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婷,梁 军,李全双,王庆美,李德峰
(1.徐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009;2.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6)
近年来,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并发症也困扰着患者与广大医务工作者,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是其中之一,轻者肢体疼痛、麻木,重者有截肢致残的危险[1]。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针灸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疗效突出。笔者运用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与贾建平主编的第7版《神经病学》制定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具有以下末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灼痛或针刺样疼痛等痛觉异常,双侧肢体末梢出现蚁行、麻木或发凉等感觉异常;温痛觉、位置觉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末梢神经传导延迟;排除其他病因(如遗传、重金属中毒、感染、尿毒症)所致的末梢神经炎。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糖尿病末梢神经炎诊断标准。②年龄18~80周岁,并接受糖尿病系统治疗。③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小于18周岁,或大于80周岁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对药物过敏者。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及严重心、肝、肾脏器病变者。⑤不愿意合作者。⑥应用其他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徐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患者(均为下肢末梢神经炎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雷火灸组)与对照组(药物组)各48例。其中治疗组男37例,女11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8.71±2.5)岁,糖尿病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7.9±7.2)年;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5.59±4.6)岁,糖尿病病程1.5~17年,平均病程(5.5±6.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537,P=0.719;年龄:t=0.417,P=0.686;病程:t=0.525,P=0.771),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2.1.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内容包括运动、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调控血糖,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
2.1.2 治疗组 ①针刺治疗:选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八风、太溪穴(双侧)。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者手部用乙醇无菌操作。然后选择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 mm×50 mm),腧穴无菌操作后进行针刺。针刺角度除八风穴采用斜刺外,其余穴位均直刺,针刺深度控制在0.5~1.5寸,针刺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要求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的针刺感应。留针30~40 min。②雷火灸治疗:选择南阳市康盈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雷火灸艾条(3.0 cm×16 cm),于针刺同时在双侧足三里穴处施小回旋灸法30~40 min。操作时雷火灸火头距离足三里穴2~3 cm,做固定的圆弧形旋转手法。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
2.1.3 对照组 给予口服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每次500 μg,每日3次,治疗4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疼痛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检测疼痛程度。在纸上划一条10 cm长的直线,左端为0分(无痛),右端为10分(极痛)。患者目测后根据自身情况用笔在直线上划出与其疼痛相符合的点。以0~10范围内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重复检测2次,取2次的平均值。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VAS。
2.2.2 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MNSI) 采用国际公认的MNSI作为临床观察指标。评分方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患者填写,一部分由医生检查后填写,两部分分数相加即得出总分。由患者填写的筛查量表包括15条,内容是有关感觉的病损程度、伴随症状及其病史。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答案“是”与“否”中选择。体格检查由医生操作并记录,内容有下肢及足部皮肤、足部形态的检查,震动觉和压力觉的检查,腱反射的检查。医生检查后在相关选项中选择并记录评分。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
2.2.3 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 采用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NI-092型肌电图机检测。测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编写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相关内容拟定,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①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者明显改善,临床积分(症状和体征每项分4个等级,由轻至重分别为0、1、2、3分)减少率≥66.7%,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NCV较以前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好转,临床积分减少率≥33.3%、且<66.7%,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明显改善,肌电图NCV较前增加3~5 m/s。③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甚至加重,临床积分减少率<33.3%,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无明显改善,肌电图NCV小于3 m/s或无变化。临床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MN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NCV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MNCV、SNCV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针刺结合雷火灸对提高糖尿病末梢神经炎NCV疗效确切。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平均秩次可以认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CV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又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4]。病变通常为对称性,一般下肢重于上肢。临床以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运动神经症状相对较轻。其发病原因和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以代谢、内分泌、营养障碍及感染因素为主[5]。病理改变主要为周围神经轴索变性、阶段性脱髓鞘及神经细胞变性等。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轴索变性,自远端逐渐向近端发展,表现为“逆死性”神经病。
目前西医治疗以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为主,给予补充B族维生素及其他神经营养药如辅酶A、ATP等,疼痛明显者应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止痛药,但远期效果不佳,有些患者因久治不愈发展成抑郁、焦虑症,部分甚至出现肢端溃疡、坏死及反复感染导致败血症[6]。
针灸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治疗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痿证”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病机是消渴日久,脏腑亏虚,气滞血瘀,加之感受寒湿、湿热侵袭所致[7]。其病理基础是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不通不荣,而出现肢体的麻木、疼痛、乏力、局部发冷等,终至四肢痿而不用[8]。
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合谷又是原穴,是气血汇聚之所,针刺合谷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血的作用。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具有补益气血、活血通络的功效。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主治脾胃虚弱、下肢痿痹。阳陵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的筋会穴,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具有疏利胆经、运行气血的作用,在治疗经脉病变时常常选用。八风穴属经外奇穴,位于足部,有祛风通络、解毒止痛之功用。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有滋阴益肾、强壮骨骼的作用。足三里是重要的治疗与保健要穴,具有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因其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故可以培补脾胃、化生气血,其又是足阳明经的下合穴,善治下肢痿痹,故针刺足三里穴有改善下肢循环,使气血充盛,肢体得到滋养的作用。
雷火灸源于雷火神针,雷火神针由麝香、硫磺、乳香、没药、穿山甲、全蝎等中药组成,属实按灸法,因治病如雷般迅速、灵验故名。雷火灸是赵时碧根据雷火神针改造而来,其药效峻、火力猛、渗透力强、治疗面广[9]。传统艾条燃烧的最高温度是90 ℃,雷火灸可达到240 ℃,其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红外线,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改善体内循环,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起到明显的作用[10]。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在临床中运用雷火灸会增加神经突触的生理功能,使下降的神经传递速度得到恢复[11]。
针刺与雷火灸上述诸穴,共同达到健脾和胃、滋阴养肾、补益气血、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从而改善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症状,并且可以提高患肢的NCV,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郭治波,杜宇征.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3):10.
[2] 奇思赫姆·佰恩斯.神经精神疾病治疗原理与实践[M].任歆,译.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
[4] 狄泽俊.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1,3(13):135.
[5] 叶大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4):41-42.
[6] 贾建平.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 易建昌,许丽娜,张赛.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2):242-244.
[8] 高彦彬,周晖,张涛静,等.糖洛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673-1677.
[9] 赵时碧.雷火灸疗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0] 邓英.灸法红外效应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2):135-140.
[11] 杨华之,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09,29(11):89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