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摘要:以昆明周边的彝族古村落乐居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利用SPSS19.0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袁明,乐居村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愿较强烈,对村落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但整个村寨村民的参与层次低,处于起步参与阶段;参与内容单一,参与面较窄,且乐居村知名度较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乐居村
随着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开展,那些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建筑空问结构的村寨成了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而生活于其中的村民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的参与在解决当地村民的脱贫、就业以及古村落和民族文化的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昆明周边一个彝族古村落村民旅游参与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当地村民对旅游开发与村落保护的态度,从而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研究点及其旅游开发概况
乐居村是一个隶属于昆明西山区团结镇的自然村,距离村委会和团结镇均为3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3.2℃,年降水量920毫米。全村有农户194户,人口约1000人,有耕地面积1006亩(其中田34亩,地972亩),人均约1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农民收入主要以山砂出售、运输、旅游为主,但整体上来讲,农民收入偏低,该村仍属山区贫困村。
团结镇是一个聚彝族、白族、苗族等多民族的山区镇。这里森林茂密,但耕地较少,长期以来农民增收缓慢。1998年,团结镇的大兴村率先兴办“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引来了其他村的效仿。1999年11月,乐居村所在的龙潭村委会树立了15个“农家乐”样板户,一时间,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然而,10多年过去了,作为团结镇的一个自然村,乐居村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古村落建筑的保护等问题。因此,在该镇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乐居村村民参与旅游的情况如何?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持何态度?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本次调查的重点。
作为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乐居村的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古村落及其朴实的彝族文化上。乐居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其村落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落的布局体现了“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农”的彝族村寨特点,整个村落依山而建,沿等高线分层布置,村前是田,村后是林。村寨后山上建有土主庙和坟地,分布有村民崇拜的神树,村中则建有水井,村落中的水井不仅是水源地,也是彝族水崇拜文化传统。从土主庙、神树、水井到后山的坟地,不仅构成了彝族村民的神圣空间,也蕴含着他们的宗教观和宇宙观。另外,彝族的节日,如火把节、跳歌节、插花节、花脸节等节日不仅具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二是村落的民居建筑体现了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的建筑特点:其民居一般由正房(通常3间)、耳房(或称厢房,左右各2间)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外形如“印”,故称“一颗印”。村落的总体建筑布局以适应山地环境为基础,根据地块空问的不同,灵活演变出多种形式,形成了多变而又统一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了一种简洁、敦厚、实用、朴实的乡土气息。村落中连片的古建筑有80多栋,其中200多年的有30多栋,100多年的有40多栋。乐居村的古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也具有云南“一颗印”民居的学术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村落中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镇化的发展,乐居村在离老村不远的地方沿公路建了新村,目前大部分村民已经搬到新村居住,将原来的老屋出租给开发商,而老村仅存极少数的居民居住。村落的变迁给乐居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新村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形式不仅影响了具有地方性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并且缺少了土主庙、神树和水井也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老村的相关问题主要体现为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许多老建筑内杂草丛生、房屋出现了破损、坍塌的现象。乐居村剧烈的变迁凸显出社会转型时期古村落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以及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等相关问题。
二、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访谈法进行展开。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94份,有效回收88份,有效回收率93.62%。问卷的设计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目前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状况;第三部分是村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认识。三个部分合计35项,其中第一部分6项,第二与第三部分分别为9项和20项。本研究在对回收的问卷初步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以了解当地村民参与旅游的基本状况与认识,同时运用访谈法对村民对待旅游开发的看法、态度、历程等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与中国其他许多农村地区一样,乐居村由于许多年轻男性进城打工,村里大部分为老幼妇孺,整个村落平日呈现出“空巢”状态。然而,调研期间(2015年8月)正值暑期,许多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也回到了村里,又碰上村里有人家办丧事,许多平时在外打工的中青年男性村民都回到了村中。村民的相对集中,为笔者调研提供了极大便利。笔者利用村民们的闲暇时间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问答形式,同时由笔者亲自边问边填问卷,并现场收回,从而保证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回收率。本调查的取样样本的对象充分体现出其年龄、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多方面的多样化。
在被调查的样本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但是以中年为主,同时,61岁以上村民占样本总量的9.09%;因为乐居村本为彝族村寨,所以大部分人口为彝族,占被调查者的90.91%;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为初中和高中,占总数的63.64%,加上未上过学的,一共占到总数的93.12%,僅有6.82%的人接受过大专及以上以上教育,由此可见该村村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在职业与家庭年收八方面,大部分为农民与个体业主,个体业主大部分是开餐馆的。“其他”选项中包括厨师,餐厅服务员,建筑工人等。其中,开餐馆的个体业主家庭年收入较为颇丰,均在40000以上,个别家庭的年收入在10000以下。总体看来,乐居村搬迁后,近几年村民的经济状况总体良好。
三、调查结果
(一)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与实际参与的情况
当地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与认知不仅会影响本地居民参与旅游的状况,也会对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各级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团结镇的旅游业从“农家乐”起步发展至今天,建成有森林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项目,并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总体看来,乐居村的绝大部分村民对于参与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
高达86.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愿意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开发中去。在少量表示没有参与旅游开发愿望的人群中,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被调查的学生表示未来更愿意在城里选择职业。对于被问及是否愿意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时,有59%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有23%的表示不愿意,18%的人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乐居村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较高。
然而,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在当地却未形成良好的村民实际参与状况,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乐居村的普通村民实际参与到旅游规划和开发中的人少之又少,被征求意见的村民不到30%(且主要为党员和村小组领导),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相关的机构人员并未向他们征求过关于旅游开发、规划的相关意见。
(二)村民通过参与旅游的收益情况
本次调查中一共有26位村民参与乐居村的旅游发展并从中获益,但仅仅占到样本总量的29.55%。表2的相关数据显示,乐居村村民的旅游收益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绝大部分集中在1%~25%之间,其次为26%~50%。这说明当地村民在旅游业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并不高,而且参与形式极其单一,全部为“提供餐饮”,这说明乐居村旅游开发尚处于初步,旅游经营模式非常单一,当地村民实际旅游参与的水平也较低,这也与当地村落呈现空心化的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關于被调查者参与意愿的选项中,位列第一的选项为开设农家乐。受调查者高达68.18%的人愿意从事以开农家乐的形式参与到旅游中,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搬迁后的乐居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每家都是带有独立院落小楼房,房间数量多,只需配置一些基本的食宿娱乐设施即可,且当地村民每家每户都会做一些特色的农家莱肴。另一方面,由于整个西山区团结镇近年来被政府开发成了“农家乐”民族休闲基地。许多村民告诉笔者,当地许多居民的亲戚在团结镇的其他地区经营着农家乐,有的甚至已经经营了好几家,所以大部分村民对农家乐的经营相对较熟悉,也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可借鉴。但遗憾的是,由于乐居村搬迁后与古村落有一定的距离,造成了参观古村落与休闲农家乐的脱节。因此,一些村民反映由于地理位置不佳(29.55%)导致了他们未能从事农家乐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而在走访调查中笔者也发现,离古村落近且在路边的“农家乐”生意较好,而几家远离公路边的则生意冷清。
排在第二位的是愿意承包旅游活动经营权(11.36%),其他依次为愿意开餐馆(6.82%)、做向导(4.55%)和零售小食品与纪念品(4.55%)。其中愿意做承包旅游活动经营权和做向导的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说明年轻人相对来说更愿意参与一些相对新鲜和具有挑战性的经营项目,但却因打工等事业刚起步,既缺乏资金(20.5%)和缺乏经验、又不会经营(13.64%)成了制约当地年轻人参与旅游开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有几个愿意开餐馆或零售小食品与纪念品的家庭主妇与老人,也由于暂时缺乏资金也未能参与其中。
本次调研中,没有一人表示参加过相关部门组织的旅游培训,这反映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旅游的开发中缺乏对当地村民进行相关培训的意识。然而,当地居民进行专业的旅游培训是增加旅游收益与质量的重要保障路径之一,相关部门应在此问题上给予重视。
(三)村民对当地旅游的感知情况
关于村民对当地旅游的感知部分,本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分别从经济、文化、环境和态度四方面进行赋分考察。5分表示“非常同意”,4分表示“同意”,3分表示“中立”,2分表示“反对”,1分表示“非常反对”。在计算出赞同率和反对率的同时,以数据的均值反映被调查者的认知情况,方差则体现被调查人员答案的离散程度,而从众数则可以观察出频率最高的答案。
1.村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感知
乐居村村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感知情况总体呈现出乐观的状况。表3的相关数据显示,村民们认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对村庄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5个积极影响的同意率均超过43%。在“增加社区就业机会”这一选项中,25%的受访者持“反对”态度,方差达到了1.063。同时,关于“增加了本地居民收入”这项中也有22.7%的居民表示“反对”,方差达到0.881,均高于其他3项的积极影响。这表明村民对“旅游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增加了本地居民收八”这两项认识的态度相对分散。
从旅游对于当地经济影响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地过半的村民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导致了本地的物价上涨和居民贫富分化的加剧,其“反对率”分别为75%和65.9%。在访谈中得知,由于乐居村旅游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游客也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居民并未感觉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物价上涨及贫富分化加大。而对于“旅游业发展只使少数人受益”这项,同意率和反对率均未过半,方差也高达0.813,均数为3,这表明大部分村民对“旅游业发展只使少数人受益”持中立态度。
2.村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文化影响感知
从表4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乐居村村民关于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持复杂的态度。其中超过70%的居民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乐居的知名度,以及促进彝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发展,这两项的均值均值3.95和3.82,为四项积极影响中最高的两项。这充分说明了村民对发展旅游宣传作用的认可,在提高乐居村知名度的同时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发展。虽然四项的众数均为4,但“旅游开发能更好保护乐居村传统老建筑”一项的方差最高,为1.236,同时“旅游业能促进居民思想观忿进步”一项的同意率只有52.2%,为四项中最低,且反对率又只有18.2%,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对这两项持中立态度。在走访中得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们就陆续搬迁到新乐居村至今已有10多年,但政府和开发商未及时修葺老乐居村的建筑,大部分搬迁后无人居住的老房子里已经长满了野草,许多老房甚至成为了危房,因此很多村民对此感到担心和心疼,表现出一定的不满。近几年来,随着乐居村旅游业的开展,政府和开发商已经开始逐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老建筑,所以村民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同时也抱有极大的期望。
在3项旅游的负面社会文化影响指标中,反对率均过半,众数均为2,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村民不认为旅游业的开发会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总体来说认为利大于弊。
村民对“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相互间的信任度降低”和“旅游业使犯罪现象增多”的感知较弱,有88.6%、81.8%的人表示反对,均值分别为1.95和2.16,而“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相互间的信任度降低”的同意率为0%。村民告诉笔者,乐居村不仅治安一直很好,恶性事件在当地很少发生,旅游业的开发并未对当地的治安构成威胁,而且邻里关系也非常融洽,整个村落人情味很浓。田野调查期间居乐村中有人家办丧事,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为此特地赶回村中帮忙就是最好的佐证。但关于村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扰乱了本地村民的正常生活”的认知则较为分散,反对率仅为61.4%,大大低于另外两项,而方差为0.609也高于其他兩项。笔者在走访中得知其中的缘由,首先是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乐居村近几年时常挖路修路,村民们因此常常受到噪音的困扰,而且下雨天许多道路变的泥泞不堪,这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另外还有一些村民向笔者反映,由于个别游客素质较低,不仅随意乱丢垃圾,还未经同意擅自采摘村民种植的蔬莱水果,这不仅给村民对游客造成了一些负面印象,也对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村民关于当地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旅游发展认知态度的感知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影响往往呈现出正面与负面的双面影响。如表5所示,虽然村民对积极方面“旅游业改善了社区公共基础建设”的众数为4,但同意率(45.4%)和反对率(18.2%)均未过半,这表明有一部分村民持中立态度。论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村民搬迁后居住条件相比之前好得多,尤其村民对新乐居的用电和网络情况感到满意,所以村民对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切身体会。但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开发而出现许多地方挖路修路,以及搬迁后村中出现的停水等问题,也使得相当一部分村民对此持中立态度。当地村民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生活质量下降”的选项中,有47.7%的人表示反对,同意率也只有13.6%,均值也小于积极方面。因此,总体看来村民对积极方面的感知明显强于消极方面。
乐居村村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认知态度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暧昧性,如表6所示,对于乐居旅游发展现状的满意程度,虽然众数为4,但同意率刚刚过半(50%)且反对率高达25%,均值为3.25,方差也达到了0.703,说明村民对此认识态度比较分散。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问及村民“您对乐居旅游发展现状感到满意”时,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的第一反应是犹豫,最终的回答很多是“还行吧”,“基本可以”等类似的答案。后来,有位还在上初中的小村民私下告诉笔者,她父母曾经告诉过她,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只要被问及政府行为时,当地人很多的回答时都是偏向同意、满意。因此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村民们对此项问题回答的暧昧态度恰恰表明了乐居村大部分村民对于旅游发展现状感到不满。不过大多数村民认为发展旅游业是利大于弊的(95.5%),支持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的村民比例更是高达97.7%,两项的反对率皆为0,且村民们在回答这两项时态度明确得多。因此,可以看出看出居民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但同时也对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略显失望。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了乐居村村民参与旅游的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乐居村民实际参与程度与参与层次较低、形式过于单一
经调查,本研究首先认为乐居村村民的实际参与程度、参与层次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形式单一。因此,乐居村村民的参与尚处于初步阶段。
当地村民实际参与旅游的人数其实并不多,其获益形式大多以餐饮为主,参与经营活动的比例还处于较低水平,形式较为单一。虽然当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参与热情较高,但在实际中村民们的参与性却因缺乏自主性与有效多样的渠道而大幅降低,部分村民也只是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当地村民的参与水平急需提高。虽然村民们表示开发旅游使得村寨的基础设施大为提升,但同时在保护传统建筑和挖掘民族文化方面也做的不尽人意,因此造成了许多村民的矛盾心态。当地村民希望相关部门能更好的保护传统老建筑,完善当地路况和个别村民家的用水情况。
相关政府与开发商近几年的旅游开发与宣传,使当地村民的旅游意识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大部分村民都非常支持乐居村发展旅游业并乐意参与其中。但相关部门却尚未建立起培养当地村民的旅游相关能力培训的意识,因此,没有一个村民表示参加过相关的培训,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在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乐居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因此政府和投资方应仔细考虑如何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素质。
2.相关宣传未能充分展现其民族文化价值
本次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乐居村的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而且由于其宣传的力度不够而导致该村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再加上团结镇其他地方的旅游业发展相对完善,相比之下,乐居村的客源就少得多,并且相关的宣传未能充分展现彝族文化与彝族古村落建筑的因素。所以相关部门应对乐居独特的建筑、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加大宣传力度并多举办促销活动,以此有效提升乐居村的知名度。
(二)相应的建议
本研究针对乐居村村民参与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的相关建议。
1.加大古村落保护修复力度,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如前所述,乐居村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其“一颗印”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云南传统的民居,具有较高的建筑和美学价值。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古老的彝族村落如今却处在破败衰落之中,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该古村落保护和修复的力度。政府或开发商与其花巨资建造大量的伪古镇,不如对真正的历史古村落投资进行保护和修复,这一方面保护了真正的文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能实现对农民的精准脱贫,与此同时加大乐居村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现其民族文化特色,加快乐居村的旅游发展。
2.保护村民的参与热情,切实提高参与程度。通过调查可以知道,乐居村村民对于旅游参与热情较高,旅游感知方面也持积极态度,却没有得到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赋予村民一定的决策权,一方面保障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要打通多方渠道,让乐居村的村民切身参与到社区旅游决策、规划与发展中,并从中获益,这样既有利于当地居民参与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本地社区的发展与完善。
3.加强旅游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调查发现乐居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旅游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而且许多村民的经营模式单一,许多居民缺乏资金。所以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当地村民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要认真思考在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对培训方式、内容等做出相应调整,使其与当地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相适应,以达到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从根本上保证乡村古村落旅游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