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摘 要 实物教具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发展探究与合作能力。结合实际教学,阐述实物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 实物教具;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测倾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3-0074-02
1 前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和要求,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实物教具的优势,取得显著成效。
2 实物教具的特点
直观性 实物教具直观形象,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化难为易,减少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困难。
典型性 实物教具与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感受性 实物教具可触可摸,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建立牢固的概念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着特殊的意义。
操作性 实物教具可以随心所欲地观察和使用,既可以随便触摸,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拆卸和组装,既有利于教师边讲边做,又有利于学生学玩结合。这是其他教具无法比拟的。
3 实物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虽然实物教具有着很多优点,但也不能随便应用,只有结合教学实际,正确把握与教学的结合点,才能将其特点发挥出来。
在导入环节时应用 导入环节是否有效,关系着整堂课是否成功。它要求既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能处理好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实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过渡。而利用实物进行课堂导入,有利于达到以上要求,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立体图形,事先用地瓜、土豆、白萝卜等切割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圆球等,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展示。由于学生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开始认真观察和讨论。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用硬纸片制作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教具,并沿母线剪开得到其展开图。这样就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下一步的探究学習。
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应用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一般难以理解。教学时如果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容易乏味枯燥,让学生失去兴趣,难以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的目的。而利用实物教具教学,则容易形象直观地把概念解释清楚。如在教学“轴对称”这一概念时,先向学生展示飞机、风筝、汽车等儿童玩具,让学生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等学生交流讨论后,再让学生拿出剪刀和彩纸等,利用“对折”的方法剪出这些物体的图案。通过操作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可以互相重合。等学生找到特征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就比较容易了,即:“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用多媒体演示日全食过程的做法,因为多媒体教学虽然是一个好方法,但比较费时费力。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用事先剪好的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纸板演示了日全食的过程,同样达到让学生动态地观察到五种位置关系的目的。这种方法与课件制作相比,既成本低廉,又操作简单。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五个概念了然于胸。
在“测量物体的高度”一节中,出现“测倾器”这一测量角度工具的名称。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没有见过,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就利用半圆仪、米尺和铅锤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测倾器,并带领学生到教室外测量旗杆的高度。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测倾器的构成,又让学生掌握了测倾器的使用方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在教学数学性质及定理时应用 与数学概念一样,数学性质及定理等也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抽象等特点,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碍。而利用实物教具进行动态演示,可有效地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让学生摆出几组相似三角形,并将摆出来的三角形进行组合,找出每组图形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顶点以及对应角;然后通过议一议、量一量、算一算等方式,获得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即:“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线、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在教学“多边形”这一章节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多边形,找出多边形的特点,归纳出“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得到的封闭图形叫多边形”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剪刀和废纸,动手剪出一个任意边数的多边形,并设边数为n;再让学生利用直尺和笔,任意选择一个顶点,画出从该顶点出发连接的对角线,观察多边形被分割后的状况,统计能连出的对角线条数。通过观察和统计,学生发现:分割出的三角形的个数分别为1、2、3、4、6...n-2,从同一顶点引出的对角线的条数分别为0、1、2、3、5...n-3。最后通过归纳和整理,就可以发现多边形包含的所有对角线与边数n所存在的关系,又经过计算与讨论,得出公式n(n-3)/2。
在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时应用 利用实物教具动态地演示,有利于化简为繁、化难为易,使学生在变化的图形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规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内容时,为了验证和发现这一规律,笔者进行如下设计。
1)利用实物教具创设直观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先用三根木条制作一个三角形的架子,再用四根木条钉一个四边形的架子,然后让学生上台分别拉动这两个架子的边框,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利用实物教具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应用,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实例,如学校的自行车棚等,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既可以使他们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又能体会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3)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促进思考。在学生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后,提出“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等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即:“三角形的架子由于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三个角的大小也随之固定,因此,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而四边形的架子虽然把四条边的长度也固定了,但由于它的四个角的大小并没能随之固定,因而在拉动时,它的形状、大小可以改变。”。
由此可以知道: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三角形会具有稳定性。这又为三角形“边边边”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
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应用 每一课内容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了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巧妙使用实物和教具,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課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一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是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然后让学生剪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利用拼贴的办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通过操作活动,学生不仅发现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而且在操作活动中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容易混淆的板书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课堂,而一些传统的教具,包括实物教具等,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许多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学过程的现象,板书很少。虽然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所有的传统教具都应该被抛弃。笔者认为,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发展,传统教具也应该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就是一节好课,没有使用就不是一节好课,关键要看哪种手段更加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丰富,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
例如:粉笔有多种颜色,在教学几何图形类问题时,利用彩色粉笔来重描图形中的部分线段,可以使图形更加鲜明,更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找准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轴对称或轴对称图形时,利用彩色粉笔,把对称点、对称线段或对称图形进行描绘;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时,将三角形中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等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用彩色粉笔标注三角形的高;在教学角平分线时,用彩色粉笔标注被角平分线分成的两个角……这样既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又能加深学生的直观记忆与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恰当地把握实物教具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合理运用,不但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而且能够发挥其最大功效,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