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斌,李亚健
(1.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2.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鞍山钢铁厂工业遗产群包含的16处工业遗产,已入选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位居第二位。从年代上看:横跨中国近代机器工业萌芽和发展时期及1949年至今,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全面发展时期的近现代两个时代,该工业遗产群建设于1918年至1956年之间。从政权交替上看:历经日伪政权统治、苏联占据、国民政府至1949年由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后才得以迅速发展,跨越了4个政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业链保存最为完整的、活态保存的的工业遗产群[1]。
鞍山的近代工业始于1916年日中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的成立。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鞍山制铁所先后实施了“第一期建设计划”和“扩建计划”,到1931年,建成了1个选矿厂、3座高炉、5座焦炉。这一时期是鞍山近代工业的开始阶段,工业建筑极为简单,有很多办公地点都是租用当地民居,工业发展的规模也较为有限。
1933年昭和制钢所成立标志着鞍山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33年6月1日,“满铁”株式会社昭和制钢所正式成立。同年,弓长岭铁矿的开采经营权收归昭和制钢所。这一阶段鞍山的近代工业发展非常迅猛,奠定了鞍山工业城市的格局,在全国范围也是较为领先的。
1945年8月23日日本投降,满铁制铁株式会社解体,苏联红军接收昭和制钢所,并对鞍钢的设备进行拆除。1946年10月1日,国民党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成立,除接收原昭和制钢所以外,还接收了23家日伪工厂。1947年下半年,随着国民党在军事上的龟缩和败退,修复与生产计划全部落空。这一阶段鞍山地区的近代工业发展进入全面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到1952年为恢复阶段。高速发展阶段为1953—1960年,鞍钢被列为全国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个五年计划,并在苏联的援建下,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生产设施。这一阶段鞍钢基本建成一个在主体设备上具有年产钢740万 t、生铁675万 t、钢材500万 t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
鞍山钢铁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书写着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拥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条,无论是高炉、水塔、机械、设备或是厂房建筑,都承载着近现代鞍山市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是传承发展历史文化、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由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昭和制钢所1号高炉旧址、昭和制钢所迎宾馆旧址、井井寮旧址、东山宾馆建筑群、烧结总厂二烧车间厂、昭和制钢所研究所旧址、昭和制钢所运输系统办公楼旧址、昭和制钢所大病院旧址、鞍山满铁医院、大型厂万能生产线、老式石灰竖窑、北部备煤作业区门型吊车、401号电力机车、2 300 mm三辊劳特式轧机、建设者(XK51)机车车头16处构成。其中4处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具代表性。
1933年4月,日本政府批准归和制钢所正式营业(图1),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为当时办公楼。1933年6月25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到昭和制钢所视察,曾亲临本社事务所办公楼。1946年4月,国民党嫡系部队第六军占领鞍山,接管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更名为“大白楼”,成为机关办公楼。1948年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接“大白楼”。1949年7月9日,鞍山钢铁公司在“大白楼”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正式开工。1986年4月30日,孟泰塑像落成揭幕式在鞍山钢铁厂“大白楼”前隆重举行。2014年10月,申报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1 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来源:作者自摄)
1917年,开始兴建昭和制钢所1号高炉(图2)。1919年4月29日竣工投产。1921年,发生炉内爆炸事故,休风停炉。1924年,强化高炉炉底结构,恢复生产。1946年,日本撤离,1号高炉停产。1949年6月,1号高炉恢复生产。2005年8月,该高炉熄火停炉并开始拆除。2005年10月14日,迁至现址,安装第一块热风炉壳。2006年3月10日,完成了斜桥上料系统、热风炉、炉框结构、下降管和除尘系统、洗涤系统共约2 000 t结构件的安装。
图2 昭和制钢所1号高炉旧址(来源:鞍山集团展览馆提供)
1930年,昭和制钢所迎宾馆建设落成(图3)。1949年,鞍山钢铁厂开工时,多位国家领导人均在此居住过。1960年,作为鞍山市委常委会议场所。1986年,正式改为鞍山钢铁厂老干办,供老干部活动使用。1986年、2000年,该馆经过两次大修。
图3 昭和制钢所迎宾馆旧址(来源:作者自摄)
1920年,由“东京建筑会社”建造井井寮(图4),是日本职员宿舍[3]。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由国民党军队接管。1948年2月,鞍山解放,成为鞍山钢铁公司第一职工宿舍。1990年,成为移动通信产品市场。2010年,成为鞍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申报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4]。
图4 井井寮旧址(来源:鞍山市文化局提供)
鞍山钢铁厂16处工业遗产沿铁路线分布(图5),本体状况绝大部分保存良好,例如4个省级保护单位建筑外立面及内部格局基本保持完好,只有少部分建筑外立面有所改变,少部分设备的保护除锈方面工作不足。因此大部分的工业遗产保持状况良好,整体上保护完整。
图5 鞍山钢铁厂工业遗产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鞍山钢铁厂的16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不尽相同,目前来看可分为3类:第一类,保持原有功能仍在使用的共有6处,占总数的38%;第二类,改变其功能使用的共有9处 ,占总数的56%;第三类,完全已废弃停用的共有1处,占总数的6%,如表1所示。
表1 鞍山钢铁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鞍山钢铁厂工业遗产还在使用,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建或是翻修。例如,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1933年建时为3层建筑,1950年在原3层楼的基础上加盖1层,现为地面4层建筑一直使用至今[5]。只有很少一部分改变其用途,例如,井井寮旧址原是日本职员宿舍。1949年后,被作为鞍山钢铁厂第一职工宿舍使用。现该处成为移动通信产品市场。还有一部分工业遗产完全停止使用了。
为了满足鞍山钢铁厂工业生产的不同需求,产生了许多不同功能的工业遗产类型,可分4种类型:厂房车间、行政办公用房、生活配套设施、生产设备。16处工业遗产中,工业生产附属功能的生活配套设施共5处,占到总量的31%;医院、学校、宿舍等生活设施较为齐备、保留较为完整的生产设备共7处,占到总量44%;工业生产厂房车间、行政办公用所占比分别为6%、19%,由此可见这些工业遗产保留的情况良好,如表2所示。
表2 鞍山钢铁厂功能分类情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国各省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纷纷布局文化产业发展,为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提出具体的措施。如果能将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那么城市即能保护文化资源,又能增进城市发展。在国内,上海的M50、成都的东郊记忆、北京798艺术区、南京创业产业园及台湾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创产业成型案例中有许多可提供借鉴、吸收,结合鞍山钢铁厂工业遗产群的自身特点进行再创新,将为这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新的思路、新的价值、新的可能。
鞍钢集团博物馆的保护实践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炼铁厂二烧车间闲置旧厂房改建成具有鞍钢特色的现代化展览馆,打造成文化符号、精神地标。这一集展示鞍钢辉煌历程、改革创新、技术进步、英雄模范、文化品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成为了中国冶金文化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钢铁冶金知识科普基地和工业遗产保护基地,向人们展示出鞍钢的辉煌历程与熠熠生辉的企业文化。同时,对周边区域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成具有鞍钢特色的主题公园。
鞍钢集团博物馆的保护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可以从一下方面加以改善。在创意产业的视角下,将它同国内同类型的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更加重视对工业遗产的积极保护,结合鞍山钢铁厂悠久浑厚的工业历史文化和内涵,继承和弘扬伟大的工人文化及英雄劳模的奉献精神,突出工业文化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鞍山钢铁厂工业历史文化的的重大价值。寻求多元化利用途径,从空间及文脉上使其余的工业遗产活化保护,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鞍山钢铁厂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开发,打造出鞍山钢铁厂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及工业景观。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必须营造一个高品味的旅游环境,不断开发出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激发旅游者的兴趣。立足鞍山钢铁厂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符合本地特点的工业旅游线路。打造“共和国长子”的城市旅游名片。鞍山钢铁厂工业遗产旅游的主打品牌为以“工业”文化符号和特征,工业是城市无法抹去的深刻烙印,工业文化是基础,工业特色对旅游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可参考欧洲文化之都德国鲁尔区埃森( Essen)等地的发展模式,结合鞍山钢铁厂实际情况打造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在工业文化和旅游领域中,探索“工业+旅游”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模式,把鞍山钢铁厂建成享誉世界的“中国工业历史名点”。工作组一定树立品牌意识,认真在旅游管理上下工夫,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强化规范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起一支有文化、有礼貌、有形象、有品位的高素质旅游接待队伍,树立了良好的窗门形象,成为工业遗产旅游的著名品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初步尝试了以经济运作方式组织公司大型活动的模式,摸索出了用经济手段活化现有旅游资源,实现生产、旅游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工业遗产保护的核心目的是保护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保护工业建筑,建筑只是其躯体,其内部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才是最具吸引力的,故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应单纯地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而是连同内部设施、工艺流程及文化内涵等进行整体性保护。另外,工业遗产旅游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参观、展示层面,要增加体验式活动,让人参与其中,通过参与能更好地理解、感知其历史的生产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工业遗产的目的,也能以此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有助于工业遗产的保护。
鞍山钢铁厂不仅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与发展,见证了中国人民被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与残酷压榨的屈辱苦难历史,更参与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6]。而就目前状况来看,在工业遗产未来的保护道路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掘。
[1]鞍钢志编委会.鞍钢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鞍山市志.鞍钢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3]李刚.鞍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精粹[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4]王丽.鞍山近代建筑[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5]鞍钢史志办公室.昭和制钢所二十年志[Z].1986.
[6]鞍山市建筑工程志编委会.鞍山市建筑工程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