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荣
摘 要:为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针对高校学报主管领导集科研教学及学报管理于一身,不能集中时间在办公现场进行质量监控的特点,提出了痕迹管理的策略。学报主管领导通过查看“三审三校一读”的过程中同行专家、编辑人员及作者在评审、编校及修改环节留下的文字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报的质量标准一以贯之地执行,不断提高学校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学报的办刊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报;质量改进;痕迹管理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095-02
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寄语,对于高校学报的管理人员和编辑来说,仿佛一个精神套餐,让我们既更坚定了高校学报改革发展的信心,同时,又让我们感觉身上责任更加重大。
提高学术期刊办刊质量是出版界关注焦点,为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编辑同仁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1-6],对高校学报建立健全质量监控制度确实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但是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上,不能贯彻落实,无异于画饼充饥。如何将学报的质量提升办法落实到编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对于高校学报的管理来说,重视审稿校对及意见反馈过程中的痕迹管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痕迹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所谓痕迹(trace)是指事物存在或事情发生后留下的标记或印迹[7]。学报的稿件在“三审三校一读”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同行专家、编辑人员及作者的评审、编校和修改的文字记录。痕迹管理主要是指学报的管理者对稿件的处理记录进行评判,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报的质量标准一以贯之地执行。
学报的办刊质量广受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报的出版传播空间更加广泛、时间更加迅捷。高校学报要在学术期刊激烈竞争中创建良好的社会声誉,过硬的办刊质量是保证。
高校学报的主管领导往往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一方面潜心于教学科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要谋划学报的发展,在管理细节上难免兼顾不周。再者,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多数是从管理或教学科研单位调剂到编辑岗位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出版知识技能教育训练,难免出现编校质量方面的问题。学报改进办刊质量永远在路上。学报管理者只要以痕迹管理为抓手,学报的办刊质量就会得到持续不断地改进。
二、痕迹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审稿阶段的痕迹管理
高校学报目前大多采用网络采编系统,从稿件评审到稿件修改全部可以在网上完成。学校的主编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不可能每天到编辑部检查敦促编辑的工作。网络采编系统提供了一个灵活便捷的管理平台。文稿的初审阶段,编辑是否对文稿的学术不端进行了检测,是否根据《征稿简则》对稿件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认真的评审,给出了详细的审查意见,主编一目了然。对于类似“符合本刊收稿要求,同意送审”的初审意见,主编可以要求相关编辑及时修正,确保送专家评审的稿件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学报要求。一般而言,送审稿件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也代表了学报的办刊质量,如果稿件质量不高,同行专家评审的热情也不高,并且对学报本身低看一等,影响学报的办刊声誉。文稿的初审阶段,通过痕迹管理可以将那些不符合规范的文稿进行筛查,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或退给作者按规范修改完善,或退稿。寻找合适的同行审稿专家难,是学报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审稿专家教学科研确实忙,没有精力审稿,稿件久拖不审;二是有些专家审稿较敷衍,意见简略,没有对稿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难以达到学报审稿要求。学报主编通过跟踪专家的审稿进度及评析审稿意见,可以将那些支持学报审稿工作的专家保留下来,不符合要求的专家淘汰掉。编辑复审时,如果仅仅将评审专家意见给作者,没有将专家的评审意见及文稿详细的修改意见一并给作者,通过查看复审意见,主编可以责令编辑及时补充,以确保作者修稿的效率和质量。
(二)校对阶段的痕迹管理
高校学报受办刊体制的影响,办刊经费有限,不能单独聘请校对人员,编辑人员集稿件编辑和校对于一身。稿件排好版后,采用纸质稿,经过编辑单独校对、作者自校、编辑之间互校等环节,最终交付印刷出版。文稿的編校质量也是看编辑人员的“气质”的。有的编辑精益求精,一校下来,通篇都是红的,有的编辑却浏览式将文稿查看一遍,留下几处校正记录。
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有的编辑注意力较容易分散,不能专注于编校工作,不能字斟句酌地对稿件的文字表达、标点断句是否正确,作者工作单位、参考文献是否完全按规范著录,量和单位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科技名词是否合理进行仔细校对。从编辑实践来看,学报作者,特别是研究生作者对稿件自校不能认真对待。有时作者自校下来,连基本错误都不能发现改正,更别提相关规范的遵守了。这就要求文稿编辑将校对过程中需要作者解决的问题监督作者认真配合完成[8]。稿件互校阶段,哪个编辑存在的编校问题较多,校稿上一目了然。学校主编通过对校对稿上的痕迹管理,评判每个编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并且及时学习整改,对编校工作不认真的编辑人员来说,因慑于质量管理压力,久久为功,也会慢慢改进提高编校质量。
(三)意见反馈阶段的痕迹管理
高校学报出版后,要收集作者、读者的反馈意见。学报应指定专人整理记录。如果作者、读者反馈有的文稿涉及学术不端的问题,学报主编要及时查实,并按制度快速处理,尽快消除学报的负面影响,并以此为戒。如查作者反馈的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应对相关编辑追责。为了检验办刊质量,高校学报定期聘请出版界的资深专家对学报进行审读。对于专家反馈的共性问题,学报要统一整改,如果是因为编辑知识不足出现的错误,要求编辑加强业务知识的自学,针对性参加编辑出版的培训学习,补齐编校知识的短板。
三、结 语
痕迹管理本质上而言是学报管理者对编辑出版过程进行精准监控的手段。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的提高,需要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人员朝着“内容为王”的核心目标共同努力。痕迹管理将有助于学报管理者将多方力量汇集成合力,朝着学报既定的发展目标前进,进而不断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宇.关于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质量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1(1):52-53.
[2] 董媛媛.科技期刊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及其实施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6):1178-1180.
[3] 张从新.惯性思维与科技期刊质量控制[J].编辑学报,2016(2):118-120.
[4] 韩俊,刘晓婷.科技期刊质量建设体系的改进措施——以《节能技术》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8):39-41.
[5] 张从新,赵温红.论科技期刊质量控制[J].编辑学报,2015(3):215-216.
[6] 沈莹,骆淑莉,王迎真.科技期刊作者应提升自校的意识[J].编辑学报(增刊1),2017:S54-S55.
[7] 霍恩比著.李北达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 贾翠娟.发动作者共把编校质量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3):584.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