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峰,曹 越,罗 容,盛蓉蓉,石文英,刘英含,潘 江,余兆安,章 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临床以反复出现的伴有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的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并且其临床症状常在排便后得到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with diarrhea,IBS-D)是IBS最为常见的亚型,约占总量的74.1%[1]。IBS-D临床症状繁多,病情迁延难愈,致病因素多样,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致使本病目前尚无系统、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案。随着社会发展,大众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面发生改变,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2]。针灸作为治疗本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笔者采用电针合穴下合穴配穴治疗60例IBS-D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发布的罗马Ⅲ标准[3],患者就诊之前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条件: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有75%以上的时间大便是松散的(糊状便或水样便);并且近3个月每个月至少3天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外观)改变,排便后相关症状缓解。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IBS-D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③在入组前至少半个月内没有服用过任何止泻药,未参与其他进行中的研究;④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腹泻;②精神病患者;③患有进展性恶性肿瘤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④有严重原发性疾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公开招募的IBS-D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其中电针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0.60±13.35)岁,平均病程(3.38±4.88)年;药物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22±13.99)岁,平均病程(4.57±11.1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1.26,P=0.74;年龄:t=0.47,P=0.71;病程:t=0.26,P=0.86),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治疗周期为9周,第1周为入组期,第2~5周为治疗期,第6~9周为随访期。
2.1.1 电针组 患者仰卧位,取双侧曲池、上巨虚,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的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直刺30~40 mm,待行针得气后,在距穴位2 mm左右的近心端再刺入直径为0.16 mm、长度为13 mm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辅助针,不需得气,浅刺5 mm左右,于针灸针及辅助针上接电针仪(上海华谊,G6805-1A型),波形为连续波,频率为2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30 min。患者需完成连续4周共16次治疗,其中第1~2周每周治疗5次,第3~4周每周治疗3次。
2.1.2 药物组 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粒2 mg),每次2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
2.2 观察指标
2.2.1 主要指标 每周排便次数(即患者1周内的总排便次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记录。
2.2.2 次要指标 ①大便性状评分:依据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完成,离散硬团状便计1分,团块状便计2分,硬结柱状便计3分,柔软圆柱状便计4分,柔软团块状便计5分,泥浆样便计6分,水样便计7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记录。②每周正常排便天数:以每日排便一次,黄褐色圆柱状软便为正常。计算每周正常排便的累计天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记录。③精神心理状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进行记录。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每周正常排便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每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每周正常排便天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时,每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每周正常排便天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可以明显减少IBS-D患者的排便次数、改善IBS-D患者的大便性状、增加IBS-D患者的每周正常排便天数,其疗效与常规药物疗效相当,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见表1。
3.2 两组精神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可以明显改善IBS-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且其疗效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相当。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IBS-D是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4-5]。本病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诸多中医学典籍中均明确记载针灸治疗泄泻的良好疗效,《素问·刺热篇》:“腹满泄……刺足太阴阳明。”《脉经》:“脾病者……虚则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针灸甲乙经》:“腹满肠鸣……寒泄不化,天枢主之。”[6]
目前,WHO明确将泄泻列为针灸治疗的43种优势病种之一[7]。大量的临床实验均已证实,针灸治疗IBS-D疗效确切。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IBS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西药治疗[8]。虽然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IBS-D的相关临床文献越来越多,但目前总体研究水平仍然较低,主要是关于临床治疗方法的描述,研究中小样本量居多,对随机方法、盲法选择描述不到位,对针灸治疗的细节(包括腧穴、针具的选择等)描述欠准确等,另外还存在纳入标准不统一,缺乏能有效评价的结局指标,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对针灸治疗本病的客观评价。
本研究选择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曲池、上巨虚)治疗本病,属于古法中“远道刺”的范畴。因“腹泻”病位在胃肠道,取处于肢体远端的合穴和下合穴进行治疗,取穴部位与患病部位相隔甚远,属于远道取穴法,亦被称之为“远道刺”。本法始载于《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后世对此延伸发展,即上病可以下治,下病也可以上治。病位在躯干、头面及脏腑的病证,都可以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同时,选择大肠合穴下合穴,也符合“刺府俞治府病”(《灵枢·刺节真邪》)及“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的取穴原则。远道选取下合穴及合穴同用,可以更好地调和经络之气血,平衡机体之阴阳。
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曲池、上巨虚)配穴法能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每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每周正常排便天数,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患者经治疗后,其焦虑、抑郁状态都得到显著改善,说明电针两穴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亦能产生良性作用。从与药物组的对照结果可以看出,电针效果与临床一线药物疗效相当,而且其疗效能够持续到随访结束,说明电针此二穴能够疏导气机,固肠止泻,改善IBS-D患者排便异常、便质异常等症状,同时改善其精神心理状态,且其疗效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综上所述,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能有效治疗IBS-D,其疗效与常规药物疗效相当,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可作为有效并可靠的治疗方案进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2-443.
[2] 邓振华,常江.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19): 3009-3017.
[3] DROSSMAN D 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J]. 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4] KLASCHIK E, NAUCK F, OSTGATHE C. Constipation:modern laxative therapy[J]. Support Care Cancer,2003,11(11):679-685.
[5] LEVENTER S M, RAUDIBAUGH K, FRISSORA C L, et al. Clinical trial: dextofisopam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rrhea-predominant or alternat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8,27(2):197-206.
[6] 龚廷贤.万病回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18.
[7]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6):519.
[8] 裴丽霞,张新昌,孙建华,等.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10):957-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