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慕课应用知识图谱研究

2018-04-28 03:38问延安
关键词:聚类论文领域

问延安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开启了慕课先河。7年以后,Siemens和Downes教授联袂向全世界免费开设“关联主义与联系知识”,慕课一词应运而生。其后,Sebastian Thrun启动了Udacity,Daphne Koller与Andrew Ng合作创建Coursera,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启动了edX平台,慕课浪潮席卷全球。受实践发展的影响,学术界亦开始关注慕课,近年来各类相关成果涌现,有必要对国外核心刊物文献进行梳理。有学者曾做过相关工作[1],但囿于定性分析,难免有主观性。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应适时引入量化方法分析基本理论问题[2]。科学计量学是一种有效量化科学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对分析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探寻热点、前沿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研究国外慕课现状,概括其主题聚类,分析其研究前沿,探寻其知识基础。

一、研究设计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式为“主题:(MOOC)OR(MOOCs)OR(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OR(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NOT(Optical)”,文献类型选择论文,索引范围为SSCI,检索时间为2004—2017年,检索到以“慕课”为主题的400篇文献,经过去重处理,作为数据样本。

二、慕课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表1显示2011年以前国际学术界并未聚焦慕课展开研究,核心期刊的相关主题文献数量寥寥无几。随着慕课成为在线课程主要载体及其非营利优势日趋凸显,edX、Coursera、Udacity、Udemy、P2PU及可汗学院等在线学习平台在全球大获成功,2013年开始,慕课主题的高质量论文逐年增多,渐渐呈现显学之态。

表2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及研究机构在慕课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从研究数量及影响力来看,美国、西班牙、英国在该研究领域具备最强的国际影响力。其中美国的发文量最高,是慕课研究高水平论文的高产国,西班牙的中心性最高,表明其在慕课研究领域具有最强的影响力。慕课主题的高水平论文皆为大学产出,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加拿大的阿萨巴斯卡大学,英国的开放大学,西班牙的卡洛斯三世大学都是慕课研究的重镇。中国的发文量为18篇,中心性0.10,位列第六,说明中国在慕课领域亦有较高数量和质量的论文产出,但其研究机构及研究成果还不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表1 慕课文献增长趋势

表2 慕课研究力量一览

国际论文产量排名前10位的学者发文量和H指数见图1。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J. Baggaley以6篇SSCI论文、H指数54居首,他主要聚焦于远程教育政策和实践研究。英国开放大学的Littlejohn Allison撰写5篇SSCI论文,H指数高达72,从相关论文涉及的内容来看,他关注教育和工业领域的交叉研究,聚焦在线专业学习和组织学习层面。加拿大皇家大学的G. Veletsianos发表4篇SSCI论文,H指数为25,他主要关注大数据时代如何理解及提升教与学的关系研究。

三、慕课领域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图1 TOP10的作者发文量

通过BibExcel软件提取关键词列表,并导出词频大于6的关键词共现矩阵,用VOSviewer读取,输出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发现慕课研究主题分为三大类别:聚类1的高频主题词为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电子学习(e-learning)、联通主义(connectivism)、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综合来看,本聚类主要是慕课理论建构方面的研究;聚类2的高频主题词由协同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在线教育(online education)、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构成,主要聚焦于慕课技术支撑方面的研究;聚类3的高频主题词主要围绕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慕课(MOOCs)、动机(motivation)、开放教育(open education)、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展开,本聚类主要侧重于慕课应用反馈分析。可见,国外慕课研究领域主题聚焦在概念厘定及理论建构,高度关注互联网技术对慕课的技术支撑作用,深入探讨了慕课技术对高等教育颠覆性的影响效应及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双刃”效应。

四、慕课领域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

研究前沿是普赖斯提出用于描述研究领域动态本质的关键概念[3],是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的涌现[4],即近期国外学者共同关注和高度聚焦的主题文献集合。CiteSpace绘制文献共被引图谱中的关键节点及聚类可以用来分析某个研究主题的知识基础及前沿演进。时间选择2009—2017年,切片及节点阈值选择默认算法,运行得到99个节点、123条连线,密度为0.0254的文献共被引网络,模块值(Modularity)Q为0.8282,网络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0.5891。说明整个文献共被引网络的聚类结果较好,能够清楚地划分所得的具体类别。

(一)聚类#0系统研究

#0聚类作为最大的聚类,共包含14篇文献,平均发表年份为2012年,从聚类命名来看,本前沿领域主要是对慕课应用的系统研究,引用本聚类中参考文献比例不小于0.14的施引文献,见表3。引用本聚类最多的文献有两篇,一篇为英国雷丁大学T.R.Liyanagunawardena等学者系统分析了2008—2012年间慕课文献,梳理出概念、案例研究、教育理论、技术、参与者聚焦等八大研究偏向[1];另一篇为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J.E.Raffaghelli等人系统梳理了2008—2014年间慕课文献,探寻该领域常用的方法论[5]。引用热度为0.14的文献系美国欧道明大学的陈勇采用博客挖掘的质性分析方法,对慕课展开系统、深入研究,揭示出慕课运行存在着诸如课程质量、高逃课率、学分可用性、课程评估无效、知识产权复杂性、硬件有限性等障碍[6]。

(二)聚类#1背景依赖

#1聚类共包含13篇文献,平均发表年分为2013年,聚类命名为背景依赖。说明慕课作为一项应用主题,在研究过程中日趋关注慕课学习效果及有效性研究。引用热度高于0.15的前沿文献见表4。引用本聚类最活跃的论文是奥克兰大学Hood等人所著,他们重点研究了学习者角色及背景等个体要素对其慕课学习行为的差异性影响[7]。

(三)聚类#2慕课研究计划(MRI)

#2聚类由13篇文献组成,平均发表年份为2013年,聚类以盖茨夫妇基金会出资、阿萨巴斯卡大学运营的“慕课研究计划(MRI)”命名,表明国外慕课研究领域日益聚焦对慕课应用效果的评估。表5涵盖了引用热度高于0.27的3篇文献。引用了本聚类36%参考文献的前沿文献有两篇,一是阿尔伯塔大学C.Adams等人对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模式进行了现象学分析[8],二是阿萨巴斯卡大学D.Gasevic等人在期刊《开放远程学习研究国际评论》发表了对“慕课研究计划”进行系统评估的研究报告[9]。无独有偶,开放大学K.Jordan同年在该杂志刊发了另一篇有影响力的前沿文献,追踪早期主流慕课课程平台的纵贯数据,以探索影响学习者注册及完成在线课程的因素[10]。

(四)聚类 #3文化心理学

#3聚类共包含10篇文献,平均发表年份为2011年,聚类以文化心理学命名,表明国外慕课领域开始对联通主义和行为主义两大理论基础进行反思,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理论建构解释力更强的理论框架,亦表明该领域日趋呈现跨学科交叉趋势。引用热度高于0.1的文献信息见表6。本聚类引用热度排前两位的文献都刊发于《远程教育》杂志,引用热度高达0.5的文献系巴塞罗那大学M.Clara等人撰写,他们认为联通主义理论基础不够充分,不能很好适配Web2.0环境下慕课的发展进程,建议向文化心理学转向,以建立新的理论解释框架[11]。爱丁堡大学J.Knox等人以“E学习和数字文化”慕课为例,系统反思了慕课教学法和超量在线学习人数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慕课所谓“超越个人主义及自利”的理念应落实在参与的多样性,而不是参与者的绝对数量上[12]。

从聚类的整体分布来看,宏观上可以整合为:关于慕课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如聚类#0、#6;关于慕课应用的效应评估分析,如聚类#1、#2、#4;涉及慕课研究理论反思和跨学科分析的专题,如聚类#3、#5。

知识基础是进一步厘清研究前沿本质的另一个概念[13],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表征某领域的研究前沿,聚类内部的被引文献则形成了某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可以从高被引和高中介中心性两个指标来析取重要知识基础文献。按照文献被引频次,提取前10篇慕课研究经典文献信息,见表7。10篇知识基础文献来源分散,分属6个前沿领域,其中5篇文献被引和中介中心性都比较高,可以作为慕课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基础文献。S.Kolowich等人依据实证数据,探讨了慕课授课者经验、信用、课程态度、大学费用等因素对在线教育有效性的影响,作为从背景依赖角度探讨慕课应用效度的基础性文献,被后期的科学研究大量引用。

T.R.Liyanagunawardena等人对2008—2012年45篇同行评审的慕课主题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Google学术统计被引高达966次,作为慕课主题文献综述研究的开山之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高的参考指引。A.Mcauley等人对加拿大慕课实践的总结报告系统探讨了慕课与数字经济的关系及其对公民参与数字经济的潜在促进作用,中介中心性达最高值0.63,凸显出此研究报告在国外慕课学术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是该领域最为重要的知识基础文献之一。L.Yuan等人在2013年出版的旨在帮助高校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慕课现象及其在高等教育中应用趋势的白皮书,已成为慕课高等教育应用方面研究的知识基础。L.Breslow等人对edX所开发的首个慕课“电路与电子”课程的评估报告为后续各类慕课评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指引。

表7 2009—2017年慕课的高被引文献*被引频次括号内为Google统计结果,★表示该文献的被引和中介中心性都较高。

五、结语

本文以WOS核心数据库中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慕课主题文献为样本,通过BibExcel、VOSviewer、CiteSpace软件,科学计量了国外慕课研究的研究力量、研究主题、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美国在慕课研究领域高水平论文的产出数量具有绝对优势,西班牙的高水平论文在该领域拥有最强的影响力。大学成为慕课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重镇多为名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阿萨巴斯卡大学、卡洛斯三世大学等。中国在该领域的高水平论文被引频次位列第六,说明近年来中国学者亦开始高度关注并尝试建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慕课研究,但呈现碎片化特征,跨学科、跨部门学术团队匮乏,未能涌现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从共词分析结果来看,国外慕课研究已然呈现较为成熟的系统面貌,从理论建构到技术应用乃至效应评估,建构了一套理论到实践的连续系统的科学研究体系,质性和定量混合交叉、理论探讨和实务评估相互印证,产出了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评估成果。

从研究前沿来看,国外学者开始系统梳理2008年以来慕课的发展演进过程,并在信息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借助对慕课学习者调查等评估研究,反思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此相呼应,亦开始跳出单一视角,从跨学科及多维角度解构联通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在质疑、反思中尝试重新建构解释力更强的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1] LIYANAGUNAWARDENA T R,ADMS A A,WILLIAMS S A.MOOCs: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4(3):202-227.

[2] 蔡建东,汪基德,马婧.教育理论研究的量化与技术化路径:科学计量学方法与技术在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3(6):18.

[3] PRICE D J D S.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J].Science,1965,149(3683):510-515.

[4] CHEN C M.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5] RAFFAGHELLI J E,CUCCHIARA S,PERSICO D.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 MOOC research:retracing the myth of proteu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5,46(3):488-509.

[6] CHEN Y.Investigating MOOCs through blog min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2):85-106.

[7] HOOD N,LITTLEJOHN A,MILLIGAN C.Context counts:how learners’ contexts influence learning in a MOOC[J].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5,91:83-91.

[8] ADAMS C,YIN Y, MADRIZ L F A,et al. A phenomenology of learning large:the tutorial sphere of xMOOC video lectures[J].Distance education,2014,35(2):202-216.

[9] GASEVIC D,KOVANOVIC V,JOKSIMOVIC S,et al.Where is research 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headed? A data analysis of the MOOC research initiativ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5):134-176.

[10] JORDAN K.Initial trends in enrollment and comple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1):133-160.

[11] CLARA M,BARBERA E.Learning online: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connectivism, and cultural psychology[J].Distance education,2013,34(1):129-136.

[12] KNOX J.Digital culture clash:“massive” education in the e-learning and digital cultures MOOC[J].Distance education,2014,35(2):164-177.

[13] PERSSON O.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猜你喜欢
聚类论文领域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领域·对峙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