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毅 雷雨 翟幸娟
摘 要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民办高校生活应激等相关概念、产生背景、相互关系,综述性格优势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缓解效应,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性格优势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
1积极心理学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20世纪以前,人类不关注自身具有的积极品质。直至20 世纪30 年代Tolman(托尔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及荣格关于生活存在的意义的研究代表现代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的起源。二战时心理学在帮助人们解决战争导致的心理创伤和精神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为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铺垫。到了20世纪60 年代,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到积极心理学,苗元江和余嘉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是我国最早介绍积极心理学的文献。其中介绍了当代心理学的积极研究转向、基本理论和发展情况。作者经研究后认为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Diener进行的个体主观幸福感研究、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Lyubormirky等以认知方向开辟的新研究及Salovey等对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的反思和对积极心理学价值的评价。
目前,中国主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至学校社会教育、原生家庭教育、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旅游等实践性较强的领域,开拓了新的视角和理念,为积极心理学实证研究与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2性格优势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2.1性格优势的研究背景
性格优势在国内外早期都有很多研究,我国儒家、道家、佛家从不同的角度都分别阐述过性格优势,性格优势在道家学说中的体现是从性善论出发,把仁、义综合在一起,认为人天生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这些善端发展起来便成为仁、智、礼、义四种美德。性格优势在儒家学说中主要在“仁”,即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关系作为人生理想核心。佛家认为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戒除自身的欲望,潜心修佛,在体会佛法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国外最早的性格优势的原型是由卡尔门宁格提出,他试图改变心理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的方式,他提醒我们"生命本能的卓越表现”的力量。之后以Seligman为核心的"价值在行动(Values in Action,VIA)"项目组,展开了"重要优势品质"的研究,着力研究哪些优势品质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最优化,项目组对将各种能使人们获得兴旺并幸福生活的优秀品质与美德分类。最终塞里格曼和彼得森称提出的是几乎世界上每个文化都认同的六大美德,从六大美德中进而得出了二十四个性格优势。性格优势是通过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组积极品质,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2.2國内外研究现状
Peterson等人提出的积极行为分类评价系统,将24种性格优势分为6项核心美德,而培养这24 种性格优势就是获得核心美德的途径。Seligman等认为,每个个体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与生俱来的一系列优势,将会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参与感与意义感。为了测量Seligman和Peterson所提出的性格优势与美德,Park等人编制了“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是用于成人的自我报告式问卷,240个题目分为24个分量表对应24种性格优势,每个分量表有10个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某项性格优势得分越高说明此项性格优势越突出。
国外关于性格优势的应用,主要在培育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素质教育项目,也可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力量鼓励青年一代的良好品格的发展和显示。性格优势也可以帮助自我分析自己的性格优势,通过自己的性格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学习方式,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性格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专业方向、择业方向。
我国对性格优势研究处在起步阶段,但仍有部分学者对性格优势有突出研究,其中少数几位学者学者在中国传统美德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优势性格的研究。 例如:任江、苗元江在论文中对人格品质进行了介绍,概述; 罗红艳在硕士论文中对大学生积极人格优势编制了初步的量表,郭雯文出版了《性格优势与美德》。
3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应激及心理危机
3.1心理危机( Crisis)的概念
Gilliland等人提出心理危机的承受人认为利用自己的资源无法解决自己当前遇到的事件及境遇。Hoff认为,心理危机是一种不稳定的情绪,由个体当时所处的环境或当下情境等决定,会使个体暂时无法使用以往的解决危机模式来应对。心理学专家Glass认为心理危机是个体在承受外部刺激导致心理造成伤害。因而Glass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心理问题的不易解决性、严重程度和调配可用资源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家Kanel指出,心理危机问题的实质由三部分组成:(1)危机源,可称危机的源头事件;(2)由危机源引起的心理创伤及痛苦;(3)暂时无法使用以往解决危机模式,使其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功能都有明显的降低。危机是指个体暂时无法使用自己惯常的方式解决当前遭遇时候的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一般发生在面临重大的灾害事件面前、例如亲属死亡、地震、海啸等天灾人祸事件。
3.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出现了身体成熟但心理尚未成熟的尴尬期, 尤其是抗挫折能力差。学业、恋爱、同学之间关系、未来就业发展等问题都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削弱或消除危机事件产生的心理创伤,国外对心理危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上,但没有统一的干预模式,其中主要是采用Belkin等提出了三种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危机干预模式,即认知干预模式、平衡干预模式、最后和心理社会转变干预模式。由于Belkin等人提出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一定得局限性,主要适用于心理危机的后半程,即心理危机已经稳定并即将恢复临近危险发生前的心理状态,缺少培养个体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针对这三种国际普遍认可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缺陷,学者们经研究提出了第四种危机干预模式即危机干预折衷模式。这种危机干预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理论方法,提倡结合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国内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干预的方案及实施措施,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案,针对自杀自残等危害自身生命的情况,做到在个体产生自杀意念时提早预防,在自杀准备阶段及时警惕,提早采取措施。针对一般心理危机可采用不同应对方法,如发挥朋辈互助力量或利用自身性格优势,帮助个体摆脱心理困扰。
4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应激研究现状
民办高校学生主要面临四大应激,即学历提升、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这四个应激均能引起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严重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事件,如何提早预防、及时发现生活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才是重中之重。
由于社会过度重视学校地位及声望,在我国教育体制大环境下民办学校地位及声望均远远低于公办高校,也这就造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大众眼中不如公办高校大学生。民办高校大学生即使所受教育与公办大学生没有过多差别,仍受到大众的一些歧视。在国内的旧观念中认为就读于民办高校的学生都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缺少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正因如此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希望提升自己学历,有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专升本、考研等多种形式实现自我学历提升,以便获取用人单位及大众的更多认可。
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由高中的老师家长监督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身素质,但由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学业水平方面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各种诱惑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心态,有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脱离家长与老师的管教,放任自己的学业,沉溺网络,逃课旷课等情况经常发生,以至于在大学毕业阶段就会出现因为挂科过多无法取得学位证书,严重者被学校劝退,开除。这都要求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
就业压力是民办高校面临的较大的生活应激,由于学校地位与声望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长期受到社会歧视,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大学生更是“敬而远之”,这就造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于普通高校学生。近年来普通高校不断扩招,毕业学生较之前增幅较大,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应聘岗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最后,民办高校不如普通高校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供学生去锻炼自身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前各个用人单位都十分看重过往实习经历,是否在大学期间有相关工作经历,民办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较少或是与自身专业不对口,无法有效的工作中实践自己学习的知识,这也是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大学生渴望独立自我,自我防御意识越来越强,往往出现自我的判断都是正确的错误观念,不容许他人提出反对意见,这就造成了和同学、老师、家人之间容易产生摩擦。在面对人际关系的挫折时,不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舒缓压力,造成无人倾诉和人际关系紧张的双重压力,容易产生抑郁发作严重时出现自杀行为。
5研究与展望
性格优势对民办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缓解效应研究展望基于对积极心理学、性格优势、心理危机研究的综述,我们将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思考: 前文可知积极心理学已经作为新兴的领域开展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但国内研究仍然十分稀少,缺少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正如塞利格曼教授所说,积极心理学就是增加个体主观幸福感,在加强积极心理学知识普及后,不断提升国民幸福感。 同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覆盖面窄未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紧密结合,通过教育学生积极健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杨蕾.西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2] 谭启,牛山林.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