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琪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0)
近些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环境也出现改变,极限运动以及高空建筑等出现意外事件均会导致患者发生骨折,高空坠落以及交通事故等冲击力较大的碰撞会导致患者出现多发开放性骨折,这类骨折的骨折部位软组织也受到损伤,周围皮肤组织还会发生破裂,处理不当还会出现细菌感染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临床上治疗难度较高[1-2]。本次从2015年的6月到2017年的6月取材并开展研究,通过落实不同的手术室护理方法,分析多发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方法,结果如下。
从2015年的6月到2017年的6月取材并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开放性骨折患者总计42例,这些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抽取其中21例患者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均位于19岁以上、64岁以下,平均(39.2±1.6)岁;剩余的21例患者在手术室急救中落实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均位于18岁以上、66岁以下,平均(38.7±1.7)岁。两组患者在我院的各项治疗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存在,能够进行比较(P>0.05)。
所选取患者中的21例使用传统方法护理,剩余的21例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增加系统化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护理。出现严重的创伤后会出现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感,患者会对骨折疾病产生恐惧,受伤肢体出现功能障碍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这类情绪均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临床上应当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情况以及基本信息资料,综合分析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3-4]。首先给患者讲解其自身的病情,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成功恢复健康的信心,还要认真分析患者的相关需求,并尽量去满足,让患者能够在我院感受到亲切感,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起信任感,从而认真配合治疗工作,保证手术治疗工作顺利开展[5-6]。在此过程中,针对患者存在的各方面疑问,护理人员更需要详细进行解答,确保患者针对自身病症情况以及治疗对策等均存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
(2)抢救护理。开放性骨折患者还存在多发症状,难以忍受的疼痛感以及过多的失血量还会导致患者发生休克,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其中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清醒度情况会反映其休克程度,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等也要进行监测,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及时报告医师,由专业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并落实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处理。静脉穿刺时需要建立外周通路,并将针头以及导管固定好,避免患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其破坏,影响到静脉通路的运作[7-8]。对于骨折部位存在活动性出血症状的患者,需要使用止血带进行加压止血,避免血液的大量流失,然后使用温水进行热敷,促进骨折部位的血管扩张,提高血液循环效率。整个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给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3)气囊止血带。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气囊止血带的使用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上肢的止血压力一般位于250mmHg以上、300mmHg以下,加压的时间必须保证在1.5h以内,下肢的止血压力一般位于350mmHg以上、400mmHg以下,下肢的加压时间必须保证在1.5h以内,需要长时间进行加压止血时,当加压时间达到上限时需要放气15min再次进行充气加压。除此之外,骨折部位使用止血带时需要垫上一层无菌纱布,避免加压止血带对患者骨折部位的皮肤组织以及神经组织造成损伤[9-11]。
(4)感染的预防。开放性骨折疾病的治疗中应当重视细菌感染预防工作,完全清创术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及时对患者的创口进行完全清创,将细菌组织完全从创口部位清除,感染情况的发生将会得到有效控制,手术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将会显著提升。伤口清创术中清洗次数应当为2~3次,清洗时间在10~15min为最佳[12]。同时,在清洗过程中更需要对创口周围皮肤情况进行观察,评估其是否存在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或者疑似感染的情况,则需要立即给予诊断以及处理,实现对感染的有效控制。
(5)护理人员需对各方面配合工作进行优化。考虑到该部分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且手术难度相对较大。为促使手术室各方面护理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护理人员更需要做好与对应医生的配合工作,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针对自身护理技能进行优化,持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确保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与手术医师进行密切配合,在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上,为手术的成功性奠定有效基础。
(6)手术后护理。在手术结束后,针对局部麻醉患者,护理人员需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成功的消息,以打消患者心理负面压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后续恢复。而针对全麻患者,则需要密切对患者各方面体征变化情况加以观察。
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认真记录患者完成手术所需时间,其中包括手术准备所需时间、护送交接所需时间以及完成基本支持所需时间等,并在手术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创口完全愈合所需时间,并在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填写我院自制的问卷,根据问卷的得分情况分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情况,其中患者所填写问卷得分大于80分为非常满意,大于60分、小于80分为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13]。
这次研究中各项与所选取患者相关的数据都导入到SPSS18.0中进行处理,使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计量资料,t作为检测指标,计数资料则使用百分数的形式来表示,卡方作为检测指标,其中P<0.05时证明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存在。
观察组完成术前准备所需时间、完成护送交接所需时间以及完成基本支持所需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均具有明显优势,在手术治疗结束后伤口完全愈合所需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也明显较少,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护理方法下完成手术所需时间以及手术治疗后伤口愈合情况比较(±s)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问卷调查结果为不满意,其余患者所填写问卷的得分均大于60分,所占比例为95.24%,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问卷调查结果为不满意,其余患者所填写问卷的得分均大于60分,所占比例为80.9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明显较好,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两种护理方法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n(%)]
多发开放性骨折疾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均较高,近些年这类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开放性骨折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多种不良病症,影响手术治疗的开展,降低其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除此之外,开放性骨折疾病出现的初期,如果没有及时入院接受救治,随着大量的血液流失,患者的代谢功能以及生理功能均会失调,最终对患者的身体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开放性骨折疾病的治疗工作中需要落实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节约手术治疗各环节的时间,及时对患者开展止血治疗以及生命特征复苏治疗来减轻患者的早期病症[14-15]。
具有针对性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的落实,让整个护理工作得以有序进行,将治疗患者作为主要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制度的落实,提高了各个科室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度,护理人员的熟练度也显著提高,完成整个治疗工作所需时间也明显减少,给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患者的创口也能够在手术治疗结束后的更短时间内愈合。除此之外,整个护理小组的组长通过实时总结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反馈意见,不断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提高护理质量。系统护理干预下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与传统护理下的患者进行比较明显较好,表明这种护理方法得到了较多患者的认可,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应当落实于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
[1] 郭杰.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室急救与护理措施[J].医药与保健,2014,6(12):111-112.
[2] 穆剑敏.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室急救与护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4(1):14.
[3] 唐榕.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室急救与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2015,12(z2):375.
[4] 陈瑜.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室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52-53.
[5] 李阿娜.下肢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术中护理配合[J].西南军医,2012,14(4):659-660.
[6] 刘丽欣,袁久莉,钟波,等.46例外伤致颌面部多发骨折整形修复手术的护理配合[J].吉林医学,2014,8(13):2924-2925.
[7] 杜艳,刘萍.在震区帐篷手术室内对一例多发骨折手术病人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8,16(5):258-259.
[8] 朱双珍.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切口影响的临床观察[J].人人健康,2017,13(12):34.
[9] 朱杜鹃,刘宝华.手术室开放性骨折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全科护理,2017,15(9):1097-1098.
[10] 周梅.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评价[J].人人健康,2015,6(21):14.
[11] 白桂香,白桦.开放性骨折手术中的感染控制与整体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1,17(4):141-142.
[12] 杨俊,郭小刚.多发性开放性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急救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6):1138-1139.
[13] 李秀芳.整体护理在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3):161-162.
[14] 吴军,郭庆元,项德坤.下肢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J].河北医药,2002,24(1):46-47.
[15] 朱跃良,徐永清,李军,等.同侧上肢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救治[C]//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