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治疗气滞湿阻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IL-17和IL-10的影响

2018-04-24 02:43崔敬庄国柱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9期
关键词:乙肝乙型肝炎西医

崔敬 庄国柱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通常是指临床检测乙肝病毒为阳性,患病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确定但有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乏力、肝区疼痛、畏食、恶心、腹胀等症状,肝脏体积变大,质地变硬,有压痛。病情危重患者可合并出现有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脾大,肝功能异常表现。而肝纤维化是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阶段[1],是由于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沉积导致,同时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因此是治疗的切入点。临床治疗上,已经可以用西药抗病毒复制,而有效阻断肝纤维化进程,进而促使病情得到缓解,但是血清中HBeAg及HBsAg的结果转阴并不代表完全治愈,极易复发且药物副作用大,均成为西药治疗乙肝的缺陷。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治疗上从总体出发,优势体现在逆转肝纤维化进程,以活血化瘀、理气祛湿为治疗原则,因此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减少疾病复发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2]。本文通过对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方剂柴胡疏肝散(出自《证治准绳》)联合西药综合治疗,来观察疾病的症状改善、预后和临床疗效,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生存质量评分来评估疗效,从而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6月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病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气滞湿阻证为腹大胀满,按之软而不坚,胁下胀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或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必备以上症状中两项,结合舌象、脉象,即可诊断。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及中医的诊断标准;经确诊,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胆固醇异常等高危因素。排除标准:处于妊娠、哺乳期妇女;精神疾病患者,研究过程中不能配合临床治疗观察及检查者;关节严重畸形者、无劳动能力者。对患者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西医治疗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研究经过辽宁省抚顺市传染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按照病情分别制定合适的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抗肝纤维化治疗方案,药物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α-2b,商品名:安福隆,生产厂家: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077)等,服药的次数及用量都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的变化来制定。在此基础上,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方剂柴胡疏肝散治疗,方剂组成:陈皮6 g(醋炒)、柴胡6 g,川芎6 g,香附6 g,枳壳(麸炒)6 g,芍药9 g,炙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检测采用贝克曼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操作(由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2)治疗前后的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0(IL-10)水平检测采用ELISA法进行(由美国RD公司提供)。(3)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评价: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开发的SF-36量表[4-5],包括情感职能、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8个方面,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好。总生理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总心理健康=情感职能+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4)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对患者症状改善进行评分,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为症状改善明显、体征(乏力、肝区疼痛、畏食、恶心、腹胀)消失或改善明显,肝功能明显改善(TBIL、ALT、AST下降50%以上);有效为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TBIL、ALT、AST下降50%以下);无效为症状、体征无变化,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西医治疗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46.28±9.22)岁;病 程 10~21年, 平 均(13.15±3.01) 年; 联 合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9~71岁,平均(46.28±8.76) 岁; 病 程 11~22年, 平 均(12.28±2.9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的5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657,P=0.017),见表 1。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TBIL、ALT、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BIL、ALT、AST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TBIL、ALT均低于西医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总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2、-7.669,P=0.000、0.000),见表 3。

2.5 两组治疗前后IL-17、IL-10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17、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7、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均低于西医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ALT U/L组别 TBIL μmol/L AST U/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西医治疗对照组(n=50) 47.8±9.9 28.5±6.2-11.683 0.000 269.7±82.864.7±11.9-17.3290.000178.9±55.552.7±9.415.853 0.000联合治疗组(n=50) 48.2±11.724.8±6.912.180 0.000 250.6±80.657.8±10.616.7700.000189.6±60.350.6±8.416.144 0.000 t值 0.185 -2.820 -1.169 -3.062 0.923 -1.178 P值 0.854 0.006 0.245 0.003 0.358 0.242

表3 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躯体疼痛 精力 情感职能 一般健康 精神健康 总生理健康总心理健康 总分西医治疗对照组(n=50)27.5±3.2 6.4±1.9 7.6±2.2 9.8±2.116.4±3.74.9±1.412.6±3.220.6±1.551.3±2.454.5±3.0108.8±2.7联合治疗组(n=50) 29.6±8.37.1±1.4 8.7±3.110.4±4.517.2±5.85.0±0.814.5±2.822.8±3.555.8±4.359.5±3.5115.3±3.9

表4 两组治疗前后IL-17、IL-10水平比较[ng/m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IL-17、IL-10水平比较[ng/mL,(s)]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西医治疗对照组(n=50) 20.4±2.8 14.4±2.3 11.713 0.000 185.6±9.4 142.7±8.5 23.941 0.000联合治疗组(n=50) 21.3±2.9 8.4±1.5 27.941 0.000 183.9±8.3 102.5±9.1 46.732 0.000 t值 -1.579 15.441 0.959 22.834 P值 0.118 0.000 0.340 0.000组别 IL-17IL-10

3 讨论

临床中乙肝已经成为一种高患病率传染性肝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检查可显示肝脏功能减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研究报道可知,乙肝控制不佳发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很高[6],会严重影响预后。近些年患病人数有增多趋势,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而引发的肝炎常常是乙肝的主要发病原因,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是该疾病的高危传染源,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制品接触、母婴垂直等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因为受乙肝病毒因素影响、宿主自身因素、条件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会使乙肝患者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和临床症状,而临床治疗困难,疗效并不显著,并且根据临床报道可知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而乙肝患者极易合并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发展为肝硬化,对全身动脉血管都造成严重影响,会进一步加重病情[7-10],疾病会引起患者体内液体环境的改变,例如使脂质易于聚集于血管壁及血管壁的纤维化[11-14],而西药在治疗上主要以减缓这一进程为主,进一步减轻临床症状。

中医认为,乙肝的形成主要因为肝、脾、肾三脏受累,气血痰水互结于体内,导致患者气滞湿阻病机的形成,主要临床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而血瘀、气滞、水湿为乙肝患者的主要临床病机病理变化[15-18],治疗上主要以行气化湿为主,重在逆转肝纤维化状态,并改善局部血管微循环,从而提高肝脏功能。柴胡疏肝散有疏肝理气,行气化湿,抗纤维化及回缩肝脾的功效,可用于乙肝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的58.0%(P<0.05);治疗后,两组TBIL、ALT、AST、IL-17、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TBIL、ALT、IL-17、IL-10均低于西医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总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总分均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将柴胡疏肝散运用到临床,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气滞湿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显著,而且IL-17和IL-10均在乙肝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通过检测乙肝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7及IL-10的水平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是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1]马峥,江一平,李娅娅,等.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江西中医药,2010,41(2):67-70.

[2]王辉.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7(4):243-245.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19(1):1-20.

[4] Mchorney C A,Ware J E,Raczek A E.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Ⅱ.Psychometric and Clinical Tests of Validity in Measur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onstructs[J].Med Care,1993,31(3):247-263.

[5]汤毓华.汉密顿焦虑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20-223,253-255.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22(1):3-15.

[7] Organization W H.WHO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8] Carman W F,Jacyna M R,Hadziyannis S,et al.Mutation preventing formation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Lancet,1989,334(8663):588-591.

[9]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lines: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J].J Hepatol,2012,57(1):167-185.

[10] Cheng J,Hou J,Ding H,et al.Validation of Ten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odels for Prediction of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PLoS One,2015,10(12):e0144425.

[11] Terrault N A,Bzowej N H,Chang K,et al.AASLD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2016,63(1):261-283.

[12] Ye B,Liu X,Li X,et al.T-cell exhaust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current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Cell Death Dis,2015,6(3):e1694.

[13] Busch K,Thimme R.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Med Microbiol Immunol,2015,204(1):5-10.

[14]万谟彬,翁心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2010年更新)[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4):193-200.

[15]夏小芳,吴建,娄国强,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与肝组织及外周血CD4+、CD8+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219-1221.

[16]陈倚天,黄育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病情轻重、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25(1):53-55.

[17]刘建平,秦献魁,Heather,等.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1,1(1):58-62.

[18]蒋健,高月求,吴潇,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互关系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6):15-17.

猜你喜欢
乙肝乙型肝炎西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