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淡然,山水美得温柔克制,人淳朴重情,发展思路中正平和,大抵是我对怀宁的印象。发展旅游,怀宁并没有忙着搏出位,而是理智清醒地梳理出最具特色的资源,由此立足和出发。在“唯快不破”的时代,这样的慢与平和,着实不易。
前几日,与多位专家到某千年古镇考察并参加了当地政府举行的研讨会。该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保护状况良好。当地政府积极复建古镇,走文化旅游兴县之路,也可谓决策得当。一切看起来充满希望。然而,讨论伊始,地方政府领导提出的要求便一头浇灭了我的满腔期待。他们希望,专家不必提供理论分析的“虚言”,只提供“可操作性”建设意见,其实就是提供能提高游客流量和收入的点子。
面对这样“接地气”版的征求意见,心里很悲哀,地方政府树立文化自信到底有多难?即使拥有千年文化加持的完整古城,即使拥有各方支持,却依然一门心思走 “网红”发展路,希冀以“流量”促“产出”,依靠“渠道建设”和“流量为王”增收;将传承和发展当地特色文化置于“跑马圈地、抢人头”的草莽式发展之下……在全域旅游已经红红火火开展了如此之久的前提下,这种单纯以 “游客量”和“消费量”为衡量指标的发展思路,真可谓简单粗暴、原始低级。按照这种思路做出的旅游项目,无异于各种平台的 “人造网红”,虽然挖空心思炒作和讨好粉丝,却未必受青睐。即使短时间内成为“流量王”,也终不能长久。究其原因不过是缺乏个性和文化底蕴,从而失去了吸引力。旅游追求“流量经济”,通过刺激游客量或游客停留天数的做法,实在是短视的“短线操作”。
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注重体验和学习的深度游会逐渐成为主流。吃喝玩乐,上车睡觉、下车购物拍照的粗浅观光游正在被抛弃。一个形神俱全、品位不俗、能够赋能的旅游项目才能取得长久发展。而这样的项目必然要用心和时间来打磨,并有不俗的品位,灌注进灵魂能量。我们看两个例子:日本新潟县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从1997年开始创办至今,坚持运营了十几年,终于做成了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艺术节,目前已为新潟县带来超过3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台湾“桐花祭”文化节从2002年开始,经历15年时间,为台湾休闲农业创造了数百亿元新台币的价值。从无到有,靠一朵桐花开创了一片蓝海。与这两个案例相比,不能静心打磨自己,一味追求“短、平、快”,希望短时间内爆红和吸引大批游客的旅游项目,不但操作风险大,而且隐患不少。
行至如今,中国旅游项目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一是如何由“量”到“质”,实现“内容为王”;二是如何实现旅游消费分级,对景区、对旅游产品进行价值再造。轻流量、重质量,放总量、抓增量,通过监测流量指标和单位消费指标的动态变化,为更多的个性客户提供多种类、规模化的个性化服务,满足短假期、小受众、多诉求的深度旅游需求,将“流量经济”转变为“增量经济”,在“人均产出”和“高质量服务”上获得更大附加值,是先进的解决方案。
很欣赏“知乎”上的关于“最好旅游目的地是如何的”的一个回答:“提供最特别的他乡,或让游客在此回归故乡。”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正在宣告旅游业“流量经济”的结束。学一学安徽怀宁的“长线慢操作”,用特别的文化点亮旅游,或许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