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福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探索的一种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问题是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内容的引子,不断牵引学生进入到思考和探究的境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在解决具体的语文问题中,学生主动地去挖掘包含其中的关键资源,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學课本以及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有效设计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课堂问题;设计
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探索的一种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问题是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内容的引子,不断牵引学生进入到思考和探究的境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在解决具体的语文问题中,学生主动地去挖掘包含其中的关键资源,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课本以及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有效设计问题。
一、在导入环节悬疑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究竟该如何提问,提问的角度从哪里出发,需要怎样的提问技巧,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到的,当提问能够做到吸引注意力、发人深思,那就说这一问题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需要的问题是什么,切忌平淡和老套,而是要别出心裁,别有心意。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运用语言艺术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究竟苏州园林有什么样的特点,才使她有了和天堂一样的美誉?苏州园林究竟美在哪里?”教师的一连串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释疑的兴趣,在教师“今天让我们一同领略苏州园林的美,之后,你就会找到答案。”学生在指向明确的问题情境中,迅速进入到听课状态中,对于问题的解答充满了兴趣和主动、积极性。
二、抓住有力契机,设置问题“障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是有备而来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找准设计问题的突破口以及提出问题的时机,通过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创设一些问题,给学生可以设置“障碍”,使得学生因为心理上出现了“干扰因素”,即冲突,使得这一矛盾要调和就需要进一步去解决,才能够保持学生心理的平衡性。学生在这一状态的趋势下急于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种思维训练,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全都会自然解开。如《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的教学中,实际上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各种讯息,也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为何罗布泊是“仙湖”,“仙湖”是什么意思,“仙湖”为什么就消失了……而这也是教师创设问题的“突破口”,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就是一再的激发了学生地探究欲望,并急迫的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而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也了解了罗布泊的“前世与今生”,知晓了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学生的心中疑惑得到释然。一片原本枯燥的说明文就这样成功的引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从始至终,学生学得有趣,都是问题催生的求知欲望。
三、婉转巧妙提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要避免直来直去的提问,而是需要巧妙的婉转提出,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够解决问题,这就势必让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乐趣和吸引力,当“跳一跳吃果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挑战,这让学生充满了激情和欲望。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变提问的角度)、“活问”,让思路“拐一个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教师要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切入口,教师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那么,教学就会平中见奇。钱梦龙先生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即“曲问”,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他就关于“孀妻”和“遗男”的理解成功“曲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对于培养学生有效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四、尊重差异分层设计,引导思维纵深发展
问题的提问不是统一划之的,否则是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问题尽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些有趣的易于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够像纵深发展。如,教学《变色龙》这一课时,围绕“奥楚蔑洛夫”整个人物特征这一大问题,教师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回答“善变”后)——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看风使舵”)——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顺势引导,深度提问)……小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也从一个个问题的回答中,兴趣高涨,并逐步了解了这一人物的特征,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要掌握时机、找准切入口、能够“曲问”,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而不断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主体性,更深更广的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