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松
摘 要: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的主要方式。“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随着“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的不断升级,小组合作学习也会不断升级。本文从提高意识,创设氛围、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开展竞赛,品尝喜悦、选择内容,提高实效等方面阐述升级后的小组互助共学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关键词:小组互助共学;小学数学;兴趣;喜悦;实效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推进的过程都需要不断反思、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合作学习方式也不例外。小组互助共学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合作学习之一,我尝试把这种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欣喜地看到课堂上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交流碰撞,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小组互助共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提高意识,创设小组互助共学的氛围
在课堂上有效的开展好小组互助共学活动,老师有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有的教师在开展小组互组共学时,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小组时随意性大;因此活动进行过程中,有的组活跃,有的组沉闷;有的组效果好,有的组效果差。有的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不善于合作,偶尔的合作只不过是好的学生抱着随便应付的态度了事,使一部分相对较差的学生失去信心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一般是4人一组,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当。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组建小组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相接纳、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承担责任、积极互赖、共同进步;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信心。在我的数学课堂中,一位考试只得30多分的学生,为了代表小组,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她代表了小组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小组汇报。这成功的汇报,也让她找到了在学习数学中的自信,并重新鼓起了她努力学习数学的勇气,后来她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水平。
二、創设情景,激发小组互助共学兴趣
在小组互助共学的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生缺乏主动性,依赖性强,对小组互助共学不感兴趣,错误地认为合作学习可以滥竽充数,活动时不动手,袖手旁观;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是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现实情景。兴趣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在动机。纯机械的模仿操作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因而,在小组互助共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有意义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贴近的、能引起学生参与合作兴趣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材多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结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任务型研究性小组互助共学活动。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采取小组互助共学让学生自主测量圆锥的高的方式,让学生测量自己亲手制作的模型,记录数据、交流讨论、分析比较,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互助共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
三、开展竞赛,品尝小组互助共学的喜悦
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小组互助共学的活动难以持久。刚开始时学生感觉新鲜有趣,合作得津津有味。但过一阵子,就觉得没有多大意思,思想松懈下来,活动难以持续。所以小组互助共学的形式要多样化, 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让小组打分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好办法。让小组成员中的优等生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作风 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强调竞争的班级授课,它使大课堂上的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四、选择适合且需要的内容,提高小组互助共学的实效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都不愿意去进行互助共学的,学生的合作是教师强加上去。这样,互助共学的实效就会大大降低。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安排小组互助共学呢?这个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晰的。我认为,有效的小组互助共学的前提是一定要有适合互助共学的内容,一定要促使学生产生想要与别人交流自己想法的动机。这就需要教师的问题设计为激发学生的互助共学的动机做好孕伏。为了提高实效,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解决方法和结果开放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正方体切一刀,截面是什么形状?提出问题后,请学生借助学具,进行小组互助共学。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内容,还可以设计一些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如:“圆的周长”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 学生个人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这时需要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合作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
五、适度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小组互助共学是全体学生和老师一起从事理解活动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其中包含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因此,在小组互助共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拿着问题任意讨论交流,否则可能导致放任自流,毫无收获的尴尬结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疑惑问题时,教师要俯下身来,以学生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时的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给予指导,适量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要积极赞许,肯定学生的所得。美国心理和教育学家斯金纳的实验表明:通过奖赏,行为就能被铭记,但不能通过惩罚来拒绝行为。因此,动辄训斥学生,对学生妄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而能够从别人认为的差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因此,在学生正确回答完问题之后应给让学生互相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小组互助共学活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激活数学课堂,提高课堂的实效,展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美好景象。老师的大胆改革创新,带给教育这片天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张静莲.智慧教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3]陈静,靳玉乐.设计与大脑相协调的教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
[4]王光辉.构建真正生动的学生课堂.新世纪小学数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