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萍 陈晓倩 周金玉 吴晖 严素芬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新生儿时期[1]。新生儿败血症无典型症状, 但病情凶险且发展较快, 因此予以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患儿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新生儿败血症采取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的疗效, 本次研究对62例患有败血症新生儿分组治疗, 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2例败血症新生儿, 均经过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败血症,且无病毒感染患儿, 在入院前不曾应用抗生素治疗。将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4例;日龄9~23 d, 平均日龄(14.8±3.6)d;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8例, 剖宫产分娩11例。治疗组中男18例, 女15例;日龄8~26 d, 平均日龄(15.1±3.5)d;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3例, 剖宫产分娩10例。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予以常规的对症治疗以及支持疗法, 包括改善微循环、维持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抗生素抗感染。对照组患儿应用头孢噻肟钠(哈药集团制药总厂, 国药准字H23021604)治疗, 总剂量为100 mg/(kg·d), 静脉注射, 并分两次注射完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贵州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S20023034)辅助治疗, 注射剂量为400 mg/(kg·d), 初始滴速5~6滴/min, 观察患儿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 观察时间在15 min左右, 若无异常则加快滴速,约8~10滴/min, 并保证药物在2 h内注射完毕, 1次/d, 连用3 d, 两组患儿的疗效观察时间均为1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疗效、体温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中CRP、PCT水平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疗效评价标准[2]治疗1周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体温正常, 细菌培养阴性为显效;以治疗1周后患儿临床症状有好转趋势, 体温接近正常, 细菌培养检查为阴性为好转;以治疗1周后患儿临床症状无变化, 细菌培养检查阳性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79.3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06,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结果比较[n(%)]
2.2 两组时间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儿体温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9±1.1)、(12.1±1.4)d, 短于对照组的 (5.8±1.6)、(20.7±2.2)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07、18.588,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PCT水平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血清CRP、PCT水平分别为(22.81±4.22)mg/L、(7.52±4.61)ng/L, 治疗组血清CRP、PCT指标水平分别为(22.76±4.18)mg/L、(7.49±4.57)ng/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68、0.0257, P>0.05);治疗后, 治疗组血清CRP、PCT水平分别为(12.58±5.27)mg/L、(2.34±0.82)ng/L, 低于对照组的(16.12±3.36)mg/L、(4.67±1.58)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4、7.416, P<0.05)。
新生儿败血症具有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 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与足月儿比较, 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病率更高,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感染途径多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而足月儿感染途径以皮肤、脐部感染为主[3]。当新生儿受到病原体感染后, 机体会出现炎症反应, 随着病情的加重, 免疫屏障功能受到破坏, 导致细菌进入血液, 并释放大量的毒素, 免疫细胞受到刺激后炎性介质过度释放, 出现全身炎性反应, 进而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当新生儿被感染后, 以CRP、PCT为主要的感染标志物, 其中CRP属于急性期反应物, 参与炎症反应、组织损伤修复等过程。PCT用于反映全身炎症活跃情况, 如果该浓度>0.5 μg/L, 由于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及生后PCT有生理性分泌增多, 故新生儿PCT >2 μg/L则说明机体处于急性细菌感染期, 因此, 临床常用CRP、PCT指标水平判断患儿感染情况[4,5]。临床实践发现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等, 抗生素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株显著增多, 临床疗效不是十分的理想。头孢噻肟属于广谱抗生素, 是新生儿治疗中首选的药物之一, 具有价格低廉、毒性小的特点, 被广泛的用于临床败血症治疗中, 但是因存在耐药菌株, 导致该药物的整体疗效欠佳[6]。
当新生儿发生败血症后, 不仅会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其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除了予以患儿抗菌、消炎治疗外, 还需要应用免疫疗法作为辅助疗法予以治疗。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免疫增强剂, 含有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 具有双重作用(包括免疫替代、免疫调节),且服药后, 血液中的IgG水平会迅速提高, 该药物治疗败血症的作用机制在于可以对微生物、靶细胞受体结合起到阻止作用, 并可以与病原体结合或者与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结合, 使毒力降低, 并形成抗体复合物, 刺激补体的激活, 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达到治疗的作用[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79.31%,治疗组患儿体温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9±1.1)、(12.1±1.4)d, 短于对照组的 (5.8±1.6)、(20.7±2.2)d, 治疗组CRP、PCT水平分别为(12.58±5.27)mg/L、(2.34±0.82)ng/L,低于对照组的(16.12±3.36)mg/L、(4.67±1.58)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新生儿败血症应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 提高了临床疗效, 促进了患儿的康复,该结果出现原因与丙种球蛋白的抗炎症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降低了炎症因子水平, 疗效明显, 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 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 陈兴月.万古霉素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22):2184-2186.
[2] 陈国庆.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CD64的影响.儿科药学杂志,2015, 11(6):21-23.
[3] 刘玉秀.新生儿败血症应用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4):565-567.
[4] 张丽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疗效及外周血清炎性因子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 24(11):1222- 1224.
[5] 顾庆炎.新生儿溶血症实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5(18):146-147.
[6] 曾丹丹.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疗效观察及对降钙素原的影响.海峡药学, 2016, 28(12):188-189.
[7] 吴小君.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观察.中外医疗, 2016, 35(2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