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张掖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2018-04-28 03:38檀江林孙晓娟
关键词:张掖生态旅游一带一路

檀江林, 孙晓娟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人们迫切希望通过旅游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高层次需求,旅游已成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加重和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首选。张掖位居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中部,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天然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于“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借助SWOT分析方法,阐释张掖市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张掖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可行性政策思路。

二、张掖发展生态旅游的内在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道,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自古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1986年经国务院审批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在国内外享有赞誉。早在2009年,张掖丹霞地貌就被《图说天下·国家地理》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6处奇异地貌”之一[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张掖被定位成生态旅游城市,更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振“金张掖”的美誉[2]。张掖虽处西北腹地,但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距离省会城市兰州仅547千米,市内有高铁和客机直达兰州、敦煌、乌鲁木齐、成都、西安、北京等周边热门旅游城市及国内一二线城市,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全境,312国道、227国道在此交汇。兰新铁路(兰州—西宁—张掖—乌鲁木齐)客运专线、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和山阿二级公路(山丹—阿拉善右旗)等逐渐形成中的综合交通网络,为张掖成为游客集散地提供了有利的硬件基础。国道227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国道,自青海西宁至甘肃张掖,沿途风光旖旎,一路牛马相伴,既有花海,又有峻山;既有江南风光之秀美,又有青藏高原之雄伟、粗犷,是国内外游客自驾游的理想圣地。张掖市西接酒泉、嘉峪关,东邻武威,与武威并称“金张掖、银武威”,往北到达巴丹吉林沙漠可入内蒙,向南翻越祁连山可至青海,境内及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张掖深耕旅游经济提供了天然的优势。结合自身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好区位条件,构建起大交通、大交流、大市场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大格局,必然能带动张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化区位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助推器”。

(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张掖位于北纬38度两侧,处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上中游区域,年日照时数3000~3600小时,无霜期112~145天,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成为甘肃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区;区域内工业污染轻微,水源为渗透的冰雪融水,具有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的优越条件[3]。良好的生态作为无法替代的资源,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张掖境内冰川、森林、草原、绿洲、湿地、荒漠垂直分布,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整个张掖大地堪称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态画卷,一个令人向往的“多彩桃源”。张掖境内有甘泉公园、民乐大野口、海潮坝、山丹焉支山、肃南皇城草原、林泽丹霞地貌、高台小海子水库等既富江南柔情又具西域塞外风光的自然生态美景。2011年,张掖丹霞地貌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牵头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4]。生态优势孕育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催生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助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典型的绿洲城市,生态对绿洲而言,其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张掖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部黑河湿地、北部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在境内交错衔接,雪峰冰川、森林草原、戈壁沙漠、丹霞丘陵、湖泊湿地、绿洲沃土等多样地貌相间分布,形成了张掖生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张掖地域辽阔,资源富集,科学合理地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借以开发生态旅游,挖掘潜在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三)独特的文化资源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咽喉地带,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遗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属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与核心区。公元前121年,张掖因“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而得名。作为古河西四郡之一,早在夏商之前就有羌人定居,因其区位优势明显,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活动的中心,汇集了大佛寺、西来寺、马蹄寺、土塔、鼓楼、明粮仓等众多古代建筑,还有黑水国遗址、骆驼城遗址、汉墓群、古城墙、长城烽燧等名胜历史足迹。张掖是古丝绸之路北、中、南三线的交汇点,也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既有浓郁的古城文化元素,又有丰富的现代文化气息,在开放、开发中打造生态宜居之城,将厚重的人文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城市,多样的生态、富集的资源、特殊的区位、厚重的人文,都是张掖发展生态旅游的比较优势。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生态经济的探索和实践正如火如荼,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已然形成。挖掘、保护和开发好以西夏国寺文化广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石窟文化、西夏文化、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等古风遗存,必将助力张掖在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和创新中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

二、张掖发展生态旅游的内在劣势

虽然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让张掖的旅游优势得到空前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相关人才匮乏、观念落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张掖还处于生态资源开发初期,在旅游发展中还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整体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纯天然的保护区已经不多,张掖市难得保存的较多复杂的地理地貌为其带来特色旅游的优势之外,更多的是保护其天然性的压力。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修复能力,但人类活动的频繁会大大减弱这种能力。一方面,湿地资源是张掖地区的显著特色,作为国家唯一的内陆河湿地,是由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带来的生态价值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另一方面,张掖市的自然地貌丰富,又处于黑河流域,物种资源相当丰富,数以万计的鸟类栖息于此,过度的生态资源开发会不利于鸟类的生存。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生态旅游应以保护为主,因而很难获得经济效益。我们在深入走访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同时,随机对当地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详细调查张掖市开展生态旅游的相关问题,并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当被问及“本地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时,接近半数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48.17%),其后依次是“一般”(29.79%)、“比较重视”(9.63%)、“比较不重视” (10.19%)以及“不重视”(2.21%)。缺乏良好的管理模式,大大限制了张掖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之民众缺乏正确的生态意识,往往做出破坏环境、损害资源的旅游行为,亟需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约束其行为。

(二)旅游知名度尚待提升

张掖资源丰富,遗产赋存,但尚未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和文化共鸣,有其深层次原因。开发力度上,文化内涵和精髓没有充分挖掘,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旅游产品开发后没有经过整合梳理,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力和知名度大打折扣[5];宣传不到位,除专家学者外,其他国内外游客对张掖知之甚少。张掖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对外的旅游宣传多打着“丝路名城、戈壁水乡”的口号。丝绸之路全长7 000多公里,2014年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的申遗点就多达22处,“丝路名城”的旅游名片显得过于平淡,无法全面凸显张掖的特色,无法打开城市知名度。当被问及“所在的城市生态旅游开发程度”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开发程度一般”(33.44%);“开发程度较好”和“较差”的人数大致相当,分别为22.70%和27.24%;认为“开发程度非常好”的有9.75%,“非常差”的有6.78%。应不断加大张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大众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的形式加大宣传投入,详细推介景区景点,让游客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不断提高旅游知名度。

(三)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础配套设施和经营管理模式尚不成熟,经营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游客等的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张掖地处西北内陆,原本基础设施建设就相对薄弱,再加上地方财力有限、国家财政拨款不足,交通网络系统尚欠完善,如飞机、火车、大巴等基本交通工具遇到人流较多时就陷入瘫痪状态,许多地处偏僻区域的景区根本没有能力招揽更多的游客。游客辗转到达景区后,往往遭遇到住宿难、吃饭难等一系列生活问题,尝尽游玩之苦,难有心情去观赏自然生态之美。长此以往,张掖旅游景区必将失去吸引力和号召力,旅游收入势必大打折扣。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出发点”(多选)问题时,有78.29%的受访者认为“人类要和环境和谐相处”,55.92%的受访者强调“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51.16%的受访者主张“保护环境应该是人类自觉的文明行为”,33.88%的人表示“不保护环境不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26.73%的人认同“保护行为是地方行为规范的结果”,还有21.89%的受访者承认“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制定的法律规定,是民众应该遵守的规则”。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愿意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但部分环保工作参与者之间的工作不能协商交流,尚不能更好地衔接到位。如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发挥领导作用,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财政拨款不到位,全局工作难有一个好的开头,后续工作更不能朝着好的方向开展;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并不关注对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构架,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有待加强。虽不乏专家学者积极投身生态旅游标准建立和资格认证,开发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以期能在生态旅游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但生态旅游标准多种多样,认证项目急剧增加,难以建立统一的国际性标准。加之认证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不少景区盲目采用所谓的国际标准,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模式创新[6]。

三、张掖发展生态旅游的外部机遇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力助推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包容的象征,一直广受国际关注,尤其是近年来提出“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是巩固我国经济既有优势的重大决策,也是提升我国外交地位的重要国策。顺应“一带一路”倡议所提供的机遇,张掖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做好宏观产业规划,必能有效推进局部经济的发展。问及“政府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多选)时,调查结果依次是“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法规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79.31%)、“加大宣传力度”(70.29%)、“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多种社会资金等进入生态旅游行业”(56.10%)、“给予绿色企业税收优惠政策”(53.46%)以及“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借助多种资源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11.77%)。政府部门应更多地宣传引导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已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应在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既发展经济,又造福于民,进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二)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

张掖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政府高度重视。张掖相关管理部门探索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着力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项目和品牌产品,展现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凸显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201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张掖黑河湿地等1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45。2011年7月,中国张掖首届祁连玉石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同年8月,甘州区体育公园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中国·河西走廊第一届有机葡萄美酒节”张掖国风分会场活动也成功开幕[8]。为充分激励境内外旅行社招徕游客到甘肃旅游,鼓励旅行社积极开发新产品,有效开拓客源市场,促进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甘肃省旅游局制定了《甘肃省旅游局关于鼓励旅行社“引客入甘”旅游的补贴办法(暂行)》,对通过旅游包机、专列、团队等方式组织境内外游客来甘肃旅游的境内外旅行社进行一系列经济补贴。针对张掖冬季旅游业冷清的情况,张掖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制定颁布了《2015—2016年张掖冬季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实施方案》,着力加大张掖冬季旅游宣传营销力度,进一步激活张掖冬季旅游客源市场。该方案整合了张掖冬季旅游资源,组织国内重点旅行社、网站、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市内旅游企事业单位共同策划推出一批具有市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并配套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召开冬季旅游信息发布会和在大型网站投放宣传广告等方式,集中宣传推介张掖特色旅游资源和精品旅游线路,集中发布张掖冬季旅游产品及相关信息和旅游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冬游多彩张掖·畅享祁连冰雪”冬季旅游的品牌形象。

(三)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出台扶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201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投资者可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作为一种资本在银行和金融部门抵押贷款,或通过发行相关债券筹集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资金,进一步拓宽旅游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确保政策资金支持[9]。当调查问及“生态旅游产业的突出优势”(多选)时,调查结果由多及少依次是“为民众提供幽静清新的环境”(63.14%)、“生态旅游是提供自然的田园风光”(59.84%)、“推进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举措”(49.50%)、“可以为人们提供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物”(41.80%)、“在于体验田间劳作”(30.80%)以及“其他”(12.98%)。面对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针对性更强、更细、更实,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为张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持体系。

四、张掖发展生态旅游的外部威胁

(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张掖确定为生态旅游城市的时间较短,旅游起步晚,仍处于发展初期,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意识不强,联动合作经验不足,亦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各方面工作相对滞后,缺乏具体的开发规划,未能有效整合区域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张掖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季节差异大,四季尤其分明,难以避免的客观因素导致旅游旺季人山人海,在寒冷的冬季却人烟稀少。部分旅游资源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低的问题始终困扰张掖的旅游产业发展。应着力开发与各季节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合理分流淡、旺季客流量,科学整体规划旅游方案,从根本上扭转客流季节性波动明显的状况。

(二)旅游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不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先,更注重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开展旅游活动。力求既保护自然环境,又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实现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生态化,实现旅游管理和服务的生态化,以及旅游消费的生态化。生态旅游普遍高于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导致生态旅游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凸显。典型的案例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缘于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开发。换位思考,虽然我国目前生态旅游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但只要解决了生态旅游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妥善解决资金问题,就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

生态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势必给环境带来影响,甚至是破坏。针对“当地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多选)进行调查时,结果依次是:受访者认为“当地交通不便”(54.45%)、“卫生条件差”(51.15%)、“物价过高”(39.38%)影响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观光项目既单调又少”(35.86%);32.78%的受访者提及“缺乏自身特色”是一个症结;28.93%的受访者感到“当地文化没有特色,不足以吸引受访者”;“当地治安不好”(21.78%);“宣传力度不够”(20.57%)等。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城市发展现状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都容不得有半点马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兰新铁路上的重要节点,其区位优势不是张掖或者甘肃能够独占的,而要放在全局加以考虑。近年来,我国各区域之间联系紧密,对外交流合作频繁。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渴望挣脱地区的束缚,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无障碍旅游,谋求共享的经济利益,实现旅游者及诸多旅游要素的自由流动,彻底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7]45。

五、结语

借“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东风,生态旅游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它既强调保护自然景观自身的特点,又提倡能够在开展旅游活动的同时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寻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下开展旅游活动。借助SWOT分析方法,能够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张掖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据此制定符合张掖自身特征的发展战略目标。河西走廊的心脏地带张掖在发展生态旅游时仍存在一定的地域劣势:生态环境脆弱、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但是如果能够科学合理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同步: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拓展新媒体渠道,加快建设旅游信息平台;合理定位城市旅游形象,突出西域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提高服务质量;抓住战略机遇,依托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平台,统筹区域发展方向,张掖的生态旅游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张掖发展生态旅游SWOT分析的内在优劣势及外部机遇挑战如表1所示。有理由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立足区域自身特点,运用最新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定能助推张掖生态旅游的新突破。

表1 张掖发展生态旅游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跃军.寻找彩色岩石[J].当代学生,2014(9):18-19.

[2] 高振茂.掀开张掖民俗文化的神秘面纱[J].丝绸之路,2015(1):23-30.

[3] 梁蕴睦.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J].甘肃科技,2007(12):233-234.

[4] 林旭.张掖丹霞地貌奇观[J].中国城市金融,2011(1):76-77.

[5] 牛月.甘肃省张掖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4):94-97.

[6] 林斌,段文军.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6-9.

[7] 魏德胜,雷强兴.国务院批准建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甘肃林业,2011(3):45.

[8] 翟云峰.“中国·河西走廊第一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暨莫高国际酒庄竣工典礼在兰州开幕[J].新食品,2011(17):132.

[9] 叶春明.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J].中国金融,2009(23):77-78.

猜你喜欢
张掖生态旅游一带一路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到张掖看黑河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西夏时期的张掖
大美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