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凸显。虽然相关部门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转变。我国当前面临着自然环境生态危机以及人文环境、人文生态危机的双重压力,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生态危机,关系到我国的长期繁荣与发展。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我国当前面临着自然环境生态危机以及人文环境、人文生态危机的双重压力,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生态危机关系到我国的长期繁荣与发展。生态危机在中国已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随着国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并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解决当前矛盾的方法。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周易》的视角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身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现实根源,揭示“生态文明”与《周易》的内在关系,并从《周易》思想指导出发,培养和发动每个公民,唤醒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让每个人都投入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为实践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可行的思路,成就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还子孙后代一个美好河山,这也是易学哲学的价值体现。
(二)选题意义
《周易》中强调的天道地道人道的根本统一,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思想的进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
第一,《周易》把人道归之于天道,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把宇宙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认为人的生命与宇宙具有同构、共生、对应的关系,而且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从而提出了很多反映揚学生态思想的诸多内容。研究《周易》的生态环境思想,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周易》的本质及其在漫长历史时期里对人类精神的影响。
第二,研究、发掘《周易》中的生态环境思想有助于现代生态哲学的发展。生态哲学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社会最基本思想之一,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巨大影响和重要意义。目前,生态危机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研究《周易》则对当前存在着的生态系统、生态健康、生态服务等突出方面的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建设性建议,在促进科学进步、发展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维护人类持久生存与发展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周易》中的生态观
(一)周易自然生态观
《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即天,坤即地,天以大生,万物资始;地以广生,万物资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故《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认为天地不变,万物不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即认为天地是生命之本源,强调天地与万物之间的重要关系。本章从本体论出发讨论周易自然生态观。天地不但生养万物,还能使万物具有自己的本性,“利贞者,性情也。”(乾文言)万物都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天地变化也与万物的本性相适应,“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另有“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彖)说的是天地的本性不但能够使万物的本性得到保持和光大,还能使万物得以畅达。
(二)《周易》中的人文生态观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自然并不会偏爱某一物,而是对万物一视同仁。人生于天地之间,同萬物平等。人与万物一样享受着天地的滋养,一样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人与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也类似于事物的产生与发展。第一:人的产生与社会的形成——礼仪制定。有了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人们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才能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交感而生,这才是《周易》中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大境界。第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态观。“夫《易》者,推天道以明人事也”。人既然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自然和天地万物同理同性。因此,从《周易》的天道中就可以推出应该怎么去处理人事,也能从正确的人事关系反映出天道。既然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是并育并生,互不伤害、协调发展的,那么与此相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生。第三:人与自然生态观。《周易》思想中,在人与自然应和谐一体的层面,则是确定无疑的。而宋明理学中的“天”则多指整个宇宙。易学家张载把宇宙比为一个大家庭,万物和人都是大家庭的成员,民众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与我相通,因此,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应彼此相关相爱和谐相处。程顾则更认为:“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朱子语类》)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则认为“天是一个大底的人,人便是一个小底天”,所以天人相通,天人合一。
(二)《周易》中的人体生态观
众所周知,人生于天地之中,天地人共同遵守着相同大道。日月运行,阴阳更替不但影响天地万物,同样也制约着人们的肌体。正如之前所述,人们由于生活方式上的不规律,违背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身体机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威胁生命。人类肌体在内循环系统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顺应阴阳大道,顺从四时气候的冷热寒燥变化,使人们的肌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保持肌体的平衡,达到人们身体上的生态文明。《周易丰卦》云:“円中则灵,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就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天有什么规律,地就有什么规律,而人包括人的肌体也都必须顺应这些规律。四时变化有一定的周期循环规律,因此,人们的肌体一定要顺从自然之变化。正如《乾文言》所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天奉时”。因此,人应晚睡早起,使体内阳气尽量外泄,以达到养阴的目的,若违背之,则损伤心气,秋天易患症疾。秋为金,肺亦为金,秋季养肺。
三、《周易》中生态观的当代启示
生态文明的建立首先要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它不仅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还是协调社会内部,以及培养自身生态观念的重要条件。根据本文对《周易》与生态文明的探讨,生态文明意识可以从自然生态文明意识、人文生态文明意识两大类进行探讨。
(一)培养自然生态文明的意识
《周易》哲学思想是最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包含的先进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要建立生態文明社会提供了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方法。因此,在《周易》的“天人合一”“生生”思想指导下培养人的自然生态文明意识。把《周易》的生态文明思想带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去,用它去教育和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类应该尊重和爱护自然,人类在自身活动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事物的规律,这也是《周易》思想的宗旨。《周易》认为宇宙是化育生命的本源条件,是生命之起点。《周易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生”是天地生生不息创生万物、哺育万物成长的本性。人类与自然万物共同享受着天地的生养恩德。因此人类就应该尊重和珍惜每一个物种的存在,担负起维护宇宙万物和谐共处的道义责任,用这种“德”去关怀爱护人类,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自然界和所有的生物中去。在培养人们的自然生态文明意识时,让人们自觉地爱护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要有“生生”之德,保护它们、爱护它们,使它们能够在天地之间按照自然规律自然发展,继续生存和繁衍下去,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完整、持续和美丽。
(二)用《周易》中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
首先是要改变过时观念,采用《周易》中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指导实践。《周易》把阴阳作为构成宇宙周期性变化的基础,只有阴阳动态平衡才是合理的,这与西方文化中竞争超过合作,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保护的思想刚好相反。西方的这种思想体系鼓励,从而导致了思想、感情、社会的政治结构、科技发展的失衡。
其次要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人不应把自己作为大自然的征服者,把自己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周易》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实际上是生态文明的最高表述。
作者简介:常婧,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教师。
摘自《仙台国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