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传勇
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
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第19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2016年8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中强调要率先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完善航运发展环境,集聚航运人才,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国家及市级层面均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有所要求。
2018年是“十三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攻坚之年。在这一重要时期,围绕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总体目标,深化梳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方面的能力及优势,剖析短板和新动力,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补好短板”、“新增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专家学者对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及其配置方式开展研究,陈信康[1]认为资源配置能力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吸纳、凝聚、配置以及激活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战略资源的能力。傅允生[2]指出资源配置能力具有时间维度,即它与特定的阶段和时点相联系,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资源配置方式分为制度配置与技术配置两种。许淑君[3]提出资源配置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和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於世成和郏丙贵[4]认为航运资源配置的三种机制包括政府配置资源机制、企业配置资源机制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在各类航运资源中,政府、企业以及市场资源配置各有侧重。
本文研究认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是指该城市中全球航运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与存在情况、在配置资源中所具备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与效应,反映了一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航运资源配置的质量、规模以及效率。航运资源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完成配置,一种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另一种是政府对资源的配置。
为了有效地对国际航运中心所具有的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做出评价,需要客观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文献总结、问卷调查以及咨询有关专家意见,提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市场配置航运资源能力、政府配置航运资源能力以及保障发挥资源配置能力配套环境,具体如表1所示。
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评价标准,定性指标标准共分5个等级,按照百分制进行计算;定量指标标准主要通过咨询相关专家意见以及比较各大典型国际航运中心的指标数据拟定。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总体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同样分为5个等级。此外,本研究主要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进行评价,并应用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进行评价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总体评分为68.39分,即基本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1 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总体评价标准
① 1级指标分析:市场资源配置能力评分较高(76.46分),即基本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政府配置航运资源能力和保障资源配置能力的配套环境评分均低于60分,即属于部分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范畴,因此应重点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航运资源配置工作,见图1。
图1 1级指标评价结果(百分制)
图2 2级指标评价结果(百分制)
③ 3级指标分析:评分排名前五位的3级指标均超过80分,即完全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分别为远期货运交易量、航运指数发布数量、港口吞吐量、船舶管理公司规模以及船公司运力规模。5项指标中4项属于市场资源配置方面,说明在传统水上运输业上上海对于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上海航运指数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特色发展对象,在全球现代航运服务业占据了一席之地。评分排名后五位的3级指标均低于60,即部分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分别为海事法院/海事仲裁机构受理涉外案件数量、航运保险公司/航运互保机构数量、所管理船员分布情况、船舶融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以及融资租赁能力及水平,5项指标涉及海事仲裁、航运保险以及航运金融三个业态,特别对于航运金融方面,其相关指标评分位于末位,与其他典型航运中心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
根据现状分析结果,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置资源能力,需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形成完善的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链,带动航运保险中心向东迁移,积极培育航运金融业态,推动船舶经纪、海事法律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兴起。此外,需加大对航运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发展航运信息技术,构建统一完备的信息平台,完善航运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与相关国际产业对接,争取重点企业入驻。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整合航运资源,形成规模经济,增强竞争优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积极延伸拓展航运资源配置,对于推进上海全球航运资源配置功能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航线,引领长三角港口群资源配置,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和临港产业集聚区,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建设与城市、区域功能的配置,促进上海城市、长江流域地区、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5]。二是将东北亚地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海向发展地区,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东北亚资源集聚能力,使得长江、沿海地区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整体国际化水平。三是把港口辐射地区作为资源加工制造全球化的重点区位,推动国内及长江、沿海地区产业资源的加工制造全球化配置,促进全球产业资源的流动。
现代航运服务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功能建设中的“短板”,在某些方面未能满足现实要求,主要包括覆盖面、产业规模与结构、服务水平、创新能力等。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逐步向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的延伸扩展,上海应立足高位,促进其上、中游航运服务业与国内乃至全球各大港口城市的交流合作。在航运金融方面,应加强航运金融顶层设计,允许国内金融租赁公司试点设立境外项目公司,鼓励银行和专业机构合作开展船舶融资,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在航运保险方面,应加大航运保险创新,加强产融对接,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再保险公司,扩大航运保险免税险种和范围,支持航运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在航运交易方面,进一步完善船舶交易信息共享平台,放宽航运经纪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推进航运衍生品交易参与主体多样化,大力支持航运衍生品创新;在船舶管理方面,推进国际船员以及国际船管配件电商平台建立,逐步降低船员个税征收比率,加大船管企业船员外派资质突破。通过这些举措,使得上海成为全球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重点转移和辐射地区。
建议鼓励各大航运企业(例如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在全球设立分部机构,扩大全球辐射范围,重点发展航运金融项目。再者,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国外航运企业(例如达飞、地中海、马士基等企业)的开放合作,促进交流沟通,借鉴其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化发展。此外,鼓励银行及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企业的投资,考虑扩展航运产业融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带动航运产业发展。
结合上海目前具体情况,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港区收费、经营、缴税等各方面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同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提高办事效率,使得办事环节公平、公正、公开,进一步完善优化航运行政服务体系。此外,对于海事仲裁而言,建议适时调整现行“总部授权、上海执行”的管理体制,推动我国海事仲裁总部由北京迁至上海,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形成合力,集中优势兵力,优化品牌优势,使上海不断发展成为国际海事纠纷调解和仲裁的便利地、集聚地,全面提高中国海事仲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国际航运中心(例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重点梳理分析在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咨询、船舶交易与检验、海事仲裁等服务功能上的优秀成果,使得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逐步完善。此外,加强与国外著名航运中心信息系统、服务的联系与资源共享,努力寻求与其战略合作的机会。
[1]陈信康. 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现状与趋势[J]. 国际商业技术, 2016(6):5-13.
[2]傅允生. 资源配置能力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V(8):25-30.
[3]许淑君. 上海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研究[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12(2):58-65.
[4]於世成,郏丙贵. 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问题研究[J]. 海大法律评论, 2010(00).
[5]林锋. 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J]. 社会科学,2010(6):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