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休闲农业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2018-04-23 10:14高文波郭耀辉席晓冬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4期
关键词:成都市样本空间

常 洁,何 鹏,高文波,郭耀辉,李 晓※,席晓冬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成都 610066; 2.四川比尔农业科技咨询中心,成都 610066)

0 引言

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热门区域,也是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空间,探讨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多使用农业旅游(Agri-tourism)的概念,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空间和产业关联、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机理等方面[1-2]。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与台湾地区基本相同[3-5],休闲农业空间格局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兼有。但从现有研究看,首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边界观点不一,学术界普遍认为休闲与旅游在概念上存在极大的不同[6-7],但目前休闲农业的术语、规范以及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具体差别等尚未有统一的认知[8-9]; 其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行业管理层面正逐步被拆分,但对休闲农业的产业属性及管理边界,不同地区均各有不同的监测统计和管理标准。

该研究试图从休闲农业的概念入手,立足农业资源本体论的视角探讨休闲农业的基本类型,以此确定休闲农业的管理边界,为休闲农业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同时,运用GIS作为空间分析主要方法对成都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协同特征、市场发展特征进行重点分析,探讨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成都市休闲农业的品质化、品牌化、深层次开发提供一定的实践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分析视角

对休闲农业的分类主要存在3种观点:第一种是休闲农业经营形态的视角。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为基础,开发农业与农村多种功能,提供休闲观光、农事参与和农家体验等服务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10],具体的产业经营形态可划分为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和休闲乡村; 第二种是立足休闲农业资源的视角,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的角度出发,从休闲产品类型上将休闲农业划分为生态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科技农园、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等类型[11]; 第三种是农业行业管理的视角,将休闲农业分为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服务业等类型。

该研究认为,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立足休闲需求进行休闲活动和项目开发的一种产业形态,脱离了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休闲农业则无以支撑。按照徐勇等[12]对农业资源本体的理解和阐释,广义的农业资源是指农业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即农业资源由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大主类构成,二级亚类则分别以土壤、气候、水、生物、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物化劳动、劳动力、科学技术、管理、农产品市场社会经济资源等构成。因此从农业资源本体论的视角,休闲农业资源可以划分为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农业生产设施资源、农业文化活动资源和农业物产资源四大主要类型(表1)。相应地,不同的空间区域则依托不同的资源特色和组合,通过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农业吸引物系统(表2)。

表1 休闲农业资源的基本类型划分

资源基本类型核心资源亚类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土地(土壤)、气象、光温、水文、动植物资源、梯田等农业物产资源农林牧渔产品、土特产品、手工产品等农业生产设施资源生产道路、农业机械或农具、农业水利、农业技术、农村人力、农业生产建筑景观等农业文化活动资源农业耕作制度文化、农业民俗、农业祭祀庆典、农业诗歌艺术、餐饮美食文化、手工及加工技艺文化等

表2 休闲农业吸引物系统基本构成

基本开发模式吸引物系统构成资源组合式开发A级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农业公园、休闲农庄等资源主题、特色化开发农业梯田景观观赏地、观花赏花基地、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农业灌溉工程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技艺传承地、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特色商品创新开发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农家乐等(餐饮文化体验)

1.2 数据来源

成都市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以“农家美食”为代表的休闲生活方式催生了休闲农业的发展。2015年,为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成都市提出了建设“乡村田园秀丽、民俗风情多姿、生态五彩斑斓、功能现代时尚”的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拓展农业内涵,挖掘田园农耕、农俗生活、农事生产等为主导,以推动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农业会展经济为导向,成都市进一步优化农家乐、乡村酒店、综合性休闲农业景区的发展政策,先后推出了观花赏花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等新业态培育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成都市的休闲农业发展已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立足空间数据可获取的角度,该文重点选取以农业资源为特色的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川省农业主题公园、四川省示范农庄、四川省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传统技艺传承地、成都市观花赏花基地为休闲农业吸引物的主要研究对象,总计49个典型样本点。鉴于乡村酒店、农家乐经营主体多分布于特色景区、公园、基地等周边,空间尺度单元较小且对休闲旅游者而言并非休闲出行的核心吸引力和动机,因此不纳入休闲农业吸引物样本点的研究范围。

图1 成都市休闲农业样本点空间分布

1.3 主要研究方法

重点采用Google Earth获取49个样本点的空间属性,利用ArcGIS 10.0将这些样本点以点状要素标记在配准好地理坐标的成都市行政地图上,并绘制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图(图1)。借助ArcGIS 10.0工具,从空间基本特征、产业协同特征、市场发展特征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空间基本特征主要选取最邻近点指数、变异系数、网络维数、核密度估计等研究方法,从空间形态特征、空间均衡程度和空间分布密度3个层面进行研究[13]。产业协同特征则重点立足农业与旅游业两个视角,对产区分布特征、空间耦合特征进行研究。市场发展特征,则主要选取市场区位特征[14]、市场联系程度[15-16]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表3 空间格局特征的主要分析方法

方法、指数模型方法说明结果检验最邻近点指数R=r1rE最邻近指数表示的是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式中,r1为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一般情况下,R=1,趋于随机分布;R>1,趋于均匀分布;R<1,趋于凝聚分布变异系数CV=100%× 1ns2∑ni=1si-s()2变异指数主要是通过对点集空间的分割,分析点目标在空间上的相对变化程度。式中,n为样本点个数,si为第i个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s为平均值, 1n∑ni=1si-s()2则为标准差一般情况下,33%0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f(x)值越大,表示点越密集,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越高地理联系率V=100-12∑ti=1xi-yi式中,t为区域总数,xi,yi分别为第i项区域休闲农业活动和经济要素所占比重,V为地理联系率[17]地理联系率介于0~100之间,值越大,表示休闲农业吸引物点与客源市场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越高,两者的空间联系越紧密[18]

图2 成都市休闲农业样本点Voronoi多边形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基本特征

2.1.1 空间分布形态

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的空间分布形态选用最邻近指数R进行分析。运用ArcGIS 10.0工具测算出样本点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为7.73km,成都市幅员面积为1.425 7万km2,根据最邻近点指数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样本点理想空间分布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8.53km。因此,最邻近指数为0.91。可以得出,实际最邻近距离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反映出休闲农业吸引物在地理空间中趋于聚集状态,因此可以判断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弱凝聚型分布。

由于最邻近指数分析法所测点的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的类型在界定标准上有争辩,因此采用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进行二次检验。在ArcGIS 10.0环境下,以49个样本点为质心,生成Voronoi多边形图(图2)。

经计算, 49个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546.94km2,标准差为689.93,则变异系数(CV)为126.14%。可见,CV变异系数≥64%,说明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典型的凝聚型分布态势。

2.1.2 空间均衡程度

通过ArcGIS 10.0工具对成都市域进行网格化,考察示范点的网格数N(r),以探查其多层次的空间网格结构,将样本点分布图设定为一矩形,利用不同大小的网格进行覆盖,将各边进行K等分,划分为K2个小区域。然后统计出N(r),并计算出相应的I(r)。不同的r值会得出相应的N(r)和I(r)值(表4)。

表4 成都市休闲农业样本点网络维数测算数据

K23456789101112N(r)4791316192228282937I(r)133170207229262283298317321326353

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将(N(r),K)和(I(r),K)绘成双对数坐标图(图3),测算出样本点的容量维值D0和信息维值D1[7]。

图3 吸引物系统网络维数双对数散点图

图4 成都市休闲农业样本点分布的核密度图

从图3可以看出,样本点系统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性。容量维数值D0为1.21,更接近于1,说明样本点在空间分布上是具有典型的集聚特征。而信息维数值D1为0.54,明显小于容量维数值且相差较大,表明样本点在空间上呈现不等概率分布的态势,受资源禀赋、市场差异、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分形结构较为复杂。

2.1.3 空间分布密度

空间分布密度特征的分析,主要利用ArcGIS 10.0中的Density工具进行核密度的分析生成核密度图(图4)。结果显示,吸引物的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其中锦江区、郫都区、蒲江县、青白江区、新津县的分布密度最大,其次为温江、新津、双流县、崇州市、大邑县、都江堰市位于第二梯次,彭州市、金堂县、简阳市、邛崃市、新都区则位于第三梯次。

2.2 产业协同特征

2.2.1 与优势特色农业的关联性

2007年,成都市确定了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10年间产业引导政策了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培育期。确立了“茶叶、猕猴桃、伏季水果、粮油、蔬菜、花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产业连片发展成片推进,建设规模化、示范性、可推广的特色基地,并大力发展田园化、景观化的农业生产基地项目,现已基本形成了八大优势特色产区; 第二,产村相融、精品化发展示范期。2013年成都市提出了建设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7个产村相融精品园区、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11条都市农业“一线一品”示范线的发展策略,推动重大项目向示范基地(园区、带)转移。这也直接促进了休闲农业空间的进一步集聚化发展; 第三,业态创新、千亿级产业培育期。2017年,成都市提出了“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将都市休闲农业列入五大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之一,鼓励业态创新和多元经营,并结合农村土地制度综合改革,探索休闲农业产业用地配套政策,推动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精细品质转变,并提出了建设世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从空间分布特征看,通过样本点与优势特色产区、示范基地(园区)的相交分析,可以看出休闲农业吸引物主要集中在环主城平坝蔬菜(含食用菌)功能区,西部平坝及东部丘陵粮油产业功能区、龙泉山—龙门山丘陵水果产业功能区,五面山—龙门山中低山茶叶产业功能区四大特色产业区。其次,从农业产业类型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果蔬产业发展的比例最高,其中51.02%的景区、园区、农庄等均发展以猕猴桃、梨、桃、杏等为主导的花果产业,其次为粮油、茶叶及花木产业。这也充分说明了成都市休闲农业与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分布和发展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和优质、高效、规模化的基地、园区和示范带的建设,为成都市休闲农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表5 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在优势特色产区的空间分布

优势特色产区基地(园区、带)示范点数(个)占比(%)环主城平坝蔬菜(含食用菌)功能区新津10万亩菜—稻—菜规模种植基地132653(四川农业博览园)郫都中国川菜产业园彭州市10万亩菜—稻—菜规模种植基地西部平坝及东部丘陵粮油功能区崇州市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基地112245(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园)邛崃市牟礼10万亩水稻生产基地(邛崃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邛崃绿色食品产业园)大邑10万亩粮经复合规模种植基地龙泉山—龙门山丘陵水果功能区金堂县丘区10万亩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22449龙门山10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龙泉山30万亩伏季水果产业基地(“梦里桃乡”水蜜桃精品园)蒲江10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蒲江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五面山—龙门山中低山茶叶功能区蒲江成佳10万亩茶叶示范基地4816金马河—江安河平坝花卉苗木功能区3612龙门山中低产中药材功能区2408主城生态高端农业功能区2408空港现代智慧农业功能区2408

图5 休闲农业吸引物与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耦合图 图6 基于公路路网系统的成都市交通距离圈层图

表6 基于圈层统计的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数量

圈层(km)示范点数(个)占比(%)10000020361230918374012244950612246091837701204802408903612100481611000001200000130000015000001800000

2.2.2 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

重点选取成都市3A级及以上的旅游景区,运用插值法生成景区分布密度与休闲农业样本点分布密度的等值线耦合图(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样本点分布密度与景区密度等值线重合度非常高,以温江、郫县、青白江、新津、锦江区等分布最为密集,休闲农业发展表现为典型的产区景区化特点,该区域以都江堰灌区平原风光和“川西林盘”文化形成了独具成都韵味的农业农村特色,且为典型的都市近郊圈层带,既有农业产业基础的同时又具有近距客源市场的优势,是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历史较早的区域,因此休闲农业吸引物景区化的程度较高; 其次,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的龙门山沿山片区为重合度较高区域,表现为典型的景区依托型特征。龙门山沿山片区是成都市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的高富集区,也是成都市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休闲农业吸引物多分布在青城山、西岭雪山、天台山、龙池虹口等世界级、国家级的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区以及临邛古城、街子古镇、平乐古镇、元通古镇等古城古镇文化景区景点的周围,形成了依山旁景的以农庄农场为主导的休闲农业体验地。

2.3 市场发展特征

2.3.1 市场区位特征

基于成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表现为典型的自驾游特征,因此该文重点选取公路交通路网进行市场区位特征分析。成都市公路路网系统主要由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县省道、城市道路及乡道等组成。利用ArcGIS 10.0工具,基于成都市行政区划图,从成都市中心向外生成10km交通距离为间隔的圈层,将道路速度分别设定为高速公路120km/h、快速路80km/h、国道和省道60km/h、城市道路及低等级道路30km/h,不考虑交通费用成本,以最短路径距离构建成都市交通距离圈层结构图(图6)。

将休闲农业吸引物的空间分布图叠加到交通距离圈层结构图,利用叠置统计分析获得各个圈层样本点数量指标(表6)。可以看出吸引物主要分布于30~60km的交通圈,其占比高达73.46%。其次为80~100km的交通圈,聚集了18.37%的样本点。按照吴必虎等[19]所提出的环城游憩带基本理论,成都市休闲农业游憩带呈现出典型的同心圆分布特征,并表现出从近郊圈层向远郊圈层拓展的基本态势。同时,受“出行阈值”和“城乡结合带”的影响,随着客源地出行距离的增加,休闲农业吸引物并非一开始就呈现出距离衰减,而是分别在30~60km以及80~100km的区域形成了密集带,而在60~80km的圈层形成了衰减带。与成都市本地市民的出行偏好和需求相对应, 80km以上的出行距离主要满足的是休闲旅游者的度假体验心理和需求,而30~60km的都市近郊则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为导向。

表7 2015年成都市区市县常住人口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统计

圈层区市县年末常住人口(万人)Xi(%)休闲农业吸引物个数(个)Yi(%)/全市14690810049100中心城区锦江区69934761204青羊区8410573000金牛区12035819000武侯区108567391204成华区9440643000近郊区龙泉驿区84025723612青白江区39872713612新都区84905781204温江区49563372408双流县761051861225郫县993667661225远郊区金堂县72584942408大邑县50783462408蒲江县253617351020新津县31262133612都江堰市68024633612彭州市771352561225邛崃市61784211204崇州市66434523612简阳市104597121204

表8 成都市一、二、三圈层地理联系率统计

圈层地理联系率(G)中心城区3739近郊区7821远郊区7013

2.3.2 市场联系特征

成都市休闲农业市场具有典型的城镇居民为主导和1日游游览的基本特征,因此该文重点采用各区市县常住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客源市场与吸引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程度。经计算,成都市的人口地理联系率仅为59.76(表7)。主要原因是按照农业区位理论,中心城区受制于城市的扩张建设农地资源较为有限,相应的休闲农业发展空间也较为有限,因此近郊区与远郊区的G值远高于中心城区(表8),休闲农业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较为密切,客源地与目的地相距程度呈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除依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政策发展引导外[13],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拉动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

3 结论与讨论

3.1 主要结论

该研究采用最邻近指数、网络维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依托ArcGIS 10.0工具,对成都市的休闲农业从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关联特征、市场发展特征3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得到4点结论。

(1)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在空间上已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但最邻近指数R和CV变异指数的分析表明,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不高,呈现弱凝聚性分布形态。成都市要实现都市休闲农业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应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在空间的集聚度,优先促进锦江三圣花乡、温郫都(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锦绣东山、蒲江等产业集聚区优先发展,促进休闲旅游产品和业态的提档升级,尤其要培育或引入大型、知名的休闲旅游企业和品牌,引领休闲农业产业的大集群化发展。

(2)样本点的空间分布密度表明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高密度区域主要分布于温郫都(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花木产业金三角、龙泉山伏季水果产业带(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邛崃—大邑—新津环主城平坝粮油区、锦江区、蒲江县茶叶产区等区域。优势特色农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支撑,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成都市多样性、特色化的农业产业和资源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成都市应适度保留优势特色农业的本底和资源,尤其是要注重农业文化保护和遗产的培育,为优势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留有空间,建设与农业有机共生的城市。

(3)休闲农业与旅游景区的空间耦合分析表明,成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典型的“农区景区化”和“景区依托式”特征。随着城市近郊休闲需求的发展,依托特色农业专业村休闲农业得以大力发展,以锦江三圣花乡、温郫都休闲农业金三角为代表。同时休闲农业也与当地旅游特色资源具有紧密的联系,成都市的休闲农业主要在龙门山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周围,形成依山旁景的休闲农业体验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业和景区的带动,其中发挥好成都市现有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和品牌的优势是关键。因此,要大力促进景区与农区的融合、互动发展,在产业资源、产品和市场、形象、品牌等层面进行深度融合,探索成都市农旅融合的本土路径,协力共建世界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4)成都市休闲农业主要分布在30~100km的都市游憩带范围,受成都市民“出行阈值”和“城乡结合带”的影响,休闲农业吸引物分别在30~60km以及80~100km的区域形成了密集带,在60~80km的圈层形成了弱衰减带。地理联系率表明,成都市休闲农业与区域一级市场的联系度处于中上水平,联系较为紧密但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来成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当地休闲市场的联系,在推动当地观花赏花、采摘休闲经济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挖掘当地市民的休闲偏好和需求,进一步优化休闲农业产品的有效供给; 同时,在空间上要强化60~80km交通圈层和100km远郊交通圈层的开发,优化交通网络加强休闲地与客源市场的联系,积极融入成都当地的日常休闲圈和度假旅游圈,加快推进休闲农业的空间均衡化、全域化发展。

3.2 讨论

当前,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经济新常态下,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业经济疲态,并促进农业多功能化、产业链条化、农民增收多元化发展,是一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繁荣复兴、城乡统筹发展的潜力性产业已经是普遍共识。但与此同时,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混乱、产业投资过热、功能过度放大的混乱局面正逐步显现,基础研究已迫在眉睫。受制于现阶段对休闲农业基本概念、统计监测、资源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认知,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农为基、因地制宜、市场导向、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尽快规范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和产业属性,重点强化休闲农业资源系统、产业体系、监测制度、潜力评价、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切实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向科学、有序发展迈进。

[1] 任开荣,董继刚.休闲农业研究述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3): 195~203

[2] 张颖, 陈奕捷,王道龙.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2): 209~219

[3] 张占耕. 休闲农业的对象、本质和特征.中国农村经济, 2006,(3): 73~76

[4] 范水生, 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东南学术, 2011,(2): 72~78

[5] 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1): 39~42

[6] 叶圣涛. 基于手段—目的视角的休闲、游憩和旅游的概念辨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S1): 26~30

[7] 薛莹, 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经济地理, 2007,(5): 826~829

[8] 杨华, 刘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品牌(下半月), 2015,(7): 100~101

[9]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旅游学刊, 2006,(3): 12~19

[10]休闲农业术语、符号规范.NYT 2857-201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11]包乌兰托亚. 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

[12]徐勇, 安祥生,王志强.基于农业资源分类的农业资源本体架构设计.农业网络信息, 2009,(10): 8~12, 27

[13]许贤棠, 刘大均,胡静,等.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 2015, 39(9): 182~188

[14]李玏, 刘家明,宋涛,等.基于集聚分形维数的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5): 197~202

[15]黄翌, 李陈,欧向军,等.城际“1小时交通圈”地学定量研究——以上海主城区为例.地理科学, 2013, 32(2): 157~166

[16]郭鲁芳, 王伟.环城游憩带成长模式及培育路径研究——基于体验经济视角.旅游学刊, 2008, 23(2): 55~59

[17]吴必虎, 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人文地理, 2003, 18(1): 1~5

[18]薛莹莹, 沈茂英.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西北人口, 2009, 307(2): 84~87

[19]吴必虎, 黄琢伟,殷柏惠.中国城郊型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研究.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猜你喜欢
成都市样本空间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空间是什么?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创享空间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村企共赢的样本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