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I-C-B三层递进教育体系的探究

2018-04-26 10:33:01
关键词:体系高职大学生

舒 蕾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更高的需求,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文件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针对上述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应怎样开展,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实际走访和问卷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调查发现大部分受教育者对创新创业及创业教育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但存在认知偏差,表现为:(1)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创办企业,对创新创业的内涵理解狭义化。(2)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面向群体,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是针对少数人的教育活动,对创新创业的定位认识存在误区。(3)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理解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师资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由辅导员、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团委老师等承担,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或本专业对口创新创业教师,在师资结构建设方面存问题。

(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无体系

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时缺乏单独的课程体系,很多院校课程主要依托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基础等课程,并且该类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结果就导致在课程开展中,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任何的实践性活动,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四)创新创业实践系统不完善

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环节,但当前仍存在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一些学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软硬件建设中,往往按照经验或者兴趣而行,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循序渐进的安排,使得实践活动零散无章。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照搬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忽视自身特点及优势,忽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层面依旧停留在课本上,缺乏创新性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针对上述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全面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思路需遵循的原则:

(一)体系的系统性、递进性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教育,应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因此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应该是有系统性、递进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素质。

(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及创新原则

相比于传统的学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将理论迁移到实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往往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照搬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和一些具体特点创新知识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综合。

(三)基于市场环境的实践导向原则

创新创业知识要想实现其价值和意义,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必然是要走上市场,接受市场考验的。创新创业是要在具体的市场情境和环境中进行的,这使得市场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和指挥棒。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注重实践,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洗礼。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操作和思考,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应积极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创新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原则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校教育与研究跟社会生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校教育和研究成果应该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对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孵化培育,推向市场。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因素,建立有利于促进成果孵化培育的综合教育体系。

三、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层递进教育体系(IC-B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应该符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规律,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追求。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即“创意激发(Inspiration)——创新培养(Cultivation)——创业突破(Breakthrough)”。

创意激发,创新知识是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

创新培养,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过程的进行设计与模拟,以培养和锻炼创新的能力;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层递进教育体系(I-C-B体系)框架图

创业突破,通过创新创业项目锻炼学生,进行成果培养孵化,对接企业,是学生真正融入到创新创业中去。

根据这三个层次,我们认为符合高职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层递进教育体系(I-C-B体系)框架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创意激发(Inspiration)部分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理论基础课程居多,这一阶段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较少,但思想处在较活跃的阶段,在这一时间段,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创新创意基础》,这一课程引入可以起到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的作用;同时,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引发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的思考。

(二)创新培养(Cultivation)部分

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创新实践》课程,设置对应学分,利用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和各二级学院创新工作室,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发明、创意设计实践,提升创新能力。硬件上应做到引企入校,并建立配套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实现平台建设职业化、设备配置现代化、实训项目实战化、管理运行市场化,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教室—工作室、教师—师傅、学生—员工、学业—业绩”的有机统一。

同时,这一阶段未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对此,要保证持续性的理论充电,除必修课程外,引入尔雅通识课等在线课程资源作为在线选修课,如《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精神与实践》《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实战》等,并设置学分,为创新创业进行理论支撑与续航。

(三)创业突破(Breakthrough)部分

三年级,这一阶段应与创业结合,开展深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开设《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培育基础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突破,利用孵化基地培育孵化号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移交企业,直接创造利润,并奠定学生创业基础。

在这一框架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1-3年级高职人才培养教学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的I-C-B三层递进体系。

四、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载体,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专门学分,构建“创意激发——创新提升——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年级开设《创新创意基础》必修课(1学分),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在二年级开设《创新实践》(2学分),结合专业进行创新发明、创意设计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在三年级开设《创新创业实践》(1学分),组织培育基础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突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1-3年级人才培养教学全过程中。

(二)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拓展课程讲座不断丰富,强化创意激发(Inspiration)

除必修课程外,学院引入尔雅通识课等在线课程资源作为在线选修课,如《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精神与实践》《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实战》等,也面向全体在校生开放选修,并规定学分要求。同时线下邀请优秀企业人、创业成功者来校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两年来已开办近39场。

(三)以实战操作为目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培养(Cultivation)与创业突破(Breakthrough)

引企入校,建成的动漫设计、服装设计定制、新能源技术等工作室集群,花样年华咖啡厅、汽车美容中心、连锁超市等体验店,让学生作为主体承接市场项目或作为经理人进行实体运营;与淘宝、京东商城等众创空间开展合作,由学生作为企业员工代销产品,在社会实践中全真实战。并建立配套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600平米的公共共享“大学生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并在每个二级学院都设立“创新实验室”或“创意策划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建立的“校企项目对接、线上线下交易、学习工作交替、企业绩效考核”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实现平台建设职业化、设备配置现代化、实训项目实战化、管理运行市场化,让学生触及实体经济和职场领域,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紧密结合起来。

五、结语

随着研究成果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施,近两年师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显著提升。在第二届、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总数列陕西高职院校首位,连续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组织单位。两年来累计报名项目达504个,人数2023人,人数和项目均在翻倍递增。

同时,部分培育孵化项目成功移交企业,如成功孵化出关中卫大姐石子馍网络销售、陕工一号、泾盛裕茯茶均成功移交企业。新孵化的项目“今送”已注册公司,并完成第一轮融资;陕西时客商贸有限公司,也已经完成注册,正式运营。创新创业I-C-B三层递进教育体系的研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 艳,闫国栋,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钱 骏、吴心怡.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3):102-103.

猜你喜欢
体系高职大学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