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对本科生研讨行为的调查研究

2018-04-25 09:57刘应科刘贞堂周福宝
关键词:矿井通风问卷调查

刘应科 刘贞堂 周福宝

摘 要:对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2012级和2013级本科生的“矿井通风”课程中运用了研讨式教学法。采用课堂实践和问卷调查,对本科生在研讨式教学实践中的活动组织、报告小组研讨学习、课堂报告与讨论等各阶段的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掌握了学生在研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收获等。本科生研讨行为的调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研讨式教学活动、提升研讨式教学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研讨行为;问卷调查;矿井通风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4-0037-03

“矿井通风”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矿井通风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并具备从事矿井通风科研、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其中,学生的科研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在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形成。然而,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想象、表达、思考和质疑的机会,极大限制了对学生科研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矿井通风”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目前,很多授课教师针对“矿井通风”課程开展了教学改革,提出并实施了诸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1]、组合式教学策略[2]、项目导向教学法[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4]和研讨式教学法[5]等多种教学策略,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其中,研讨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科研和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主要围绕“研”和“讨”两个方面开展,是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中研究是指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了解、分析、把握的过程,讨论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认识结果进行交流,并由此形成共同倾向性的过程[6]。在开展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研究是讨论的基础,而讨论又是研究得以提高的必要途径,同时在整个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扮演指导、引导以及控制的角色。一般认为,研讨式教学法以郭汉民教授提出的“五步”教学法为典型,即“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7]。

从2015年起,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矿井通风”课程教学中开始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其实施步骤为:教师布置研讨题目;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探索研讨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撰写汇报课件;教师查阅课件,提出修改建议;小组自选代表汇报;师生课堂讨论;综合考核成绩[8]。在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并展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虽然研讨式教学法在矿井通风课程授课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看,研讨式教学法的理论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现实效果,研讨式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基于统计结果研究了本科生的研讨学习行为,以期为优化研讨式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研讨式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一、研讨式教学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至今,研讨式教学法已在安全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本科生的“矿井通风”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因此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安全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的全体本科生,分别发放调查问卷157份和149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和125份,有效问卷综合回收率为88%。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的题目主要包括研讨教学活动的组织、报告小组的研讨活动、课堂报告与讨论、遇到的困难与主要的收获等内容,分为封闭式题目和开放式题目两大类。调查问卷为无记名问卷,以保证真实反映学生在研讨式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意见。

(二)研讨式教学活动的组织

1.小组的组合模式和合理人数。小组是开展研讨式教学活动的主要单元,可分为报告小组和听众小组。报告小组承担着课前阶段的小组内部研究与讨论、撰写报告PPT和课堂阶段的小组汇报、组间交流与讨论等重要任务;听众小组在课堂报告后,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全班所有的小组轮流作为报告小组进行课堂报告。小组人数合理、关系融洽且能够相互督促和启发,是提升研讨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开展研讨式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分组,每组人数控制在3—5人。在小组的人员关系结构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同宿舍的舍友和关系较好的朋友是最受欢迎的两种组合模式,其主要原因是小组内部关系融洽,且平时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便于开展讨论。但这两种组合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调查发现:如果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学习基础一般或较差,大家对资料学习和研究的程度都不够深入,导致小组内部的讨论停留在较低水平,难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小组人数方面,若人数较少,则每个成员承担的任务繁重,能够有效开展讨论的时间有限;但若小组人数太多,则往往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调查结果表明,43.3%的学生认为小组全组人数设置为4人最佳,21.7%和24.1%的学生则分别认为小组合理人数应为3人和5人。

2.小组完成研讨题目的数量。“矿井通风”课程的总课时量为40课时,其中每周3次课,共6课时。在面向2012级学生的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共授课10课时。在首次上课时,向学生共布置了5个研讨主题,要求所有小组完成所有题目的研究与讨论任务,并撰写报告PPT;在相应时间的课堂上,随机挑选2~3个小组作为报告小组进行课堂报告,并在每一组报告后开展课堂讨论。所有小组完成所有研讨题目的优点是:所有小组都开展了资料查阅、学习和小组内讨论,一方面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在课堂研讨时可以更深入地参与讨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该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如每组须要完成的研讨题目过多,造成完成每个题目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资料学习和小组讨论不深入、不充分,完成质量不高。

在面向2013级学生的教学中,共有16课时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法。结合2012级学生反映的问题,在给2013级学生布置研讨题目时进行了优化:在首次上课时,向学生发布了14个研讨主题;课后,每组选择3个最感兴趣的题目,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分配给每个小组2个题目;学生根据分配的研讨题目,开展资料查阅、小组研究和讨论、撰写报告PPT,并在相应时间进行课堂报告,之后开展所有小组参加的课堂讨论;对于听众小组,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开展一定的预习工作。每个小组完成2个题目的优点是:对分配给本组的研讨题目,学生开展研讨学习的时间充足,可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小组讨论。然而,根据课堂实践和问卷调查,笔者也发现了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听众小组的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未开展预习工作而导致不能有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三)报告小组组内的研讨行为

报告小组组内的研讨行为主要包括资料查阅与学习、知识凝练及制作PPT、小组内部讨论与PPT汇总,这是研讨教学活动极为重要的步骤,也是决定研讨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

1.资料查阅与学习。在确定研讨题目并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后,各成员需进行资料查阅和学习。学生查阅资料所用时间的分布见图1。由图1可知,查阅资料时间超过4h的学生占43.7%,而超过6h的学生仅占14.1%。此外,在对资料的研究程度方面,有7.4%的学生只是简单看一看收集到的资料,有65.6%的学生对资料进行了学习,但学习程度并不够深入,而仅有27.0%的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认真阅读和研究,并进行了深入思考。

2.知识凝练及制作PPT 。制作课堂报告PPT,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凝练和表达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和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制作PPT所用时间的分布见图2。由图2可知,76.7%的学生制作PPT所用时间在1-3h之间,所用时间超过3h的学生占17.4%。此外,在PPT制作方式上,有66.9%的学生是在对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后,再制作PPT,而有26.9%的学生是边查阅资料边制作PPT,这反映了部分学生未对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和知识凝练。

3.小组内部讨论和汇总PPT 。小组各组员在完成自己负责的资料查阅与学习、知识凝练及制作PPT后,就需要进一步开展小组内部的研讨和汇总PPT工作。小组内部开展研讨所用時间的分布见图3。由图3可知,小组内部研讨,1~2h的学生最多,占比为37.0%;而有13.3%的学生在小组内部研讨环节所用的时间超过了3h。在汇总PPT方面,经调查发现,有27.8%的学生对本小组汇总后的PPT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审阅、深入学习和讨论,47.0%的学生在小组内部对PPT进行了审阅和修订,实现了内容的统一协调,而有25.2%的学生只是对各成员的PPT进行简单的汇合,未进行内容审阅和知识学习。

(四)课堂报告与讨论行为

课堂报告是报告小组利用PPT将本组研讨学习的成果展示给听众小组,并承担着向听众小组传授知识的任务;在报告结束后,以报告小组为主,各小组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以此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研讨问题的思考,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讨论的进行,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点评。

1.课堂报告。课堂报告是报告小组研讨成果的集中展现。课堂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部分报告小组在进行成果展示时,主要以念PPT为主,个人观点表达较少,说明这些小组对研讨成果的掌握还未做到融会贯通。此外,对2012级学生来说,由于每个研讨题目的报告小组是在课堂上随机指定的,因此不同学生对进行课堂报告的意愿是不同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8.3%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报告,而在这些学生中,近1/3的学生愿意主动报告,说明这些学生对本组的研讨成果满意且掌握牢固,对参与研讨的积极性高。在不愿意进行课堂报告的学生中,有48.4%的学生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报告。

2.课堂讨论。课堂报告之后的讨论环节,是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学生表现的差异性较大。根据2013级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统计情况,约有10%的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在10次以上,有55%的学生参与次数为4~9次,而有35%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低,参与次数在4次以下。另外,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约有1/3的讨论属于高质量讨论,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或回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眼前一亮。

二、学生遇到的困难与主要收获

(一)学生在研讨式教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我国几乎所有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中学习的,他们参与研讨学习活动少,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很好地适应研讨式教学法。笔者通过对本科生研讨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习惯于在书本知识体系下学习新知识,而不习惯从搜集的呈现碎片化的资料中学习新知识;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对自我探索知识、参与研讨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

由于很多学生还不适应研讨式教学法,导致他们的研讨能力较弱,在研讨学习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根据调查结果,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对资料收集的途径了解少,资料收集效率低,且有时收集不到所需的资料;知识储备不够,对很多资料内容不理解,导致知识学习与凝练进度缓慢;缺乏PPT制作技巧,难以很好地支撑报告内容;在课堂报告环节,不能完全讲出所想表达的内容,且难以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学生在研讨式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虽然学生还不适应研讨式教学法,在研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调查结果表明,只要经历了自主探索知识和讨论的过程,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在检索文献、鉴别资料方面得到了极大锻炼,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准确地把握主干知识;得到了在讲台上进行报告展示的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交流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创新能力,强化了对矿井通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基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学习了更多关于通风工程的内容,特别是书本外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

大部分学生认为,上述方面的收获对自己以后的面试、工作或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均有很大的帮助,并希望有更多的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法进行授课。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文章在“矿井通风”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基础上,以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学生在研讨式教学活动组织、报告小组研讨学习、课堂报告与讨论等各阶段的研讨行为及其分布特性,并基于统计结果掌握了学生在研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主要收获等。调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研讨式教学活动、提升研讨式教学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洪粱,沈斌,刘新蕾等.矿井通风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34).

[2]王兵建,南华.“矿井通风”组合式教学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9).

[3]普义,邱阳,王育军等.矿井通风课程项目导向教学设计与实践[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1,(4).

[4]杜凌云,黄成麟,鲁辉虎.基于教学矿井“矿井通风”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煤矿安全,2015,(4).

[5]戚绪尧,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研讨式教学法设计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

[6]吕梁,赵晓杰.关于研讨式教学的哲学话语[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4).

[7]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8]康建宏,周福宝.“矿井通风”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J]. 煤炭高等教育,2016,(1).

猜你喜欢
矿井通风问卷调查
关于加强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的分析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浅谈如何优化煤矿矿井通风安全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