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工程实践

2018-04-27 05:15马洪超
农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示范点田块空心

马洪超

(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75;2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75;3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

0 引言

空心村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要素偏离和谐轨道的生态失衡现象[1-3]。随着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的发展,产生大量空心村,为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并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大局[4-7]。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空心村造成的农村土地资源浪费面积可达1×107hm2,约占12×107hm2耕地红线的8%。据中科院地理所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空心村整治潜力可达0.76×107hm2,潜力巨大[8]。

改革开放初期,学者对空心村的研究主要从村庄空间聚落形态、农村人口迁移、农村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空心村形成原因和机理等方向开展[9-12]。近期,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主要是土地整治模式、农村空心化演化、空心村整治驱动力、农村土地整理潜力评估等[13-21]。目前,关于空心村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均比以往更深入,但是由于空心村的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多是农村空心化程度的评价和等级划分,且评估多是省、市、县尺度的简单评估,其评价结果不能服务于实际空心村的治理,只有微观村庄尺度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因此,笔者选取陕西省澄城县蔡袋村开展空心村整治试点研究,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整治技术,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以期为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提供借鉴,推动城乡社会发展。

1 项目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项目位于澄城县寺前镇蔡袋村,涉及蔡袋村1个行政村,距寺前镇政府4 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1′46″—110°02′02″,北纬34°59′33″—34°59′34″。寺前镇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为91 km2,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北部地形破碎,属大浴河流域沟壑区,中部及南部比较平坦,属黄土丘陵与黄土台塬区。境内最高海拔为675 m,最低海拔为403 m;区内在由中生代地层和新生代第三纪红土层组成的盆地古地形基础上,堆积的深厚第四纪黄土,经长期流水切割,成黄土台塬地貌类型。地形起伏相对和缓,微地貌以中低丘宽谷、缓丘带坝及构造台地为主。地质灾害较少,北部的沟壑区多崩塌、泥石流灾害。寺前镇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适中,气温由西向东递减,年平均气温13.3℃,昼夜温差不大,年日照1900~2500 h,无霜期170~200天。年降水量550~730 mm,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3—9月,冬春少雨,春旱、伏旱严重。寺前镇水域面积17.04 hm2,其中河流面积为3.23 hm2,水 库 面 积 为 11.57 hm2,坑 塘 水 面 为2.24 hm2。区内土壤质地良好,类型多样,塿土主要分布于该区的平缓塬面上,面积占总区域面积的65%。具有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耐旱耐涝等优良特性,适合作物广泛,生产水平较高。黄绵土分布于该区的中西部,占总面积的30%,该土壤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耕性良好,适种性广,但保水保肥能力低于塿土且抗侵蚀能力差。新积土主要分布于该区北部的洼地上,占总面积的4%左右,该土壤通气透水,耕性良好,适种性广,但有机质含量低,质地松散,保肥性能差。

1.2 社会经济条件

蔡袋村所属的寺前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中等,2013年镇财政收入507.5万元,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33.33 hm2,粮食种植面积 4266.66 hm2,总产量达39000 t,农民人均年收入为8668元,人均耕地0.144 hm2。农村道路硬化程度20%左右,新农村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开始起步。按照全县“一城两翼三带四区”的发展战略,镇政府制定村域经济发展规划,倾力打造县南特色杂果产业示范带。林果产业面积扩展,新栽梨、葡萄203.33 hm2,桃、核桃等各种杂果种植面积达到536.66 hm2以上。该区以小麦为主,玉米次之,谷糜、高粱、马铃薯、豆类也有少量种植。苹果、杂果、西瓜、烟草的种植面积较大,已成为主导产业。2015年该区粮食总产量为32862 t,其中小麦产量为10574 t,玉米产量20926 t,大豆产量1362 t。

1.3 土地利用现状

寺前镇土地总面积为9100 hm2,蔡袋村土地总面积为278.72 hm2,占总面积3%。据2013年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蔡袋村耕地面积为106.09 hm2,占该村总体面积的38%,耕地主要为水浇地;园地面积为120.39 hm2,占该村总体面积的43.2%;城镇建设面积为45 hm2,占该村总面积的1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6.31 hm2,占该村总面积的2.26%;沟渠占地面积为5.59 hm2,田坎占地面积为0.43 hm2;详情见表1。

1.4示范点概况

研究示范点位于村庄的东南,地处黄土台塬区,地形平坦,由于地形坡度小,加之台塬区东雷抽黄灌溉工程的覆盖,土地大都是水浇地。该区农村住宅用地多为老旧废弃房屋且空心化严重。房屋周围是农用地,以种植果树为主,农田灌排设施较为完备,整治示范点临近道路,交通相对便利。但由于示范点处于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之中,且高差较大,整治后田块无法与原来地块连成一片,灌排设施较为老旧,需要加固、更新,周围道路级别较低,无法满足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要加强对空心村废弃宅基地复垦,通过新建田间道路、灌溉、林网工程系统,进行科学的土地平整和田块规划,完备机械耕作条件,这将极大地改善示范点土地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表1 蔡袋村土地利用情况

2 土地整治示范过程

2.1 废旧房屋拆除及材料处理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废旧房屋的拆除对整治的效果、效率等有很大的影响。空心村房屋结构多以砖木、砖混房、1~3层平房、楼房为主,而陕西境内更多为地坑窑型、地上窑型、排窑型、土坯房型、混居型,目前关于农村低层建筑以及窑洞拆除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都是根据经验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拆除。结合蔡袋村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拆除整理环节以及公共经验可知,拆除工程施工方法首先考虑安全问题,然后考虑经济、人力、速度等,尽量做到安全、节省、高效等原则。一般房屋结构由屋顶板或楼板、屋架或梁、砖墙或柱、基础四大部分组成,传力关系为屋顶板或楼板传力给屋架或梁、屋顶或梁传力给砖柱或墙,然后传力给基础。蔡袋村这类房屋拆除时拆除顺序按照接受力的主次关系:屋顶板——屋架或梁——承重砖墙或柱子——基础,由上而下拆除。而窑洞的最大应力发生在窑洞的最薄弱的部位窑腿处,窑洞结构的竖向位移最大值发生在窑洞的拱顶位置,窑洞结构的水平最大位移发生在窑洞的拱圈与侧墙交接处,窑洞结构的进深方向最大位移发生在窑洞跨中与上地面交接处。窑洞在土体自重和侧压力值共同作用的情况下位移最大发生在窑洞的拱顶位置、窑洞的拱圈与侧墙交接处和窑腿位置。进一步可以得出,影响窑体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窑洞的跨度、窑腿的宽度、覆土的厚度,所以,在窑洞拆除过程中,需首先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然后再依次对窑洞各个部位进行拆除。

房屋拆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瓦砾,这些碎瓦砾可以作为修筑泥结石道路的碎石材料,由于瓦砾在压碎产生碎瓦砾都是不规则形状,而这些不规则形状更有利于泥结石道路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减少修筑泥结石道路的材料成本。蔡袋村整治项目中即将瓦砾等拆除材料用于修建泥结石道路中,道路设计为单幅式,路面总宽度设计为4 m,两边防止雨水冲刷的砂石路肩宽度各0.5 m,边坡与田面角度为45°,底层原黄土基层夯实,铺设3:7灰土垫层15 cm,将拆除产生的碎石瓦砾与泥土相伴形成泥结石铺于上层,总厚度为15 cm,铺设时分两层碾压铺设。

2.2 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的原则是要保证整治区域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生产率以及确保施工后土壤肥力不减少。蔡袋村示范区地势为东高西低,可填平补齐,土地平整后,将该区域划分为多个地块,按照地形区域需要设置不同高程的田块水平,以便于农田灌溉。示范点地处黄土台塬区,地形平坦,通过采用方格田的田块布局形式,便于机械化作业,降低成本。对蔡袋村示范区进行土地平整采用的是分区域局部平整方案。从适宜机械耕作、田间渠系管网布设、田间管理以及土地平整工作量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田块长度以50~100 m为宜,宽度以30~60 m为宜。为准确确定平整田块高程,应运用数学模型或将田块划分为若干小方格,以附近灌溉渠底的高程作为起始点高程,采用方格测量计算出平整田块平均高程。平整后田块内所有测量点的设计高程均应低于引水口渠底高程,否则应调整地面坡降,适当降低田块设计高程,示范区田坎设计高程为490~515 m之间,总面积为5 hm2。考虑到灌溉渠系布置,将整治田块分为6个部分。田面平整后,土壤耕作层厚度要达到0.5 m以上,土层总厚度达到0.6 m以上,耕作层中的碎石必须清除完毕。施工时要求先把可作为耕作土的表层土层挖起,集中堆放,待田块下部挖填整平后,再把原集中堆放的耕作土均匀铺摊上去。新造田块,若缺少回覆耕作土,由附近居民指定的地点挖取回填,回填平整后清理耕作土层的树根、块石等杂物,并根据要求翻松后土团最大粒径控制在60 mm以内。

由于蔡袋村示范区原来属于废弃宅基地,土壤质地、pH值、物理粘粒含量、砾石含量、容重、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含盐量较少,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要求进行的质地改良。进行土壤质地改良,严格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执行。该区土地土壤耕层密实,较坚硬、夹沙夹黏、需采用机械、畜力、人工翻耕、耙耱、碾压的方法疏松土壤,一般翻耕深度应≥200 mm,深耕、深翻的翻耕深度应为250~300 mm。田埂将大块农田分割成从事农业生产的最小耕地单元即格田,田埂修筑在田块外围主要起到田间蓄水的作用,修筑要使用平整时预留素土,顶宽0.3 m,髙出田面0.3 m。

2.3 农田水利

根据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文件及示范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等因素,水源工程与灌溉渠系工程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75%。示范点在对废弃居民点拆迁归并基础上,通过土地平整进行内部重新规划布局,依据种植作物与节水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地形特点,示范点采用方田的田块布置形式。根据当地水资源分布的实际状况,经论证,确定示范点采用高西渠引水,作为灌溉水源。

蔡袋村示范区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有2类:(1)水源工程,示范区水源来自引黄一级灌渠;(2)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至田间。根据蔡袋村示范区原有灌排设施利用现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投资,降低运行费用的原则,利用原有渠道系统,对于不稳定渠道进行加固,将土渠改造为填方渠道。根据蔡袋村示范区周围的地形和灌渠的相对位置,地势是东高西低,经土地平整后具有一定的坡度比降;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为首先从示范点东北面的高西灌渠引水,利用原有的渠道输水到示范区,由于示范点土地是废弃宅基地复垦而来,需完善示范点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灌渠自流灌溉。由于黄土具有土质疏松、湿陷性的特点,土壤持水效果较差,不存在土壤因排水不畅而出现的盐渍化现象,同时结合当地现有灌溉渠系的布局,本试验没有进行排水渠道设计。灌溉渠道采用引水式布置,并在引水渠道设进水闸,在渠道取水口下游侧设节制闸,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应斗门。

2.4 田间道路

为了满足生产需求、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同时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建设田间道路系统。道路布置要以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基本原则,进行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对于蔡袋示范点而言,主要是改建原有道路。在示范区的西侧,对原有道路进行改建使其达到道路分级中支路级别;南侧新的田间路路基宽4 m,路面宽3 m,边坡比为1:1,为泥结石道路,两侧各种植一排油松,道路纵坡取0.3%~0.4%,以满足雨雪水排出的要求。路面釆用砂层形式,利于蚯蚓、蛇等动物的通过,减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道路弯道半径设置为20 m,并在弯道内侧路面适当加宽。田间道路面高出地面0.15 m。路面下垫层采用颗粒材料(砂、砂砾、炉渣等)垫层厚度10 cm,增强了路基的强度和较好的水稳性,其宽度与路基同宽。碎、砾石等砾料路面路拱坡度采用3%;田间路共计2条,路面宽度为3 m,便于拖拉机等机车通行,总长330 m。为泥结石路面,路基分层压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2.5 田间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田间防护林既是改善局地小气候、涵养水土及防风固沙的重要手段,又是增加土地利用空间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示范点周围设计防护林带,主要以农田防护为主,林随路走,林随水走。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乡村景观设计的原理与要求,注重绿化、美化相结合。

(1)农田防护林工程。针对示范点立地条件,田间防护工程是在道路两侧各植树1行油松,田间路油松株距为3.0 m,在田坎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和崩塌,株距设为3 m,挖穴深度均为0.6 m×0.6 m×0.6 m,共栽植树木782株。同时,落实林权制度,做到一种就管,保证树苗成活率;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确保农田林网建设达标。栽培时间采用秋冬挖穴整地,春季栽植为主,把好“三关”,即整地、苗木、栽植关。栽培方法采用“三大、一深、高培土”法,即挖大穴、浇大水、用大苗、深栽植、高培土的方法,确保造林成活率。

(2)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建设,搞好植树造林,进一步增强防风效果;治理水土流失,在空间上实行分区治理,在时间上重视区域环境演变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在技术上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各类有害污水排入,进而污染示范点。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土地整治示范过程,蔡袋村的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增加了14.34 hm2,占蔡袋村总面积的5.1%,即蔡袋村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3.5%,整治后将大大增加耕地土地面积,使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朝良性方向发展。

以寺前镇蔡袋村示范点为例,根据废弃宅基地的类型、规模状况,以规划设计为依据,将原来的废弃农村用地整治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增加了耕地面积。土地整治后,将进一步完善当地的农田配套设施,实现方田化,田间道路砂石化,生产道路夯实化,灌溉渠道硬质化,农田林带网络化。整治出来的土地也可以作为农村宅基地,这样不必增加新的宅基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

现有的研究多是土地整治模式问题[15-17]、农村空心化演化特征与形成机制[18]、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22]、空心村演变发展变化规律和整治驱动力[18]以及农村土地整理潜力评估[19-21]等,对于具体村级尺度的整治过程及技术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研究填补了土地整治过程的技术空缺,对于后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姜绍静,罗泮.空心村问题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51-58.

[2]沈斌莉,郑国全.空心村土地整治研究进展[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

[3]张新浩,秦莹,程芳.空心村问题研究发展综述[J].江苏商论,2016(18):166-168.

[4]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35-42.

[5]Xu W,Tan K C.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a case study of Yuhang,Zhejiang[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1,17(2):165-181.

[6]Ma L J C,Fan M.Urbanisation from below:The growth of towns in Jiangsu,China[J].Urban Studies,1994,31(10):1625-1645.

[7]Shen X,Ma L J C.Privat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and de facto urbanization from below in southern Jiangsu,China[J].Geoforum,2005,36(6):761-777.

[8]张秀鹏.河南省邓州市空心村整治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7.

[9]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4):437-446.

[10]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8-13.

[11]张昭.关于河北省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4):573-576.

[12]王海兰.农村“空心村”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9):21-22.

[13]张逸风.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研究:以项城市孙店镇南街村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4]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

[15]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16]王介勇,刘彦随,陈玉福.黄淮海平原农区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12):1452-1458.

[17]马洪超,吴媛媛.黄土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立地整治模式及示范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7(10):10-13.

[18]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19]李宪文,张军连,郑伟元,等.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土地整理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276-279.

[20]宋伟,陈百明,陈曦炜.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模型的理论与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5.

[21]陈荣清,张凤荣,孟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221.

[22]刘玉,刘彦随,王介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1):145-153.

猜你喜欢
示范点田块空心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地球是空心的吗?
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不同虾苗放养模式对比试验
示范点打造切忌堆“盆景”
空心人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空心轴优化设计
宾县 党建示范点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