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农技推广”的“双线共推”模式。南京农业大学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为目标,创建了“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双线共推”服务新模式。截至2017年,线下在金坛、兴化、东海、泗洪、常熟、宿城、句容、武进共建新型主体发展联盟8个,对接服务联盟成员达到1690户。该校自主研发的“南农易农”APP,包含当前农事、农业科技、易农微课、易农互动、农业要闻、市场资讯等模块,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入股下乡+主体培育”模式。盐城市农科院以“专家入股下乡”为引领,按照公司化运作,由院办科技型企业、科技人员和对接村办实体出资入股,创办实体。入村专家履行公司股东和科技特派员的双重职责,实现搞科研、做项目与科技下乡、服务农民的真正融合,并将公司每年盈利的20%用于科技研发、“三新”推广和农民培训的再投入,在多方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科技推广的长效平台和内生机制。此外,在对接村帮办领办了50多个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发展高效设施农业“5个千亩”工程。
“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倡导科技人员要勇于服务企业,构建“专家进企业、基地连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抓住“龙头”搞推广,辐射带动整县推进,激活全产业链发展。打破了专家服务一家一户的形式,通过主抓龙头企业,实现技术资源的最大化;主抓优势产区,使特色优势农产品真正实现商品生产、生态条件、规模经营和产业互补的最优组合,避免了“一县一业”发展千篇一律。
“特色产业打造+全程科技支撑”模式。江苏省农科院园艺所依托苏北丘陵综合开发项目和农科院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在新沂市创建科技示范基地,与地方林业推广部门紧密协作,以林场、合作社为推广实施载体,从品种选育、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程化科技支撑,从几千亩起步带动全市发展水蜜桃种植面积5万亩。新沂市政府牵头连续多年举办水蜜桃品鉴会,结合省农科院公众开放日等活动面向全省开展销售推介,打造了“南有阳山,北有新沂”的水蜜桃口碑。省植物所在溧水的蓝莓项目中也采取这种模式。
“社会化服务+乡土人才培育”模式。镇江农科所发挥数十年挂钩指导句容市应时鲜果生产优势,率先将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抓手,以“万山红遍农业园”为主导,组建成立镇江首家应时鲜果合作联社,免费提供种苗繁育、栽培、植保等全程技术支持,共享“万山红遍”商标。同时,依托万山红遍园区及地方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等平台,加强乡土人才培育,形成了“专家-示范户-农民”的二级培训格局,为白兔的草莓、唐庄的葡萄、戴庄的有机农业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足、区域品牌响的科技示范镇村乃至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作出了贡献。
“资源整合+集成推广”模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项目实施中,与省扶贫工作队、地方政府及有关企业开展四方合作,创建“大学生千亩创业园”,培育人才的同时,开展白沙枇杷、迷你小南瓜等“南果北栽”工程。这一“品种引进+技术保障+资金投入+市场销售”的集成推广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有效解决了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的“落地”难题,为推动政产学研用协作做了有益探索。扬州大学、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整合多学科资源,与对接县农业部门协作构建“校-县-镇-村-户”五级科技服务指导体系,以特色产业基地、行业协会、乡镇农服中心、生产经营户等为抓手,以产业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为对接县特色产业提供精准服务。淮安市农科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宿迁市农科院、沿江所、省农科院蔬菜所结合示范基地创建,从所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引进新品种,大规模集成展示高效设施栽培新技术新模式。武进水稻所、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扬州职业大学在对接村实行“特种稻米订单式产加销一体化技术推广与开发”,找准对接实施主体,将品种核心技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稻米精深加工技术和市场营销网络组装配套,构建起紧密型的特种稻米产加销产业链。
“多领域合作+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南京林业大学策应沿海开发战略实施,与阜宁县在耐盐树种选育、湿地保护利用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引进树种30多个,建设示范基地3000多亩。同时,整县推进林业技术培训,并利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优势,在阜宁县开设大学生村官农业推广硕士班,组织师生团队赴阜宁举办“百名硕博进百村,生态理念入万户”等活动,指导挂钩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良种工程+校企多方位合作”模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滨海县实施种源引进推广工程,指导有关乡镇创建形成三条养殖示范带,构建“育种场+扩繁场+养殖企业(合作社)+加工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依托地方建设的乡镇服务站建立农资(饲料、兽药)、农技双结合经营网点,开展驻点咨询服务。同时,探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1+10+100”的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模式,即1个教师对接1个村(镇),带领10名学生进驻10家企业(示范户),辐射100个示范带动户,驻村教师全部脱产,人年均驻村时间200天以上,实行“驻一带一”科技服务模式,扩大帮扶力度,并建立总额2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基金”,专门用于院企合作项目实施,多名学生与帮扶企业达成就业协议。省家禽所在东台市实施禽业良种工程,以许河镇为中心,辐射安丰、唐洋及富东三个镇的标准化示范区,与地方农业部门协作开展禽业科技入户工作,积极推广自主培育的“苏禽蛋壳鸡”“苏禽黄鸡”“维扬麻鸡”“邵伯鸡”等国家、省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
“产学研用协作+重点攻关”模式。省蚕种所与如东县蚕桑站、蚕业合作社、示范户紧密协作,联合攻关,在全国率先实施稚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得到中国蚕学会以及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的高度认可,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应用“物联网”养蚕技术,成功帮助蚕农实现全年工厂化养蚕。省林科院依托挂县强农项目,与泗阳县共建杨树研究所、林下经济研究所,连续多年开展的林下中草药高效栽培示范为培育泗阳林下经济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点面联动+挂钩帮扶”模式。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畜牧总站、江苏省绿办等省级推广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省、市、县、镇协同推广,示范村、示范园、示范区联动实施,通过标准化创建,指导多个对接点完成全国设施蔬菜标准园、全国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的创建工作。徐州市农科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南京农科所等单位,通过驻村专家挂职科技县、镇长的办法,结合扶贫等工作,开展挂县驻村科技服务,均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