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青少年人才培养的质量。河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是中小学课程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是还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心理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性保障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引导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发展和完善我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分析;发展建议
任何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对自己的生活及世界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都会不断产生疑问、想法、情绪、情感等心理问题,在他们还没有学会或未完全掌握如何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想法、情感、情绪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之中小学生在激烈的考试竞争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在中小学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叛逆期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甚至会给孩子一生的教育留下可怕的阴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河南省近年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不可否认做为人口大省和高考大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走访了河南省许昌市、郑州市、洛阳市等部分中小学后,发现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完善。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比较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同时,还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关系,以免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
“心理咨询”是针对少数已经出现心理适应方面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是一种“事后补救”的行为。“心理辅导”是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以及帮助学生及时发展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是对面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在成长、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我的情绪管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和重视不足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每年高考的考生占全国考生的四分之一,而河南省仅有一所211高校,无985高校,其他重点大学在河南省的录取比例也普遍偏低,造成河南考生考上重点大学的难度比其他省高出好几倍,甚至几十倍,高考第一大省的现实压力使得河南省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周测、月测、期中考、期末考的轮番轰炸下完全被卷入十二年漫长的知识灌输型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学校、家长和老师一切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指挥棒也在所难免。对于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征、心理需求及心理疏导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等往往漠然处之,没有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或者根本没时间没精力顾及于此。
在我省,中小学一个班级有七八十个学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名任课教师至少带两个班级的课,加上早晚自习,其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可想而知,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班上大多数学生的情绪变化、对情绪不良的学生进行疏导和帮助。在学校管理层面,更是看重成绩和升学率,建几个心理咨询室、做几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上几堂公开课,有能应付上级检查的平台即可。
(二)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教师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疏导、教育的技能,才能发现和识别学生的情绪变化,才能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有效地积极引导学生。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心理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虽然人力资源与和劳动保障部推出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征。而该证书并不能反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由于无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认证,进而导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就无法得到认可。所以河南省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而兼职教师又以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团队干部为主,这类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心理学教育的背景,有些甚至没有受过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培训,做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以的,但远远无法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即使省市组织过为数不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这些培训的组织和内容,大多缺乏系统性,多为不定期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帮助并不大。而这类教师则表示对于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的教师,既要教语文、数学等科目,又要做班主任,又要在课余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等,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顾不上。因此,我省这样一支以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的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在政策层面,无论是国家出台还是河南省出台的相关文件,都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并且没有明确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各地区、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程度不一,城区的中小学相对重视一些,县区和农村的中小学基本流于形式主义。另外,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职称和待遇,兼职教师的工作量、工作业绩考核等问题,目前都没有可供执行的标准,导致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从课程设置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我省中小学中比较普遍,但是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高三年级开设较少,其他年级也时常被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挤占。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形式,主要是在班会、队会、团会等活动中展开,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从教学内容来看,全省并没有统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没有教材、教案,授课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也主要是传统的知识讲授式,教学效果也很难保障。因此,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都缺乏长效稳定的保障。
三、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
认识是行动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都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到对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影响,大到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才能各方合力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完善。
既考虑到小学中、低、高年级、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又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连续性,系统地规划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途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在不同学科中的渗透等等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品格,发展和完善孩子的人格和情感机能,矫正孩子的不良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二)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中小学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的是各门学科的老师,为了及早发现和预防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中进行,而是应该渗透于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为了不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入仅限于事后补救的“心理咨询”误区,那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强化每一位老师关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即使认可老师解决不了,可以反映给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或者学生家长。所以对教师的培训,不仅限于专职的心理教师,还应包括全体教师。
同时,针对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和各学科老师的不同类型,设计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频率,但各自有相对稳定的培训体系。只有教师掌握了有关中小学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逐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
首先,建议全省逐步建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办法,突出其在中小学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指引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的前面展开。
其次,明确心理学科在中小学的独立地位,制订课程标准。尽早制订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出台认定办法。明确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职称和待遇以及兼职教师的工作量、工作业绩考核等问题,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再次,尽快组织专业人员编写系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规范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的考评等规范。
(四)引导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父母的情绪、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不仅学校的老师要引导家长,全社会尤其是新闻媒体也要大力宣传和呼吁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不同年级的老师可以该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为主,让家长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客观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和要求,既不能超越该年龄的心理水平,也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
具体的操作可以由老师不定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的书目,由家长自行阅读,通过家长会或者家长交流群进行交流学习。也可聘请相关专家讲座、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心理课程活动或者访谈等多种形式看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五)科学定位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适度的情绪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抗挫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是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不是用考试逼着学生拼命抄讲义背讲义、把“心理咨询室”当“思想品德教育室”、上几节观摩课、搞几个课题、應付一下上级检查就可以达到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前,不少学校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教育、心理咨询相混淆,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就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清。为了避免上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必须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合理定位。
参考文献:
[1]王予东,贺红梅,王增珍.河南省区县高中生心理及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
[2]王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5(6).
[3]解秀新.日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日本问题研究,2013(10).
[4]王定华,陈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董潇丽(1979—),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商知识产权法。
注:本文是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研究项目《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号:2016-JSJYYB-114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