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材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2018-04-24 13:01郑艳
报刊荟萃(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法制新教材素养

摘 要: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刚刚适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提升法治素养实践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开展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教学原则入手,对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的方法、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教学中应把握的重点以及创新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教材;法制;素养

法治素养,其实是一种实践能力,一种崇尚法治的精神。它要求公民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制度和法律技能,能够认识到法律是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存在,能够了解并掌握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能主动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来处理实际问题,真正做到自觉学法、尊法、守法、信法、用法、护法。

在省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存在较多的是关于法制意识的培养、法制教育对中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等课题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关于提升法治素养实践的研究仍是空白。尤其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刚刚适用。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开展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依法治国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坚持把全面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法治精神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影响,初中生的法治观念淡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些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侵犯初中生合法权益的事件也频频发生,这些足以說明初中生法治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新教材培养学生崇尚法治精神的需要

伴随着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开始进入教学实践,课堂就从创新课堂的视角来实现育人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践行法治理念,学会依法办事,使初中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忠实崇尚者、坚定捍卫者。

二、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的方法

(1)加强学科课程建设,构建学生法治理论与观念培养的框架;

(2)把理论课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法治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法治信仰;

(3)丰富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构建立法治素养培养的评价和学科教学模式。

三、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

(1)法治素养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论性研究;

(3)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践行良好行为方式教育的实践性研究;

(3)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性研究;

(4)与培养法治精神相关的评价方式、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性研究。这些将从法治理论、法治行为、法治能力、法治精神四板块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使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方法得到拓展;课程资源将进一步得到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尊法、知法、守法、护法、崇法的好公民。

四、教学中应把握的重点

(1)课例研究,开拓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法治理论水平和法治意识;

(2)案例研究,以案例分析带动理论内容的实践,推进学生法治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崇尚法律;

(3)活动实践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体验,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4)构建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研究,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学科法治教学推广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发展方向的评级机制。

五、教学中要融入创新

(一)创新课堂教学和体验活动的方式方法

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堂专注时间有限,所以在课堂中或课后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活动实践,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如:情景案例体验、“我是小法官”、“模拟法庭”、“法治窗”、“法典箱”、“手抄报”、“诵读台”、“观察哨”、“实践园”、“加油站”、“小论坛”、观看《今日说法》《说法周刊》《法律讲堂》《庭审现场》等节目视频、举办法治宣传小报、收集编写案例故事、参观戒毒所等活动,促进学生在自觉规范行为的基础上,能理论联系实际,探究分析,深入体验,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学生由过去“静态的听”转变为“动态的学”,把德育和法治目标,化繁为简,通俗化生活化,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情景案例体验情景案例体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维和行动空间。

(二)构建学科法治素养教育完整的实施

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文为基础资源,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依托省内外鲜明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开展情景案例体验,分析案件主要特点,分析犯罪原因,归类理论范畴,总结内在因素,以案例分析带动理论内容的实践,推进学生法治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崇尚法律。

(三)建立学科法治素养教育的评价机制,把崇尚法治精神作为终极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前,注意3各方面:

首先,要查阅学习相关资料,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内容,评估出初中生的法治素养的现状;

其次,全面梳理教材,进行收集、查阅、整理省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确立研究内容为法治理论、法治行为、法治能力、法治精神四大模块,确立法治素养理论技能研究、课堂教学和活动实践研究、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法治素养教育评价机制研究等研究途径,从而确立教育的预期目标、方法和步骤。

最后,教师以课堂教学课例为个案素材,具体分析验证实施研究的效果,不断探索完善,理性分析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反思操作步骤,逐渐修正研究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构建学科教学法治培养特有的教学模式,形成理论性材料。

青少年的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期望。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养成,法治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坚定不移、常抓不懈地推进青少年的法治素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敬.法制与修养.红旗出版社.2015年3月.

作者简介:郑艳(1974—),女,辽宁丹东人,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制新教材素养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打开法制文明的大门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玉门市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