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婷 韩帅
摘 要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把教材视为经典,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阅读的积累,这便要求教师有整合的意识,用整合来打造生态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灵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3-0096-02
1 前言
教材这一被奉为经典的工具,往往成为束缚教师自由教学的枷锁,把学习教材当作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是一节课精读一篇课文,精讲一首诗词,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信息量相对过小。”[1]教学时总是挖下许多“知识点”,而挖的深浅却不得而知。耗时多,效率低,重复教学,成为限制语文发展的代名词。因而要转变观念,重组教材,使教材富有弹性,实现知识点纵向和横向的延伸,真正实现教材的优化使用,实现语文课堂的灵动、高效。
2 整合的必然
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整合的必要性。小学语文教材多为单元编排,设有单元导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单元内的课文彼此之间都由主题联系着。编者淡化了文体,关注了文本内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主题明确,人文性强,而作为工具性的写法、语法等知识缺乏层次性、系统性的贯穿,这便造成语文教学时往往散漫无章,没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没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因而这便需要对语文教材调整贯通,删旧补新,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脉络。这样的语文课堂便犹如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有着主枝干,也有着细枝末节,在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的情况下,由易到难地学习,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出来,也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3 单元整合
整合有很多种,有学科外的整合,课外资料的整合,跨年级的整合和跨单元的整合……而现行的鲁教版语文教材多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如何在人文性主题不改变的前提下,实现工具性的整合呢?这就需要在宏观整体性的观念下,以单元为视角来重整单元教学内容。
以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为主题,编排了《猫》《松鼠》《白鹅》《白公鹅》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动物,习作则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小动物。笔者的发现是体会本单元明贬实褒的重要表达方式。
整个单元以点带面地为学生介绍了三种小动物:猫、松鼠和白鹅。如果还像以往那般教学,整个单元下来,学生也就只能感受这三种小动物的风采。同时,本单元所选课文的写法也比较突出,特别是前两篇课文都是围绕事物的特点,把动物写具体。如果单篇教学,则会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因而把《猫》和《松鼠》针对写法进行整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层次地进行。
本单元的后两篇都是讲白鹅的,无论是从人文性上,还是从工具性上,都可以进行整合。单就白鹅这一动物的特点来说,便可以进行整合教学。这两篇课文所写的白鹅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白鹅的形象更加丰满,跃然纸上。而写法上,这两篇课文最大的特点便是运用反语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里也可以整合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这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以《白鹅》为定篇进行教学,在《白公鹅》这篇课文中学以致用,找这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在文中是怎么用的,最后在“我的发现”里总结这种写法的特点,并进行小练笔练习。这样既学习了写法,又练习了写法;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在教学这几篇课文时,提醒学生了解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如《松鼠》课中)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打好基础。
这里再以鲁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展开整合。本单元有《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为“夸夸自己的家乡”,还有一个宽带网的环节。首先把前两篇课文《葡萄沟》和《日月潭》整合起来,可用三个问题串联:两个景点的位置分别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它们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文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呢?《难忘的泼水节》可以整合语文园地中的宽带网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感受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则需要进行單元外的整合。
4 单元外整合
脱离单元的视角进行单元外整合,则需要有整体的观念,对小学内所有的课文熟识了解。单元外的整合方法是多维度、多方法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如二年级上册的《北京》这一课,可以整合二年级下册的《北京亮起来了》,对比一下夜晚的北京和白天的北京有什么不一样的光景呢?从而让学生对北京的认识更全面、具体。《太阳》和《太阳是大家的》可以整合起来教学,特别是《太阳是大家的》这首小诗,对理解《太阳》这一课的最后一段很有益处。
还有写法上的整合,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这两篇课文可以进行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写法上的整合;《梅花魂》和《落花生》可以进行托物言志的整合;《搭桥》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两篇课文都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还可以进行文体上的整合,例如:《赵州桥》《太阳》《各具特色的民居》等,可以进行说明方法的整合,以《赵州桥》为定篇进行精讲,以《太阳》和《各具特色的民居》为样本找说明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可以以作者游览顺序为特点进行整合。
除了工具性的整合,还有人文性的整合,例如:整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与《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不一样的父爱;整合《草》《咏柳》《春日》《宿新市徐公店》,感受不一样的春日;《一次有趣的观察》可以整合《爬山虎的脚》,体会观察的乐趣;《给予树》可以整合《掌声》,体会爱的温暖……
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而且这些文章跨学期、跨学年,如若能优化重组进行多维度整合,必然会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有了纵向的贯穿。教师还可以在纵向贯穿的基础上,进行同知识点分层次性教学。
此外,单元外的整合还可以整合教材中的选读课文。例如:《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可以整合教材内的选读课文《蟋蟀的住宅》,体会观察的乐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可以整合《给予是快乐的》這一选读课文。利用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实现课内的海量阅读。
5 整合的模式
既然进行单元整合,就是把已有的教材知识点进行重组,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拓展阅读。因而,单元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单元预习课、精读感悟课、略读训练课、综合实践课、习作指导课、群文阅读交流课以及单元复习课等课型。
单元预习课中一般要解决好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单元主题有所了解渗透。精度感悟课则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一课一课讲解的模式,整体把握本单元的课文以及课文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哪些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些有层层递进之意,哪些有补充说明之妙,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应知识点,重点讲解。略读训练课则是根据单元内的略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知识点相对简单,或者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稍微一提升就能达成目标。综合实践课则是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结合语文园地中的综合实践环节展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习作指导课和口语交际进行整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习作指导并评改。群文阅读交流课旨在增加学生课内阅读的质量和数量。
“单元整体教学,孩子们在主题探究,悟清得法模块中习得了方法,然后,我们就从一个单元出发,连接到一种文体;从一篇文章出发,连接到一本书;从一组文章出发,连接到一类文章;从一位作者出发,连接到一个时代。将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综合实践、写作整合为一个整体。”[2]教师拓展相应题材,或相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实现对教材阅读的补充、拓展,从而进一步强化知识,在课堂上就实现阅读的拓展,避免课后学生的懒散、松懈。最后,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展开单元复习课,使知识能够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以鲁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包含《老人与海鸥》《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首先通过单元预习课,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认读生字、词语,正确朗读本单元课文并会写本单元中难写的生字。此外,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读文,初步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整合《老人与海鸥》和《跑进家来的松鼠》,让学生感受运用不同方法表达人物情感,从而感受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妙;并在《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中聚焦动作神态,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借此开展解说《动物大观园》的综合实践,开展口语交际并指导写作。
根据单元主题,选编《珍珠鸟》《小狮子爱尔莎》两篇讲述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深厚感情的文章,和《新闻两则》《鸟儿的侦查报告》两篇展现人类对动物的无知和残忍的文章。在美与丑的对比中,唤起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6 结语
可以说,课内整合教学改变了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是比单篇教学站位更高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课标认知明确,对教材有整体性把握,充分考虑每一个单元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和层次,而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有清晰认识,并对学生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整个小学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培养进行整体规划。心怀学生,胸有大局,眼观细节,这就是整合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刘燕.课内整合 追求高效[J].新课程:小学,2011(11):56-57.
[2]程杰兰.彰显整合的智慧: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2013(3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