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教材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变革探析

2018-04-25 09:58张鹏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材改革课程改革

关键词 通史教材,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大通史小专题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44-05

中学历史教材即将重回通史体例,这是对历史本质和特点的呼应及学生思维特点和规律的关照。面对即将到来的通史教材和教学,笔者喜忧参半,喜的是,通史是一种对历史本质的回归,有助于师生整体性认识历史;忧的是由此带来的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转变。同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讨论和实践正方兴未艾,历史教学方法也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这种挑战和变革中孕育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中学历史教师需抱着“舍我其谁”的气概迎难而上,迎接挑战,适逢其会。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有注重通识和通史的优良学风。而且认为“史学成就最高表现是通史撰述”。①在近代历史和史学革命中,通史更承载着特有的文化责任和民族担当。②不管古代还是近现代,通史撰述地位一直很高。然而通史编纂却非常难,“通史内容范围广大,非有学贯天人、事总古今的本事,一人之力是不易成事的”。③通史体裁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存在着自身学科特点所致的编纂困难。

在上轮教改之初,《历史教学》杂志社就曾专文讨论中学历史教材编纂问题,许多专家出过珠玉之言,很有先见和创见。其中,前辈齐世荣先生曾指出教材编纂应围绕怎么给学生传授智慧和观念问题而展开,注重的是教材和教学的关系。④可见,中学历史教材的编纂,一直和课程结构变化、课程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认为教材寄托了课程改革的愿望。⑤

现今,我们站在又一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转折点上。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见证了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在2004至2006年之前的一段时期,历史教育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具体来说,通史体裁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分量过多、难度过大、要求过高,脱离学生认知能力、认知水平的问题。中学教师迫于教材的这些问题,只能一讲到底或以讲为主,疲于应付考试,学生则被动听受,死记硬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机械、单调,历史学习能力低下。⑥这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

由此,课程改革呼之欲出,教材的变革是先导。高中选择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史型教材和课程结构,在诸多改革选择中脱颖而出。专题史型教材亮点众多,故事性强,文字简洁易懂,图文并茂,有趣生动,没有通史面面俱到的负担,令人耳目一新。课标、教材和教学改革呈现一体化,以教材为依托的课程改革寄托了教师找回“失落已久的职业自豪和创造自信”的梦想。①

正是那个时候,有学者提出了另外一个新问题,就是教师在按专题讲授的基础上,如何体现模块之间的必然关系,即历史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关系到历史教学的课堂质量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因为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②这种疑虑具有先导性,也具有普遍性。

专题史型教材经历了十多年实践的考验,因教材变革诱导而生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但优良的通史教育教学经验和专题史型教材引导下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能否被接下来新一轮的改革所批判、继承和发扬,是众多一线教师深深忧虑的。时空感的削弱,知识体系的断裂均是专题史无法回避的缺陷。如今,积累十多年教育智慧的历史教育的大时代奔涌而来,回归历史的学科特点和本质的通史教材,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可以想见,未来中学通史教材将突出历史整体性、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基础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也将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改革要求。

本轮课标与教材的接连变革,存在紧密的联系,是课程与教学顶层设计下的产物。中学历史教材通史体例的变化顺应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要求。通史教材“通”的指导思想,将引导中学历史的“教和学”更好地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通史教材和教学,将更加突出时空观念。通史“通”的史识和叙述将带领中学一线教师走出专题式教材编纂因切割知识而造成的困境。走出困境的推力就在于通史突出了时空观念,并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这一关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史讲究横观和纵观。纵观,即纵向考察历史发展脉络。横观,是要“观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总的特点”。③因此,通史之“通”第一要义,即是突出通史编纂中的年代原则,按年代、朝代、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等要求编写教材,突出历史发展过程,彰显年代的精神。通史之“通”第二要义,还要突出横向对比,注重考察不同空间、地区、民族、国家在同一历史年代或阶段的历史事物及其发展状况。在教學实践中,在专题史教材下需要师生突破和整理的时间线索和空间框架,将来会完整明白地摆在教材中,整体性和系统性显得更为突出,教学展开会更为顺畅。

通史教材和教学,会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的整体学习培养更为深切的家国情怀。首先,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多民族长期共存、多种文化交融发展历史的国家,通史的“教与学”势必要求将多民族的血肉联系和各民族的文化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宏大历史中去认识和考察,领会并内化为学生的民族情怀,这种情怀也只有放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才更有说服力。④其次,中国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尤其是有着一段强而衰、衰而复兴的近代历史,需要突出地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范围中进行考察,在世界和世界历史中找到家国的定位和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通史的“教与学”势必要求更多地将中国和各国的历史放在全球史中去,同时这为认识、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条件。最后,通史教材为培养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文化的成就和多样性创造了可能。学生在中国与世界的通史教材的学习中,家国情怀得到积极培养,助推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切追求。

通史教材和教学,将更好地诠释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相关论点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等内容,都可以从一部科学的世界通史中得到阐发。①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通史体裁的教材有助于师生积极落实科学史观,贯穿唯物史观的相关观点,认识到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通史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更容易发现唯物史观及其观点的正确性,例如更容易发现生产力的标准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例如自有阶级以来,阶级斗争确实起着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虽然唯物史观是正确认识历史的观点,但是,这一历史学科素养并不排斥其他史观或者其他内容。通史涉及范围广和丰富的特点,将让教师施展开手脚,借助不同史观和内容,带领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的时候,通史教材有助于教与学中理解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具有的反作用,尤其是政治活动,它是人类活动最深层、最活跃、最生动的部分,②通史教材也将更好地认可文明多样性和历史人物的主动性,认识到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社会风俗等的变迁与活动。这是由“通”的本质决定的。

通史教材和教学,将使史料实证素养得到更为积极有效的落实。近些年来,中学历史课堂,已“抛弃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的教学思路,史料实证受到普遍重视。而通史教材的回归,将越发让有学科特点的科学实证精神站上教学改革浪潮的潮头。首先,通史是对历史的回归,通史的“教与学”将继续印证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合理性;其次,通史纵横范围广、内容丰富和复杂,决定了由史料得出历史知识和历史解释是最佳选择,只有史料实证过程才能让历史具有生动性、活泼性和科学性;最后,通史更为仰赖历史学专家和学者的理论性论述或宏大叙述,提高了史学专业论述在教学中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了相关史料的依赖程度,突显了“通识”的价值。向实证性教学和教研转变,将是未来的大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实证能力的机会越来越多,余地将会越来越大,学生无疑将是最大受益者。

通史教材和教学,便于落实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历史著作都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解释,教材本身即是历史解释。在五大学科素养中,历史解释素养最具综合性,贯穿在其他四大素养之中。从前面几项学科素养落实的推动上,历史解释的过程也在不断地发生和发展,历史解释能力也得到不断培养。依据通史“通”的叙述,学生更容易习得通史教材已有的历史解释,也可以得出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下,根据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精神,不懈地追求科学的历史解释,孕育家国情怀,正是新时期历史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通史教材的变革一道,都旨在回归历史本质,追寻教育价值,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面对这一终极的目标,笔者以为具体教学策略需要把握几个原则,才能引领历史教育教学不断走向新时代。

(一)重视吸取两种教材的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长期积累的历史教育教学智慧。

首先,不重蹈旧通史问题的覆辙,须发挥新通史教材的长项。如今重回通史教材,再复通史教学,一定要避免旧通史老问题的再次出现。通史教材编纂自有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设计和思考,但我们一线教师则一定警惕老通史中几个教与学的尖锐问题,例如历史知识体系过严过难,传授知识过繁过杂,填鸭式教学,学生机械学习,学科素养较差等。有些问题是由编纂造成的,但需要克服的还是教学的顽固问题。作为一线教师,要坚决不回老通史的教学老路。

其次,我们讲授的内容固然要“通”,要整体,但也要有主次。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还有“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①通史教育的重心仍然是政治经济文化史,辅以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史。这也便于通史突出基础性,便于教学改革“轻装前行”。

再次,继承和发展专题史型教材教育教学的优点。专题史型教材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好平台,找到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奋点,也找到了历史教师的主导性。继续借鉴专题史型教材体例的优势,继承以专题内容为特征的历史学习的结构和方法,充分认识专题史内容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专题史是通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得益彰。专题史教材拥有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设历史情景的优势,对于历史思维培养作用巨大。十多年专题史型教材的教育教学积累是一代人的教学实践的智慧,在未来的通史教育中,是否能继承这股智慧,同时是否有紧紧把握住活泼富有朝气的中学生的兴趣点,在当下选考高考改革中,又别具一番意义。

最后,通史要求更多总结历史规律,突出基础性。“疏通知远,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观察当前的历史动向,又一个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出自己对未来的想法。”②通史“通”的深意,需要师生合力在未来找到并运用历史智慧的本意,是历史学科特有的特点,这一点值得师生深思。“会通”是困难的,卻是一个好目标,是通史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通史教学方法和精神与通史编纂的要领相同。一本比较完好的通史,“第一要直通,第二要旁通,最后要会通”,③“好”的历史教育和教学,通过通史的教育,也是兼顾这三种境界。要解决通史的“旧”负担,在通史教育上要轻装直道而行,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

批判和继承通史或专题史教材教育教学的方法,我们不回避旧问题,也寻找老问题的新化解途径,更尝试新问题新方法,继往开来。

(二)重视“把老师的还给老师,把学生的还给学生”的原则。这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总原则。

历史教育工作者宜考虑各种历史概念在少年学生理解历史方面可能形成的障碍,对学童历史思维的能力限度进行研究,然后有目标地引导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认识、研究并将之施教于学生之上,是教师的职业担当。

首先,就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而论,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偏重能力和过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则倾向知识和情感。一定程度上而言,前两项核心素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要首先还给和必须还给学生的内容,教师的角色是教会历史解释的方法和原则,帮助学生养成史料解读的能力和实证的意识。后两项内容,教师的讲授还能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灌输”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积累这么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我们可以断定:教师应该停下过度讲授,把史料实证和解释过程交给学生,才能彰显时代的精神和改革的意志。其中的历史解释是素养的重中之重,而史料则是历史解释的脊梁。学生参与史料的解读,借助科学史观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潮流。

其次,教师也不可过度依赖材料,轻视知识。“批评以灌输史实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教学传统是对的,提出改进教授历史方法,让学生认识史料与历史知识的关系”,④但也要注意回避以下问题:一是否定历史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二是没有历史知识做基础,所谓鉴别材料,重建史实,变成猜谜游戏;三是形式主义,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大讲资料,失去历史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四是新瓶旧酒,学生没有参与解读材料,成为教师解读材料;五是过多强调历史知识的不肯定、偏见等方面,导致学生否定一切、怀疑一切,不尊重历史学者的劳动,更会发展为对事物或自以为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六是单方面强调史料的作用,无视史料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的事实,这是对历史方法的误解,与史学的实质有违。①这些矫枉过正的做法违背了学习历史的规律,与改革的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三)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教育和历史情感教育相结合。

历史作为一门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撇开历史的哲学理论的探讨,回到中学历史课堂本身,中学教师始终要认识到“情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历史真实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这种实情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历史培养内容有情感。通史的学习要求不仅仅是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培养。在家国情怀这一学科素养中,要求突出历史教育教学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功能。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感,是一个时代任务,也是一种民族担当,更是突出历史学科继往开来的价值功能的重要内容。

其次,历史教材有文学艺术性,有学者讲到:“今天的历史教学赋予历史教师使命,文史结合这个历史学的优良传统理直气壮地光耀于历史课堂之上。……优秀的历史著作应该也能够做到既警人又感人。”③歷史教材晓畅优美的文字,让教材产生魅力和趣味,这是学科魅力得到彰显的一部分动力。在课堂上,教师以自己有的高尚情感和激情,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和激情,配以教材感性优美的文字,引起共鸣,无疑是理想课堂的最好注脚。

最后,历史想象需要情感和想象,把握神入历史想象的重要性。这也是由历史内容本身包含情感决定的。“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观察当时的世界,像他们那样思考,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其思想的发展变化”。④情感通过文字和说明产生相连,即产生“同情之了解”,这是神入历史的精神所在,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神入历史无疑会增强学生对历史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一堂理想的课堂,肯定是一堂有情的课堂。

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独立和理性公民的历史重任。中学历史教材重回通史,也是顶层和基层的长期互动讨论和实践的结果。站在中学历史教学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上,历史教师迎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教材重大变革的历史机遇。借助这波强劲的改革浪潮,历史教师必将掀起新一轮教学智慧频现和发展的新高潮,最终促使教师重拾信心,完成立稳树人的根本任务,答好时代的考卷。

【作者简介】张鹏,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义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教材改革课程改革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浅谈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电工学教材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