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琳(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金瓶梅词话》(下简称《词话》)虽然已有众多学者做过校释,但其中的难解之处仍然比比皆是。笔者此前已对第一回至第三回中的疑难字词做过校释,此文专就第四、第五回中的疑难词语加以校释,前人已有定论的自然不在讨论之列。
续着锁
婆子一面把门拽上,用索儿拴了,倒关他二人在屋里。当路坐了,一头续着锁。(第四回)
“续着锁”《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作“绩着绪”,故学者大都校改为“绩着绪”。王利器(1988):“绩着绪,即搓麻绳或纺麻绳。”[1]白维国、卜键(1995):“绩着绪——捻着线。绩:把丝麻等纤维捻成线。……绪:丝头。”[2]王夕河(2012)认为“锁”是“索”之音借:“‘续着锁’即同‘续着索’,也就是续着草搓麻线的意思。”[3]“續”“績”形近,且下文云“却好正见王婆坐在小櫈儿上绩苎麻线”,则原文作“绩”的可能性较大。“锁”“绪”字形并不相近,无由致误,当以王说近是。盖《词话》作者感觉《水浒》之“绩着绪”难以被听众理解,便改为易于理解的“绩着索”。听录者将“索”记为同音的“锁”。
攥
动人心红白肉色堪人爱,可意裙钗。裙拖着翡翠,纱衫袖挽泥金攥,喜孜孜寳髻斜歪。恰便似月里姮娥下世来,不枉了千金也难买。(第四回)
来
原来西门庆自幼常在三街四巷养婆娘,根下犹来着银打就药煑成的托子。(第四回)
梅节(2004):“犹来着:‘来’崇本作‘带’。本书第十三、二十八回作‘带’,三十八、五十回作‘束’。此处‘来’应为‘束’之形误。”[5]按:此说未得。“来”为“勒”的音借。“来”“勒”在不少方言中读音相同,如甘肃临夏话中都读[lɛ13]。网友“铅华将尽”说,河南密县话中读音“来”有系、绑、捆、勒住的意思,其本字他在“勒”“揽”二字之间犹豫不决。他说“在我们本地的方言里,‘来’从意上更接近于‘勒’,从音上更接近于‘揽’。”*“明清小说研究”网,铅华将尽2017-7-20帖子,http://www.mqxs.com/thread-12426-1-1.html“来”应该是“勒”的音变。
则声
你敢高则声,大耳刮子打出你去。(第四回)
王利器(1988):“则声,即作声。”[6]白维国(2005):“则声,做声;出声。”[7]《汉语大词典》:“則聲,作声。”均不言“则”为何义。今谓“则”本字为“啧”。《说文》:“啧,大呼也。”明佚名《梼杌闲评》第三回:“云卿吓得缩进被去,蒙头紧抱而睡,不敢啧声。”清佚名《天雨花》第十六回:“只有维明不啧声,袖手旁坐微微笑。”
不信
指着王婆茶坊里骂道:“老咬虫,我交你不要慌。我不说与他,也不做出来,不信!定然遭塌了你这场门面,交你撰不成钱使。”(第四回)
不信,不诚信,这里是发誓,犹言说话不算数。
有分交
郓哥寻这个人,却正是王婆从前作过事,今朝没兴一齐来。有分交险道神脱了衣冠,小猴子泄漏出患害。(第四回)
《汉语大词典》:“有分交,亦作‘有分教’。旧小说段终的套语,并提示情节的发展。”这只是说明了“有分交”的作用,没有解释“有分交”本身的含义。王贵元、叶桂刚(1993):“有分教[有分交]:小说惯用语。意为后来的情形是。”[8]“有分教”何以有“后来的情形”义,不得而知。龙潜庵(1985):“有分教,事态下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有可能使得之意。(分,读去声。)”[9]这是将“分”理解为可能,“教”理解为使得。白维国(2011):“有分交,有机缘使得;注定要。多用于传统小说的段终或回末,提示情节的发展线索。”[10]多数情况下,“有分教”与下文是连为一体的。《水浒传》第三十回:“不因这番,有分教武松杀几个贪夫,出一口怨气,定教画堂深处尸横地,红烛光中血满楼。”《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吴学究迭两个指头,说出这个差错脱卯处,有分教众好汉大闹江州城,鼎沸白龙庙,直教弓弩丛中逃性命,刀枪林里救英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三:“小二千不合万不合走入房内,有分教小二死无葬身之地。”也作“有分叫”。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卷十四:“只因这一番,有分叫宋小官凶中化吉,难过福来。”很显然,“分”是缘分、机缘、机会的意思,“教”是使得、让的意思。所以上列诸解中以白氏之说较为妥帖。
麦粉
郓哥道:“我前日要籴些麦粉,一地里没籴处,人都道你屋里有。”武大道:“我屋里并不养鹅鸭,那里有这麦粉。”(第五回)
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增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32:“麦粉,指的麦麸。”“麦粉”未见有麦麸义,此说无据。
梅节(2004):“‘粉’《水浒》第二十五回、崇本均作‘稃’,下同。‘稃’即‘麸’,‘麸子’。一般人家饲养鹅、鸭,用糠皮麸子或秕子(即不结实的瘪稻子麦子、浮麦),不可能用‘麦粉’。”[11]按:“麦粉”指小麦粉。说饲养鹅鸭不可能用麦粉,这倒未必,参看下一条“赚”中的资料就清楚了。不过就郓哥和武大郎的对话而言,麦粉是讲不通的。武大每天卖炊饼,家里不可能没有麦粉。那么,《水浒》中的“稃”为何在《词话》中变成了“粉”?“稃”异体作“粰”。金韩道昭《五音集韵·八虞》:“稃,穀皮也。或作粰。”《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于时扬土饥虚,运漕不继,玄断江路,商旅遂绝,于是公私匮乏,士卒唯给粰橡。”明姚舜牧《性理指归》卷二十一《窦武何进》:“正犹因迅风之势以扬粰粃耳,岂不易哉。”盖有《词话》抄本作“粰”,转抄者不识“粰”字,误以为是“粉”字而臆改。
赚
你说没粉麦,怎的赚得你恁肥月荅月荅的。(第五回)
魏子云(1988):“赚得,意为赚了钱了。讽刺武大靠老婆养汉赚得了金钱,所以吃胖了。”[12]白维国、卜键(1995):“赚得,落得;至于。”[13]梅节(2004):“‘赚’水浒作‘栈’,疑均为‘豢’之同音借代字。‘豢’,豢养。”[14]诸说均未得,“赚”为“栈”的音借字。
古称用竹木编的栅栏为栈。《管子·小问·杂篇二》:“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巳傅,直木母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巳傅,曲木亦无所施矣。”马厩称栈,是因为厩用栅栏围成。《宋史·河渠志四》:“节度判官施继业率民用梢穰、笆篱、栈木,截河为堰,壅水入渠。”“栈木”指木棍编连的木栅。将大木并排嵌入山崖作为道路,类似于平铺的栅栏,故称为栈道。古人在饲养牲畜时为求其快速肥硕,将牲畜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围栏里,以减少其活动量,同时投喂大量精饲料,这样喂养的牲畜被称为“栈鹿”“栈鹅”之类。宋陶穀《清异录》卷四《馔羞门·玉尖面》:“赵宗儒在翰林时,闻中使言:‘今日早馔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饀,上甚嗜之。’问其形制,盖人间出尖馒头也。又问‘消’之说,曰:‘熊之极肥者曰消,鹿以倍料精养者曰栈。’”宋陈师道《送晁无咎出守蒲中》诗:“圣世急才常患少,栈羊筛酒待公归。”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丁集《养鹅鸭类》:“栈鹅易肥法:以稻子不计,煑熟,先用砖盖成小屋,放鹅在内,勿令转侧。门以木棒签定,只令出头吃食。日喂三四次,夜多与食,勿令住口,如此五日,必肥。如稻子、小麦或大麦,皆要煑熟喂之。”“以稻子不计”不通,“稻子”下当脱漏“小麦或大麦”等文。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牧养栈鹅易肥法:稻子或小米大麦不计,煮熟。先用砖盖成小屋,放鹅在内,勿令转侧。门中木棒签定,只令出头吃食,日喂三四次,夜多与食,勿令住口,挦去尾际毳毛。如此三日,加肥一斤。”所谓“门中木棒签定”指门做成栅栏状,使鹅能伸出头就食。明李实《蜀语》:“养畜肥壮曰栈,曰栈猪羊,曰栈鸡鹅,皆处栈上,不使近地气,易肥耳。”李实将栈理解为地上铺的木栅,将易肥的原因解释为不近地气,这是不可靠的。清平步青《霞外攈屑》卷四《栈》:“越人岁晚畜鹅,以精谷餧之,极肥腯,以祀神,呼为栈鹅。……畜鹅者必以竹栅簎植,使闇伏不见天日,故有此呼耳。”此说亦未确。清范寅《越谚》卷下:“,栈,豢羊屋也。越俗卒岁鸡、鹅,暗(饲)静畜,本此。出《集韵》。”此说近是。《集韵·产韵》:“,豢羊屋也。”此义之“”为“栈”之异体。栈是牲畜的栏圈,故只在栈中精心喂养的牲畜称为“栈某”。栈养是为了快速致肥,故云“栈得你恁肥的”。
子汉
你老婆不偷汉子,只偷子汉。(第五回)
“子汉”未见辞书收录,也未见有人做过解释。“子”有孩子义,“子汉”当为青年汉子之义,与“汉子”有别。
挂一小勾子
我今日将这篮悉尼去寻西门大官挂一小勾子,一地里没寻处。(第五回)
“挂一小勾子”,崇祯本删除,盖因不明其义。当世学者有四种解释。
A.如钩得鱼而获利。姚灵犀(1940):“挂勾子,俗语谓缠之不使脱身,如钩得鱼,藉以获利也。”[15]
B.敲竹杠。陆澹安(1964):“挂钩子,敲竹杠。”[16]王利器(1988):“挂勾子,意为敲一笔小竹杠,或者揩一点油。”[17]
C.兜揽主顾,拉关系。《汉语大词典》:“挂一钩子,亦作‘挂一钩子’。搭个主顾,拉关系。”白维国(2005):“挂勾子,兜揽主顾做买卖。”[18]
D.做买卖赚钱。张鹤泉(1985):“郓哥拿一篮悉尼去寻西门庆,既不是去敲他的竹杠,也不是去同他拉关系,而是要把悉尼卖给他,赚他一笔钱。今鲁西话尚有此语,如‘今年全指望这二亩棉花挂一钩子’。是赚一笔收入的意思。敲竹杠,乃至抢劫,也都是挂钩子的方式,但在这个例句中是指的做买卖赚钱。”[19]
前三说都是根据文意猜测,没有依据。D说文意和谐,且有方言佐证,可以信从,然理据不明,今略加诠释。
卖东西要用到杠秤,所卖商品通常挂在秤钩上称重量。李曦主编《趣闻陕西》(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19):“商洛一大怪,秤钩钩着豆腐卖。”正因如此,一些方言中“钩”有称的意思。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钩,用秤称。晋语。山西忻州:钩给下就知道斤秤(重量)唡。”“钩钩,称称。中原官话。安徽阜阳。”[20]叶振环《旁观者迷》(文汇出版社2014:19):“那天一个过路的买了一个花菜,说是二斤半。买菜的付了钱拎着花菜觉得手轻,就到对面让那媳妇用秤给钩一钩,卖菜媳妇闪烁其词,买菜的自己拿起秤钩,钩完了又不识得秤。”忻州话中有“两勾子后儿一勾子”的说法,义为二分之一,这种说法当是来自用杆秤称量东西的习俗,原义是称出的两份中的一份。所以,“挂勾(钩)子”就是做买卖的意思,“挂一小勾子”就是做一笔小买卖。《词话》第九十八回:“我如今又好了,幸得我姐姐嫁在守备府中,又娶了亲事,升做参谋,冠带荣身。如今要寻个伙计做些买卖,一地里没寻处。”这一说法与“寻西门大官挂一小勾子,一地里没寻处”的说法类似,可见“挂一小勾子”与“做些买卖”相当。
什么利害怕人
那王婆老狗,什么利害怕人,你如何出得他手?(第五回)
“什么利害怕人”,此话文义难通,然今世校注本均无校释。崇祯本作“什么利害怕人的人”,盖因不解其意而做了修改,也难讲通。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五回与《词话》相同。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作“恁么利害怕人”。“恁么”是那么、如此的意思。元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那厮把三岁孩童小觑我,便这等,敢恁么,难道他不寻思到此怎收罗?”“利害”犹言厉害,义为凶狠。“怕人”谓让人害怕。文献中有“利害怕人”连用的例子。《金瓶梅》第二回清张竹坡评语:“书内写媒婆、马泊六非一人,独于王婆写得如鬼如蜮,利害怕人。我每不耐看他写王婆处也。”清李海观《歧路灯》第七回:“单单冰雹下倾,乒乒乓乓,真正是屋瓦皆震,满街璧丸,好不利害怕人也。”“恁么利害怕人”是说那么凶狠吓人,放进原文,十分通顺。“恁”异体作“”。元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十六《寝韵》:“恁,《集韵》或书作。”明张自烈《正字通·心部》:“,同恁,省。”盖《水浒》有抄本作“”,传抄中讹误为“什”。《词话》作“什”因袭自《水浒》。
须
那西门庆须了得,打你这般二十个。(第五回)
《汉语大词典》:“须,自;自然。”宋辛弃疾《鹊桥仙·送粉卿行》词:“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邓广铭笺注:“‘须’即‘自’,‘去’即‘处’,‘里’即‘哩’。意即‘也自有思量处哩’。”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不要他在城市中住,教他村里庄儿上去住,须没有酒吃。”
左边
你便挑着担儿只在左边等我。(第五回)
你只在左边处伺候,不可远去了。(第五回)
古代“左右”一词常表示旁边、附近。《诗经·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后来组词造句时受音节的限制,就把“左右”缩略为“左”,这样“左”就有了附近的意思。《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梁书·元帝纪论》:“以世祖之神睿特达,留情政道,不怵邪说,徙跸金陵,左邻强寇,将何以作。”这跟把“粉丝”(名人迷恋者)缩略为“粉”的情形是一样的。
直
“直”有两种解释。
带个住
那婆子却待揪他,被这小猴子呌一声“你打”时,就打王婆腰里带个住,看着婆子小肚上只一头撞将去,险些儿不跌倒,却得壁子碍住不倒,那猴子死命顶在壁上。(第五回)
王利器(1988):“带个住,即‘逮住’、‘捉住’。‘带’应作‘逮’。”[27]此解不可取。“带”犹“戴”,这里是顶的意思。东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吾闻父母之雠不与戴天履地。”“戴天履地”谓顶天立地。“带个住”谓顶住,故下文云“死命顶在壁上”。
僕
这西门庆便僕入床下去躱。(第五回)
梅节(2004):“‘僕’水浒作‘钻’,崇本同。馆朱改‘爬’,施从。刘、白卜改‘扑’,增本删去。现在几本金瓶梅词典,都略而未释。说明北方官话系统此词已转变、湮没。但在粤语却是流行语。如小孩‘捉迷藏’、‘藏猫猫’叫‘僕伊人’。‘僕’不仅只有消极藏匿,而且有隐敝自己,窥察对方、伺机采取行动的意思。如警察捉小偷:‘我已僕了这家伙好几日了’。”[28]梅节拿粤语“僕”的藏匿义作解释,根据不足。《水浒》作“钻”,《词话》转录时改为“僕”,说明“僕”是作者方言口语。其本字应该是爬行义的匍。《说文》:“匍,手行也。”元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庙碑铭》:“首攻桓州城,小而坚,势不易拔,公匍而先登,上壮其勇,赐金币一车。”明张云龙《广社》:“匐,匍行。”清黎汝谦《夷牢溪庐诗钞》卷一《去腊自沙市附贾舶东下》:“顺流东下北风严,一日舟行十里难。夜犒榜人倒牵纤,匍行寸寸如上滩。”清铁保《梅庵诗钞》卷二《孔水洞》:“穴小不盈脰,伛偻蛇匍前。”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诗:“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爬”是“匍”的古音在口语中遗存,“匍”与“爬”的关系,犹如“怖”与“怕”、“父”与“爸”的关系,都是音变造成的分化。
不要来
便来拔开拴,呌声“不要来!”武大却待揪他,被西门庆早飞起脚来。(第五回)
“不要来”无人作解,然理解为寻常“别来”之意,则不知所云。类似的用例如:
任原看看逼将入来,虚将左脚卖个破绽,燕青叫一声“不要来!”任原却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胁下穿将过去。(《水浒传》第七十四回)
吴广早至面前,叔宝把手一隔,叫声“不要来!”吴广立脚不定,扑地一跤,倒撞在风火墙上,把脑子都跌了出来。(清佚名《说唐全传》第六回)
那府尹孟洪公逞勇,拍马执刀追来。伯当按下银戟,便向袋内取弓,壶中拔箭,叫一声:“不要来罢!”噔的一箭,正中咽喉,翻身跌下马去。(《说唐全传》第二十六回)
这些用例中的“不要来”肯定不是别来我跟前的意思。人们在争斗时常叫喊“不要命的来”之类的话来喝阻对方。陈玮君《瓯江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40):“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于是大吼一声:‘不要命的来!’冲到墙边,一纵身,翻过墙去就向岭头跑。”刘先平《呦呦鹿鸣》(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72):“老人高声喊起:‘龟孙子们,今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要命的闪开,不要命的来拼!’”元康《共和国大案:保字113案始末》(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241):“他两眼一瞪,拉开架势,大声喊道:‘不要命的上来!’”张洪春《刘备坐平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20):“两个小头目和众护兵想阻拦,张飞大喊一声:‘不要命的过来,想要命的滚开!’”我们认为“不要来”就是“不要命的来”之类说法的省略。
拨
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拨地望后便倒了。(第五回)
“拨”《水浒传》、崇祯本均作“扑”。白维国(2005):“拨地bōde,骤然倒下的样子。”[29]此义未见所据。《水浒传》中的“扑”是个象声词。《水浒传》第一回:“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词话》作“撥”,有可能认为是“撲”之形误,但两字并不近似,讹误的可能性较小。“扑地”在古代常见的含义是“倒地”“遍地”,作象声词少见,很可能是《词话》作者为避免误解而有意改为“拨”。“拨”可用作象声词。明方以智《通雅》卷七《释诂》:“跋剌,即拨剌。杜诗‘跳鱼拨剌’,张衡赋‘弯威弧之拨剌’,注力达反,李白诗‘跋剌银盘欲飞去’,皆言其声,何必分箭与鱼邪?”《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出得东门,打上两鞭,那马拨喇喇的望东溪村撺将去。”《西游记》第二十一回:“灵吉菩萨将飞龙寳杖丢将下来,不知念了些甚么咒语,却是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拨”单用作象声词相当于后世的“啪”。
武大打闹
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拨地望后便倒了。武大打闹,一直走了。(第五回)
“武大打闹”白维国、卜键(1995)改作“西门庆打闹”,校记云:“西门庆,原作‘武大’,据《水浒传》及上下文意改。”[30]周钧韬(1991):“《水浒传》:‘武大却待要揪他,被西门庆早飞起右脚。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后便倒了。西门庆见踢倒了武大,打闹里一直走了。’《金瓶梅》抄漏‘西门庆见踢倒了’七字。原文是西门庆打闹里走了,现在成了武大打闹里走了。”[31]周说可取。不过更有可能是传本《词话》的写样者漏写了。
不出勿起
武大一病五日不出勿起。(第五回)
一觉身动
他若问你讨药吃时,便把这砒霜调在这心疼药里。待他一觉身动,你便把药灌将下去。(第五回)
梅节(2004):“‘待他一觉身动’,《水浒》同,意不明。……‘觉身’疑原为‘搅匀’,在‘心疼药里’之下。‘动’本作‘呷’。‘搅匀’既误‘觉身’,以不通乙于‘他一’之下,又改‘呷’为‘动’。”[34]此说迂曲,不可取。疑“动”原本作“恸”。“恸”“痛”音同义通,如“悲痛”可作“悲恸”、“痛哭”可作“恸哭”。“待他一觉身恸”谓等武大一感觉身上疼痛,如此文意顺畅。
了事
便入在材里扛出去烧了,有么了事。(第五回)
三光有影遗谁槩
三光有影遗谁槩,万事无根只自生。(第五回)
“三光有影遗谁槩”多有异文。第六十回作“玉光有影遗谁系”,第七十二回作“三光有影遗谁繋”,第八十二回作“三光有影遣谁系”,崇祯本第五回作“三光有影谁能待”。梅节(2004):“‘遗谁槩’六十回、七十二回末重出作‘遗谁系’,八十二回回末重出作‘遣谁系’,均误。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生绡剪》第四回……作‘三光有影遗谁翳,万事无根只自生’。是。人之所谓‘日影’、‘月影’,非谓日有影、月有影,而是人、物自身之影耳。”[35]梅说未当。此联语源自唐徐寅《徐公钓矶文集》卷一《人生几何赋》:“三光有影遣谁系,万事无根何处寻。”原意是说时光难以系留,万事易灭,无迹可求。“玉”为“三”之形误,“遗”为“遣”之形误,“槩”“翳”为“繫”之形误。“谁能待”则是后人的有意修改,正如原本的“何处寻”修改为“只自生”一样,属于格言的自然变异。
[1][6][17][23][27]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360.130.255.200.252.
[2][13][30]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5.145.165.164.
[3][33]王夕河.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23.28.
[4]张鸿魁.金瓶梅字典[Z].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501.497.
[5][11][14][21][28][32][34][35]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9.31.31.32.32.33.33-34.34.
[7][18][22][29]白维国.金瓶梅词典[Z].北京:线装书局,2005.488.141.526.28.
[8]王贵元、叶桂刚.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Z].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192.
[9]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677.
[10]白维国主编.白话小说语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897.
[12]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增订本[M].上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32.
[15]姚灵犀.瓶外卮言[M].天津书局,1940.125.
[16]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M].上海:中华书局,1964.507.
[19]张鹤泉.小说词语释义辨误[J].中国语文》1985,(5).
[20]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4196、4197.
[24]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353.
[25]胡竹安.水浒词典[Z].上海:汉词大词典出版社,1989.545.
[26]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15.
[31]周钧韬.金瓶梅素材来源[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