间错位理论”,即是反映城市快速空间重构影响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理论假设[1]。该理论主要用于衡量各个要素在空间上分布不匹配现象,被广泛用于地理学、经济学、规划学及社会学等领域[2]。近年来有学者将此理论运用于旅游学领域,如邓祖涛、尹贻梅等运用空间错位理论研究我国大陆31省区的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发生的空间错位[3];丁旭生、李永文等构建了旅游空间错位指数测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程度[4];裴星星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发现其旅游业发展与资源赋存及区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5];翁钢民、李凌雁分别探讨了空间错位视角下我国和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经济之间的时空演变规律[6];王红艳、马耀峰等用空间错位理论分析了陕西省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之间存在错位[7]。上述研究发现,旅游产业在旅游资源、区位、入境旅游质量等各要素间存在空间错位现象,研究尺度也从早期的宏观尺度转为中观尺度上的定量研究。本文运用空间错位理论分析广东省旅游景区以及入境旅游质量状况,探讨两者的空间错位关系、演变特征以及旅游业各要素的发展状况。
广东省各地级市A级旅游景区数据根据《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整理所得,广东省各地级市横纵坐标(经纬度)选取其行政中心地理坐标,数据参考《中国地理名录》,广东省各地级市2007-2016年入境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收入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的《广东省统计年鉴》。
1.旅游景区丰度指数
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从众多旅游资源中评选出来的,具有较强代表性。对于入境旅游者来说,A级旅游景区对境外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大量的入境旅游客流量[8]。我国的A级旅游景区分为五个等级,5A、4A、3A、2A和1A,文中引入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10],其表达公式为:
其中,Nij表示广东省第i个地级市第j个级别归一化的A级旅游景区指数,Xij为第i个地级市第j个级别景区的原始个数,MaxXj表示第j个级别景区数量的最大值,MinXj表示第j个级别景区数量最小值。Tit表示广东省第i个地级市t年的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Ni1~Ni5表示5A~1A级景区归一化标准数值。
2.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
Ri表示第i个地级市的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xit表示第i个地级市t年的入境旅游收入,yit表示第i个地级市t年的入境旅游人次。
1.重力模型
重力的概念来源于牛顿力学,常被国内学者用于分析某指标在某一时间段内地域结构的演变[10]。区域空间上的某一点能够在该点的各个方向上保持均衡[11]。文中运用重力模型来计算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分析二者间的重心演变过程以及空间错位程度。其计算方式如下:
P、Q分别表示区域内某要素分布重心的经度和纬度,pi、qi分别表示i地级市的经度和纬度。
2.空间错位指数模型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空间错位程度,文中引用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计算广东省各地级市的空间错位指数SMIj以及广东省的错位指数SMI,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SMIj是空间错位指数,Rj、Tj表示广东省21个地级市R、T要素的总值,rij、tij分别是第i个地区市 R、T要素的值。若 SMIj>1,说明要素间错位程度较明显;若 SMIj<1,说明要素错位程度不明显;且SMIj的值越大说明错位程度越严重。
以广东省2007-2016年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入境旅游的面板数据,根据式(1)-(5)绘制出 A级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演化图以及重心总体变化轨迹图。
图1 2007-2016年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变化轨迹
从图1可以看出,2007-2016年,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重心主要分布在 113.3°E~113.8°E,22.8°N~23.4°N,波动的幅度较小,由Google Earth分析得出,近10年间旅游景区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广州市。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7-2008年为第一个阶段,旅游景区重心向西偏北方向移动,纬度移动的幅度较小。结合《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分析得知这期间广州增加了五处4A级旅游景区,深圳、梅州、清远分别增加了两处4A级旅游景区,佛山、江门分别增加了两处4A级旅游景区,其他市基本上无变化,此时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资源处于一个慢速增长的阶段;2008-2011年为第二个阶段,旅游景区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幅度增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资源也逐渐得到开发,期间广州、深圳、韶关、梅州、清远分别增加一处5A级旅游景区,各市4A级景区也有所增加,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此时A级旅游景区资源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2-2016年为第三个阶段,A级旅游景区重心变化不明显,其中佛山、惠州、阳江各增加一个5A级旅游景区,重心逐渐稳定在113.6°E~113°E,23.2°N~23.3°N之间,此时A级旅游景区资源处于成熟稳定阶段。总体看,这种演化态势表现为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由中部向东北方向迁移,并逐渐在一个范围内稳定聚集。
图2 2007-2016年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变化轨迹
从图2可知,从2007-2016年,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质的重心主要分布在 113.2°E~113.8°E,22.75°N~23.1°N,相对于A级旅游景区重心来说,波动的范围更小,由Google Earth分析得出,近10年间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质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广州市。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7-2008年为第一个阶段,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向西南部移动,与A级旅游景区重心移动的方向相反,说明存在着空间错位,而此时经度接近广州市的经度,说明在这个阶段广州市的入境旅游发展快于周边地级市;2009-2011年为第二个阶段,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总体移动方向与A级旅游景区移动方向一致,但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2012-2016年为第三个阶段,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逐渐稳定在 113.6°E~113.8°E,22.95°N~23.1°N 之间,入境旅游流差距逐渐减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这一阶段广东省入境旅游流的发展趋于稳定。总体看,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先往西南部偏移,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后逐渐在一个区域内趋于稳定。
2007-2016年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相对A级旅游景区重心来说集中性稍强,特别是在2011年-2016年期间逐渐集中在一个区域,见图3。
图3 2007-2016年A级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演化
图3 是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经纬度在同一坐标系的重心演化图,从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看,历年来都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两者的经纬度变化范围在 113.1°E~113.8°E,22.7°N~23.4°N,整体而言错位程度较小,且通过Google Earth分析得出,近10年间两要素的重心一直在广州市区域范围内波动。结合图1、图2分析可知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经纬度综合空间距离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其空间错位程度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重力模型不能定量分析各要素间空间错位的程度,所以需要结合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进行分析。
经过对各指标的处理,根据式(6),计算出广东省2007-2016年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间的空间错位指数,见表1。
从错位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广东省近10年间的A级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流质存在着空间错位,但空间错位指数SMIj均小于1,所以不是明显错位。从2007-2009年间空间错位指数呈缓慢增长,空间匹配性逐渐变弱;而后2011年是一个拐点,空间错位指数达到最大,空间匹配性最弱;2011年以后空间错位指数逐渐变小,2015年的空间匹配性达到最好,并逐渐趋于稳定。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广东省各地级市间的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空间匹配性,计算出2007-2016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空间错位指数,见表2。
表22007 -2016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A级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流质空间错位指数
由表2可知,2007-2016年广州和深圳的A级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流质的错位指数比其他地级市都要高,且其他地级市的空间错位指数不高于0.05;2011年是一个重要拐点,广州、汕尾、中山、湛江的空间错位指数下降,匹配性逐渐趋于良好,深圳以及其他地级市呈上升的趋势,但错位指数的数值相对较低,错位情况不明显;2007-2016年河源、惠州、东莞、江门的空间错位指数在[0,0.01]区间波动,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匹配最好。
依据空间错位指数将各地区分为3个等级,2007-2016年广东省各地级市错位等级的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广东省各地级市空间错位等级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2007-2016年间,广州一直处于高错位区间,深圳从2010年开始处于高错位区间,结合表2说明广东省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空间错位严重的地区数量有所增加,但错位程度在逐渐降低,广州的错位指数从2010年时的最高0.13降到2016年的0.06,深圳的错位指数也从2009年的最高0.07降到2016年的0.04,从广州和深圳的各项指标指数可以看出,广州属于广东省省会城市,交通区位优越,入境旅游发展一直处于前列,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其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错位程度逐渐降低,而深圳的入境旅游发展略优于旅游资源开发,所以深圳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错位程度略有增加。韶关、汕尾、潮州、中山在大部分时期处于中错位区间,特别是中山和汕尾的错位指数基本无变化,梅州和肇庆在2013年之前一直处于低错位区间,从2013年开始空间错位指数有所增加。
运用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对2007-2016年间广东省各地级市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重力模型证明了2007-2016年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质量的重心存在着错位,但总体波动范围较小,10年间两者重心在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在一个区域内趋于稳定,且一直集中于广州市。
第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析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质量间的空间匹配性,从各地级市的空间错位指数来看,广州和深圳指数最高,位于高错位区间,匹配性最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空间错位指数逐渐降低,其错位程度逐渐减小;有些中错位区的地级市由于错位指数下降变为低错位区间,如韶关、潮州、清远,也有低错位区间错位指数上升演变为中错位区间,如肇庆,整体而言位于低错位区间的地级市逐渐增加。
第三,虽然有一部分地区空间错位指数下降,位于低错位区间,但广东省总体错位程度下降较缓慢,说明广东省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流质间的空间匹配还有待提高,广东省的旅游产业结构还需要逐渐调整,最终促进广东省旅游业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金平,王恩儒,张文新,等.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J].地理学报,2007(4):387-396.
[2]Donggen Wang,Yanwei Chai.The jobs-housing relationship and commuting in Beijing,China:the legacy of Danwei[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917(1):38-39.
[3]邓祖涛,尹贻梅.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2009(3):6-10.
[4]丁旭生,李永文,吕可文.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106-108.
[5]裴星星,谢双玉,肖婉霜.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14(2):102-106.
[6]翁钢民,李凌雁.我国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错位及演变分析[J].商业研究,2016(3):179-185.
[7]王红艳,马耀峰.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陕西省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10):198-203.
[8]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0-34.
[9]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5):385-389.
[10]孙根年,杨忍,姚宏.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7):150-157.
[11]任前,胡静,陈小娟,文捷敏.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空间错位演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1):1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