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青少年行为失范的成因

2018-04-24 13:01章啸
报刊荟萃(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关系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格局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现阶段青少年出现犯罪行为的情况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为多种,基本上可以涵盖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三种。也就是说,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关系时,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整合和剖析。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着社会失范、教养偏差少年犯罪关系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失范;教养偏差;关系

相关的犯罪学家曾经明确指出:任何人的体内都潜在犯罪动因,即潜在的犯罪人,通过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减弱这部分犯罪动因的作用,降低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行为和相关的犯罪行为。然而,一旦这种联系作用发生减弱的时候,个体就会不受限制地发生越轨行为,即我们所说的犯罪行为。结合该理论的分析可得,个人的犯罪行为会导致犯罪人与亲朋、社会等联系遭到严重的破坏。一旦个体对这种联系遭到破坏感到恐惧,可以控制人为犯罪的发生,反之则相反。因此,我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关系的时候,应该充分地结合上述的理论,从根本上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失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促使我国全面进入了社会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受到经济格局与社会结构的转变影响,国内的经济和思想日益开放,且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充斥着青少年的头脑,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社会心态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尤其是高消费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心理以及行为造成了巨大刺激。可以说,高档消费的社会模式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出现了扭曲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抵抗诱惑力较差的青少年而言[1]。

在当前的社会中,我国一直想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并对其进行了多年的实践。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贫富差距的情况仍旧明显,甚至比以往更加严重。在当下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文化中,所有的制度和活动基本上都以“经济”为基础进行开展,从而成为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

包括教育在内,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为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可以在社会中更好的立足,获得更好的发展,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依照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开展的,这无非会让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异样。如学生成绩比较薄弱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忽略,他们会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无法获得成功发展。在这种教育环境之下,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以后的发展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无异,会比较急于求利,一旦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或者个体经营,很容易出现行为与道德方面的失范,容易为了一己私利,引发犯罪[2]。

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不再是奢侈品,甚至青少年人手一个。根据实验研究表明,网络上的图像或者言语描述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多数青少年掌握文字符号的能力有限,所以使得网络视频、电视等对他们的示范影响较大。

二、教养偏差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一)家庭教养缺失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家庭成员是青少年主要接触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父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会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旦父母存在不良行为和不良嗜好,如家暴、喝大酒等,都会造成青少年性格方面的缺失。青少年的身心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对外界的事物往往会存在较强的好奇心,尤其是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习惯。可以说,青少年的父母若存在社会行为示范的情况,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行为出现偏激、暴躁等情况,违反犯罪的几率相对会更高一些。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于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思想偏激、行为激进。

(二)学校教育缺失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属于一种表象行为,表象的背后交叉着多个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犯罪过程。可以说,青少年犯罪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教育问题,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极大程度上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多数学校考评指标较为片面,相应得到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仅将考试成绩作为判定一个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指标,极大程度上使得学习成绩薄弱的青少年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再加上老师疏于管理,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理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格局与社会组成结构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变化期间一些无法掌握的因素很有可能会诱发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针对于此,家庭以及学校等作为承担社会控制或者起到纽带作用的机构,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好自身的责任与职能,辅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频率。总而言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的原因多方多面,我们必须管控好各个动因,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旭,豆小红.社会失范、教养偏差与青少年犯罪关系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4(06):96-101.

[2]何芳.社会转型期青少年行为失范的成因与对策[J].天中学刊,2011,26(03):61-65.

[3]杨默涵,陈晓慧,覃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时代特征和新要求[J].犯罪研究,2017(04):21-32.

作者简介:章啸(1995—),男,汉族,浙江金华人,浙江警察学院2014级三大队治安系在读生。

猜你喜欢
青少年犯罪关系
论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犯罪的策略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研究
找寻犯罪根源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