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协同发展模式探析

2018-04-25 09:57佘妍文
关键词:协同发展就业党建

佘妍文

摘 要:学生党建与就业均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以党建为指导,可增强就业工作的政治动力,以就业为依托,可促使党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以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通过思考党建与就业工作协同发展的意义,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教育内容、完善体制机制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协同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本文旨在为高校学生党建和就业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党建与就业协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校;党建;就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4-0087-04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事关毕业生本人,也关系到其整个家庭的幸福,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教育质量、发展速度和办学规模都与就业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就业工作被称为高校的生命线。然而,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再加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795万,再创历史新高,高校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种种现实困境促使高校工作者进一步拓展就业工作思路,多渠道促进就业,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将就业与党建、共青团工作以及其他高校中心工作相融合,实现统筹推进,协同发展。

社会主义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是其他一切工作发展的政治动力。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都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存在共通之处。创建协同发展模式,发挥党建对就业的指导作用,将就业工作嵌入到党建工作之中,能够实现党建、就业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内在联系

(一)服务主体及目标的同一性

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养、发展新党员,为党组织吸收新鲜血液,进一步壮大基层党组织,为党的事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储备力量。同时,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提升党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组织党员同志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此外,还要拓展思路,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为高校学生党建营造更好的发展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引导和促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通过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为推动地方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党的事业开拓进取贡献力量,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同时,通过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促进毕业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借助于院系学生党支部等组织,以树立大学生党员为典型,培养学生艰苦的创业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服务主体都是大学生群体,其目的都是培养具有崇高职业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实现“中国梦”。可见二者在服务的主体及工作的目标上存在一致性,这是实施党建与就业工作协同发展的基础 [1]。

(二)工作内容与师资力量的互补性

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入党积极分子及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院系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党建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实施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对毕业生党员而言,就业指导和服务是其教育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毕业生党员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本身就能为其他学生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党员同志的服务意识和风险精神能以就业工作为契机得以施展,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基层党组织不但要引导毕业生党员做好就业表率,还要激发其服务热情,鼓励他们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帮扶和指导,形成先进带后进,实现共同就业的良好景象。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对大学生的整个人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存在片面、偏激的就业观念,通过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理论知识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观念,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和服务意识。以党建为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个体带动整体,促使更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2]。无论是党建还是就业,其工作的内容都是围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展开的,这体现了党建与就业工作内容的相互补充。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主要由两大阵容组成:一是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主要指校级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另一部分是由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的院系书记、辅导员担任。对后者而言,就业指导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同时还要承担包括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在内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教师长期和学生接触,对学生的情况有着深入了解,开展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将党建工作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实现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协同发展。这种师资的互补是将学生就业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融合,为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协同发展的意义

高校学生党建是推动就业工作的有力抓手,就业工作是学生党建的重要载体,二者相互促进、彼此影响。实行党建与就业协同发展模式,将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具象,更贴近现实需求,体现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能使就业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3],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一)以党建工作为平台能为就业工作提供政治动力

党建工作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为其他中心工作提供政治动力。院系基层党组织在日常的党员教育中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就业能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发展目标。在对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中,增加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内容,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趋势下,鼓励大学生自主創业。这些导向性的工作从宏观层面来看,为学校的整体就业工作提供政治保障,从微观层面来说,能改变学生个体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加务实。

在党建工作中引入就业相关内容,还能强化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优秀的毕业生党员通常在就业过程中也属于优势群体。一方面,他们自身表现相对优秀,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优势,他们能通过自身及早就业行为带动和鼓励周围同学,起到示范作用,他们在求职中经历的困难和积累的经验也能为身边的学生提供就业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毕业生党员兼具党员和学生双重身份,通过协助院系教师做好就业指导、宣传工作,这也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式。

(二)以就业工作为载体能强化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就党建论党建容易,导致空洞的“自我循环”,当前高校党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决 “虚”的问题,要求党建工作的开展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基层党组织,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利益和实际需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以就业工作为载体可以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更加凸显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让基层党建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就业工作中引入党建工作的指导,能让普通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身边党员的先进性和服务性,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对毕业生党员个体而言,建立党建与就业的协同发展模式,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为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依托,使他们在求职、实习过程中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岗位上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而使自己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此外,将就业相关内容引入党建工作中,为检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提供了依据,打破了党建工作单一的评价机制。通过对毕业生党员进行跟踪反馈,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党员的满意度,也能进一步发现党员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党建与就业相结合是高校立德树人职能的重要体现

我国高校的根本职能是“立德树人”,高校的教学活动和中心工作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走上不同领域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能,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以就业工作为导向,培养具有崇高理想、职业道德和正确价值导向的有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可见,高校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都是在“立德树人”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展开的。

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党建与就业工作协同发展,在党建工作中加入就业等中心工作,使党建工作更加务实,以党的指导思想引导就业工作的展开,使就业工作更有政治动力,这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利契机。可以说,立德树人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实现统筹发展的目标,最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做好就业工作是落实高校 “立德树人”职能的重要环节,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导下,实现高校党建与就业工作的融合,不仅能使两个原本相互分离的工作实现优势互补,也可进一步促进高校师资的整合,拓宽两者工作领域的切合性。

三、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协同发展的路径

高校党建与就业协同发展模式须要根据院系党建工作的特点,结合就业工作的现状,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形成联动机制,分别从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就业观念引导和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建立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展开实施,在和风细雨中教育引导、在解难助困中扶持发展、在建章立制中保障长效,从而形成学生党员就业前有教育引导,就业过程中有关怀帮扶,就业后有跟踪反馈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建立党建与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以院系党支部的党员服务站为基础,将各种互联网平台作为宣传阵地,在学生党员群体中选拔爱好新媒体、具有新媒体专长的学生为骨干力量,建立包括QQ群、微信、微博公众号与易班网络平台在内的党建与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网络平台可设置“招聘信息”“就业指导”“党员就业先锋”“时政学习”“在线交流”“通知公告”等模块[4]。安排专门的学生党员对党建与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实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及就业政策,拓展学生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开展相应的就业宣传教育。同时,开辟时政学习板块,让毕业生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参加公务员考试备考而需要了解时政资讯的学生提供信息支持。

毕业生党员因实习和求职等各种事务不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的难点。针对这一情况,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专门的聊天群组,网上发布各类通知公告,方便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通过网络平台,毕业生党员可及时了解组织生活动态,随时随地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教育,牢记党的宗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毕业生党员还可通过“在线交流”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寻求组织的帮助,党员之间在平台上分享求职经历、共同分析一些遇到的普遍问题。通过不定期播报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情况,公布党员就业先锋的优秀事迹,用表彰先进来激励其他党员和普通学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构建党建与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既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指导和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也能创新对党员实施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扩宽毕业生党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渠道,增强党支部与学生党员之间的联系,还能通过抓典型、树先锋,营造先进带后进,共同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党性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党的教育不是相互分离的,在实际工作中,可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常态性的良性互动,实现“1+1>2”的效果。首先,要以党建为抓手,将就业融入其中,使党组织的活力转化为就业工作的活力。落实基层党组织“党管人才”重要政策,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的全过程。利用“三会一课”、小组讨论、民主生活会以及党员发展、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相结合。针对低年级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主要是在党员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穿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及早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针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党员,主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党支部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锻炼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党支部还可与团委合作,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发展目标组织或主办包括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竞赛,让学生在求职前提前受到职场氛围的感染与熏陶。对毕业生党员而言,考虑到其求职的现实需要,可举办一些诸如面试技巧、公务员考试攻略的讲座,同时做好就业政策解读,引导毕业生关注“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特岗教师”等专项计划,使其树立服务基层的奉献意识,还要积极落实党员档案流向及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为毕业生党员提供贴心的就业服务。

其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情绪起伏大,应当组织辅导员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因就业困难引发的个体情绪及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提供必要的就业心理援助。对于已经签约成功的毕业生党员,基层党支部要做好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工作。

最后,就业工作也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政治导向。可在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中适当增加党史和党的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形成艰苦奋斗的意识,这也是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的需要。在进行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时,还可以结合一些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三)构建党建与就业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

推进党建与就业协同发展,不仅须要创建信息共享平台作为支撑、丰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需要高校教学单位与就业指导中心联合行动,着眼于高校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落实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指导政策,通过建章立制来保障党建与就业协同发展的常态化、制度化。

1.落实“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2016年开始,广西教育厅全面启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把对“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5]。高校在具体落实中可采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将各层面的党员都发动起来。学校分管就业工作的党政领导对此项工作专项对接,实行目标责任制,在宏观上给予指导。院系教研室老师和辅导员要协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资助管理中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是坚决执行自治区相关帮扶政策,积极实施校企共同“育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减少其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困难;二是针对院系的学科及专业特点,组建教师党员帮扶小组,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目标,对“建档立卡毕业生”实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在观念上引导,在心理上疏导,在技能上提升,打破“无偿输血”式的扶贫弊端,提升毕业生的“造血”功能。班级层面,可在“建档立卡”毕业生中寻求优秀党员代表,设立联络员,实施双向沟通,既要将学校的通知、消息及时传达给“建档立卡毕业生”,又要将毕业生的求职动态、离岗换岗情况反馈给学校,实现对“建档立卡毕业生”的跟踪反馈。

2.推行就业导师制。在教学单位推行就业导师制,为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保驾护航。在导师的选择上,主要以教师党员为主,这一群体更具有责任心、使命感,又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且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有求职的经历和经验,能胜任就业导师的角色,在对学生的指导中也能体现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业导师要履行其职责,给予毕业生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把关,对所指导的学生建立就业档案,全程关注学生就业动态,从求职前期准备、简历投递、面试技巧、签约实习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既要关注学生的求职进度,也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院系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就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使就业导师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6]。同时,还要加强对就业导师的考核和管理,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并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以此督促就业导师落实指导工作。

3.实行就业帮扶制度。党支部扎根于学生之中,而大学生党员来源于广大学生之中,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学生对其更有认同感,且由于自身的学生身份,对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切身的体会,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帮扶与指导也更具有针对性。实行就业帮扶制度即根据自愿选择的原则,让毕业生党员和就业困难学生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或者“一帮多”的形式,及时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意愿,动态把握其求职进展以及存在的具体困难,在信息资源上提供帮助、在心理情感上体现关怀,让毕业生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关心和帮扶。党支部要制定就业帮扶制度的细则,明确每一位党员在就业帮扶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和要求,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4.实施朋辈辅导计划。榜样的力量更能使人激发进取,积极发挥优秀毕业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及影响辐射作用,通过表彰大会或校园广播及网络平台、纸质媒体等加大对就业先进党员的宣传,邀请已就业或成功签约的毕业生党员开展经验交流,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进行现身说法,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为就业意向和择业观不明确的同学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传递正能量,并对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细节问题进行现场解答,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优秀党员校友数据库,统计在历年就业中表现出色的校友,将这些优秀毕业党员发展为就业工作的资源,邀请其返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邀请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校友回校进行招聘,这也是拓展就业资源渠道的有效路径。同时,学生党员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的表现,也可为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达到双向互动的效果。

四、展望

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党建和就业工作联动发展,实现双赢目标,这是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工作思路的拓展。当前高校党建帶就业工作模式因体制、机制及管理上的限制,还存在着包括毕业生党员参加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下降导致党建的带动效果不明显、党建与就业职能管理部门的合作不深入、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融合度不高等各种问题,尚未有效发挥党建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当着眼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党建与就业协同发展模式更加健全,成效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包凌晟,吴桢婧,胡小毅等.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共促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7).

[2]洪煜玲,郑士林.大学生党建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途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

[3][4]孙慧敏,田保状,张安涛.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两促进”“双提高”的工作新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5]赖远妮,李兰英.广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7,(4).

[6]王昊.高职院校实行就业导师制的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就业党建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