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渔“团圆之趣”论看《白兔记》的结局

2018-04-22 01:24王欣恬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李渔

王欣恬

摘    要: 戏剧结局对剧中主要人物性格历史的完成,保持全剧思想的完整性、统一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李渔提出,结局必须“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他提倡和追求的是一种水到渠成、能引起观众思索的结局。而结局要产生能使人意犹未尽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写意而不写实,能提供想象的余地和象征的意味。本文试从李渔的“团圆之趣”论出发,从《白兔记》的主题意蕴、情节结构和美学观照三个角度来看《白兔记》的大团圆结局。

关键词: 李渔    《白兔记》    “团圆之趣”论

《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元代南戏作品,永嘉书会才人编,写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从李渔的“团圆之趣”论来看,剧中李三娘与刘知远阔别十六年重逢的大团圆结局的主题思想反映了伦理道德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情节处理上却颇有旨趣,意味丛生;美学观照上也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总体来说是符合这一理论的。

一、主题意蕴

纵观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无论其人物是否经历了苦难、最后都少不了荣华富贵、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和位列仙班之类的“大团圆”。而获得团圆之后,对于之前经历的种种苦难,我们的主人公们似乎都能够让“往事都随风”,《白兔记》也不例外。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不但不如以往文人士子的风流潇洒,甚至落魄到了衣食不保的地步。他们失去了优越性之后,把目光投入到了普通百姓中,关注平凡人的人生,开始了中国俗文学的探索。而这种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在描述百姓悲苦生活的时候,往往给出一个团圆的结局,最终使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惩恶扬善,寄托了人们追求圆满的理想。

《白兔记》中的李三娘就颇有些“先苦后甜”的味道。李三娘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妻子,当然李三娘受难时刘知远尚未做皇帝。“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人民荒凉”。穷兵黩武,男子汉们理所当然地驰骋疆场,“与君生别离,会面安可知”。夫妻们与其说生离,不如说是死别了。李三娘是如此的孤寂凄凉:“儿夫去远,悄没个音书回转。”“明月穿窗,偏照奴独守孤另”、“握不过这段凄凉,怎忍得栖惶滋味。”

在剧本的伦理世界中,李三娘等“留守妇女”无时不在憧憬着忽然有一天,铁树开花,夫婿金榜题名,送上那迷人的凤冠霞被,或者丈夫腰缠万贯,肥马鲜仆,排阔而入。那时候可以说她是熬到了头,尽可忘怀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孤寂,而投入新的生活,盡管她牺性了自己的青春,似乎也在所不惜了。虽然她不得不面对与人共侍一夫的命运,但她的怨恨却在刘知远的承认、岳氏的深明大义和一家人的团聚中迅速地烟消云散了。

从这点上来看,《白兔记》的结局与李渔的“团圆之趣”倒是不相符合了,这样的结局虽然让主角在最后加官进爵、夫妻团圆,获得了大众心目中比较圆满的结果,但却忽视了李三娘作为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让其自身迷失在了伦理道德的洪流当中,而显得不甚水到渠成,也缺少一点“趣”的意味。作为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李三娘无疑是忠孝之道残酷的牺牲品。另娶娇妻的刘知远,不论如何忧郁百结、情深意长,而那新娶的岳氏,不论如何贤惠识体,终都掩不住现实社会残忍、冷酷的一面。

二、情节结构

在南戏《白免记》以前,说唱刘知远和李三娘故事的,有《新编五代史平话》,还有《刘知远诸宫调》。《新编五代史平话》虽已描述了刘、李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其情节主要还是依附于刘知远的发迹史。在《刘知远诸宫调》里,有关刘、李婚姻的情节进一步丰富。到了《白免记》,刘、李的婚姻故事已经成为全剧的主要内容,李三娘也成为全剧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

剧本从情节结构上来说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刘知远从军前与李三娘的故事。刘知远在李家充当佣工时,李文奎见他睡时有蛇穿其七窍,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在李文奎死后,三娘的兄嫂以分家为由,将有瓜精作祟的瓜园分给刘知远去看守,想要加害于他。李三娘获知了兄嫂的歹计,阻止刘知远去瓜园,但刘知远武艺高强,抢棍而去,战胜了瓜精,也得到了兵书和宝剑。刘知远在李家兄嫂的煎逼之下,被迫投军出走,故事的第一部分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第二部分是刘知远从军之后的故事。此时已经身怀六甲的李三娘经历了多番折磨和苦难,原本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却要“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橄榄状的水桶,使她挑水时不能歇脚。钻了眼的水缸,越挑越不满,还有抬不起头的磨房。因为劳累过度,她竟在磨房中生孩子,因无剪刀,只能用牙咬断脐带。即便已经到了如此惨境,狠心的兄嫂仍然不放过她,趁她昏迷之际,竟将婴儿扔进鱼塘。剧本的悲剧色彩在这里也到达了最高峰。但孩子几经周折,居然送到了刘知远手中。

最后一部分的时间已经是十六年后,因着白兔牵线,李三娘得以母子重逢。此时已为大元帅的刘知远收到三娘一封情意深长的亲笔书信,犹如晴天霹雳,悲喜交加、进退无路。而幸好岳氏深明大义,要求丈夫以最高礼仪迎回三娘。在白兔的指引下,刘知远也终于找到了在风雪天被兄嫂赶走的三娘,夫妻、母子终于团圆。

从情节结构上来看,剧本有意安排了刘知远身负重伤托人去探望三娘,却在兄长的阻挠下误以为其改嫁远走的情节,将李三娘这个角色的悲剧意蕴淡化,最后有个大团圆的结局,无非也是把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纳入到社会公认的道德范围之内。李渔对戏剧结尾的艺术处理提出的要求十分明确,他把创作一个剧本比作写一篇精彩的文章,“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速别”,所以,他对戏剧结尾的要求是,应该具有“临去秋波那一转”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在戏剧的结尾处还应该掀起一个余波,“山穷水尽处,偏宜突起波澜”。也就是说,戏剧的矛盾冲突在结尾处是解决了,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矛盾冲突都解决,结尾处可以用提出与整个剧情有连带关系的次要矛盾的办法,留下新的悬念,造成“回光返照”的效果,诱使观众重新回忆戏剧所展示的生活内容,并且依据剧中人物的性格、情节所提供的根据,加之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为矛盾找出答案。

《白兔记》剧本结局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也使得剧本冲突和戏剧性达到了极点,非常符合李渔的观点。刘知远收到李三娘的亲笔书信,却考虑到已和患难与共的岳氏成婚,而悲喜交加;岳氏深明大义,要求丈夫以最高礼仪迎回三娘,满腔热情奔赴三娘所在的刘知远却只见一座为三娘虚设的灵位;最后在雪地上的玉兔的指点下,才得以一家人团圆。这期间的一系列故事饶有趣味、又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颇符合李渔“团圆之趣”的观点。

三、美学观照

在中国戏曲史上,李渔是第一个自觉致力于系统性戏曲理论的戏剧作家。他在其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中具体而系统地提出了“团圆之趣”观点。

《闲情偶寄》中论到:“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骨肉团聚,不过欢笑一场,以次收锣罢鼓,有何趣味?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所谓有团圆之趣者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逮别,此一法也。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出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李渔对戏曲的结尾作了全面总结,“团圆之趣”的提出表明李渔对戏曲创作精髓的充分把握。而《白兔记》中巧妙运用了“白兔”的意象,用象征手法达到了一种虚无化境。而金圣叹更是以老子“当其无”为归旨论文艺的最高审美境界。他在《西厢记·请宴》小序中说:“‘当其无处而后翱翔、而后排荡。”即只有营造虚空的境界,才能使想象自由翱翔,才能使情感自如排荡。在金圣叹看来,只有“纸上无字、无句、无局、无思”,而又讓人感到“育育有思、摇摇有局、铿铿有句、烨烨有字”,这才是绝妙之化境。而“当其无”的“无字、无句、无局、无思”,其本质都是言说艺术的真精神在虚无、在象征,即汤显祖说的,以“若有若无为美”。这在中国绘画和戏曲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白兔记》中的“白兔”更像是一种虚无的象征物,而不是实体的存在。白兔的第一次出现,是李三娘托老人千里送子之际,将丈夫留下的玉兔信物挂在孩儿身上,在这里,“白兔”象征着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第二次出现,已经到了十六年之后,刘承佑与李三娘母子相认,却各自不知对方身份,出于同情,刘承佑将玉兔赠予三娘,以补无米之炊;第三次就是在结尾处,正是在玉兔的指引下,这一家人才得以团聚。剧本中将抽象的亲情化为实在的白兔,用将实在的白兔上升为虚无的象征之物,在艺术上达到了“若有若无之美”的美学效果,颇有意味。

四、结语

本文从李渔的“团圆之趣”论出发,对《白兔记》大团圆结局的主题意蕴、情节结构和美学观照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白兔记》的主题思想相对固化,反映了伦理道德的要求;在情节处理上却做到了“山穷水尽处,偏宜突起波澜”,颇有旨趣;美学观照上也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总体来说是符合李渔的“团圆之趣”论的。

参考文献:

[1]俞为民.南戏《白兔记》的版本及其流变[J].文献,1987(01):39-63.

[2]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陈多.《白兔记》和由它引起的一些思考[J].艺术百家,1997(02):55-66.

[4]孙玫,熊贤关.解读《琵琶记》和《白兔记》中“妻”的呈现[J].艺术百家,2004(05):40-44+69.

[5]翁敏华.《刘知远白兔记》纵横表里谈[J].艺术百家,1991(04):93-100.

[6]彭飞.略论成化本《白兔记》[J].文学遗产,1983(03):69-79.

[7]周彦.求新求异顾盼得意——论李渔喜剧理论之“团圆之趣”[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05):71-73.

[8]顾海.“团圆之趣”成因解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02):45-48.

[9]周彦.李渔喜剧理论之“团圆之趣”[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09):39-41.

猜你喜欢
李渔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SOLES OF WIT
李渔的养生之道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嗜好可当药
李渔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