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文片名翻译中看归化与异化

2018-04-22 01:31李文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李文慧

摘 要 归化与异化之争至今在界内仍未得出一致认可的结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方式来审视长久以来的归化异化之争,即通过对英译汉的经典片名翻译做对比分析,以期向读者呈现一个动态的,辩证的视角。

关键词 归化与异化 片名翻译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引进内陆的国外影片,尤其是欧美作品,种类繁多且数量惊人。因此,如何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并赢得观众的“芳心”,成为了外国制片商关注的焦点。显然,片名作为整部影片的“门面”,“第一张王牌”,其翻译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谈到翻译,译界历来就有关于归化异化之争。美籍意大利学者凡努蒂(Vanut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归化异化这对概念。归化,即以目标语的语言结构,文化传统为依据、归宿点,用目的语中已经存在的相对对等的概念翻译,因而译文流畅通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流传度。与其相对的异化,则以原语的语言结构,文化传统为标杆、参照物,采用原语的口吻对译文进行处理,因而译文带有明显的“异质”(foreignness),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翻译腔”。异化处理的译文异域气息浓厚,与目标语形成强烈对比,因而一定程度上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接受上的困难。

1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对于归化与异化的取舍,译者应辩证地看待,依据译本的体裁、翻译的目的、读者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权衡,切不可对任何一方“一棒子打死”。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一直以来的归化异化之争,即通过对英译汉的经典片名做对比分析,借以引导读者动态地,辩证地看待翻译策略的取舍。

首先,我們先来回顾一下译界历来有关归化与异化争论的焦点。归化的代表人物首推柰达(Nida)提出了“动态对等”、“读者反应论”以及“最切近的自然对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等一系列观点。他认为翻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译本在目标读者中产生与原作在原语读者中对等的、一致的效果。此外,柰达对于之所以采用归化以避开那些妨碍读者理解的成分作出了解释,“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受者就有可能失去信息中心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除非他们有很强的动机。所以,译者必须强调译文的信息量。”(袁晓宇,刘成, 2003: 28)我国学者傅雷提出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钱钟书学者的“化境说”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对于归化而言,异化倡导者主要从三方面阐释了其依据。首先Venuti认为,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既掩盖了译者的工作努力,使译文遭受‘隐形(invisible)的不公平境遇;也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作的历史感,将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加给原作。”(王东风, 2002: 25)而异化则对译者的创作才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因此为译者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实现提供了土壤。第二,异化以原语为参照点,保留其“原汁原味”,对于丰富目的语的词汇,句法结构,表达方式功不可没,而且还满足了目标读者渴求异域文化、外国风俗的愿望,以及其猎奇心理。无可置疑,异化也大大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此外,异化支持者还抛出了反对文化殖民的口号。葛校琴教授指出,“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归化的翻译构塑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一切弱势文化都得听命于英美强势文化的摆弄,归化的翻译成了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和强化殖民意识形态的共谋,即是说,它不仅帮助殖民者撒播话语权力,实施文化侵吞,而且在被殖民一方的意识中不断强化他们自我(他者)身份的认同。”(葛校琴, 2002: 33)在这点上笔者认为,将所有归化都批判为文化霸权有些不妥。比如汉译英的外国译者和英译汉的中国译者之所以倾向于归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译者自身能力有限,需要向其母语寻求帮助,抑或是出于对目标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

2归化与异化在英文片名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随着文本类型、目标读者、翻译目的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定式。因此,什么时候采用异化,什么时候选择归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本文所讨论的英译汉电影片名来说,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同样也不是固定的。在对片名进行翻译时,译片商通常会把观众的审美情趣、期待值作为参考标准。

2.1英译汉片名翻译中的归化

归化用于片名翻译中是指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若直接把原英文名翻译成对应的中文,可能会产生迷惑甚至是误解,不利于目标观众,即中国观众的接受。因此,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会用中文中已经存在的固有表达来替代原英文片名,使其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喜好。尤其是那些以人名、地名命名的影片,如果采用异化策略,对西方文化历史知之甚少的中国观众很有可能会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进而失去观看影片的兴趣。出于以上考虑,译者通常会将原片名归化为既浓缩了影片情节,又体现了其体裁的名字,以期使观众对整部影片的基本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骗中骗》(The Sting)、《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等。这些翻译中的“情史”、“母女”、“骗”、“贩毒”填补了原片名中影片情节上的空白,使得观众透过片名即可对整部影片的大概情节,甚至影片类型略知一二。笔者认为最典型的英译汉片名翻译归化案例之一要数201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Argo)。原片名中的Argo 是片中男主角设计的一部科幻电影的名称,并以此命名了他们的拯救计划。这里如果采用异化的手段处理为阿尔戈,即使加上“号”做补充,仍可能会使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名为阿尔戈号飞船的科幻影片,这与真实情况明显有出入。相反,通过归化手段,译者将片名命名为《逃离德黑兰》,不仅可以使观众从中预测到影片的体裁,还可以看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即德黑兰。这一归化考虑到了观众很可能会因为对片中未知信息的担心而不愿冒险走进影院观看的心理,大胆打破了原名的束缚,参照目标语观众的期待对其“再创作”,非但没有背离原影片的故事情节,反而抓住了观众的观看欲望。虽然这一改动明显违反了翻译的“忠实”原则,但正如笔者之前说到的,片名翻译属于广告翻译,衡量其翻译成功与否要看最终的商业效益。这种看似称不上翻译的翻译成功地完成了其任务,应予以称赞。

2.2英译汉片名翻译中的异化

同样,被放置在片名翻译情境下的异化指的是译文应以原语语言结构为参照,旨在带给观众异国文化的体验、别样的滋味,吸引观众的眼球,以求从众多竞争影片中脱颖而出,抓住观众猎奇的心理,最终进入影院寻找“真相”。叶子南学者曾说过,“极度的归化译法会抹去许多风格、艺术、文化的特征,从而影响译文的真正价值。”(叶子南,1991:16)笔者在阅读往年有关片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论文中发现,它们都得出了一致结论,即在片名翻译中以归化为主,但由于中西方交流的加深,本世纪会倾向于异化。但就笔者查阅发现,在1970年至2013年的44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片名翻译采用归化的仅有15部,大多数的翻译还是保留了原名的异域色彩。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片名翻譯就应以异化为主。但是从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看出,中国观众对新奇事物的接受力是高于译者预期的,再加上全球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中国观众对西方文化的陌生感与排斥感不断减弱,已经开始接受甚至逐渐被其“征服”。比如像《指环王》(The Lord of Ring)、《角斗士》(Gladiator)、《芝加哥》(Chicago)、《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这类带有明显的外国特质的片名,反而迎合了当下观众对生疏事物的好奇心理,取得了惊人的票房。不可否认,这种异化策略也进一步打开了国人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抗衡浩浩荡荡引进国内的美国大片中,国产影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更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归化与异化作为对立面相互依存,是矛盾的统一体。当然,矛盾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还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但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片名翻译而言同样如此,但就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来看,异化策略会相对略胜一筹,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更不总是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23):41.

[2] 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J].中国翻译,2002(23):33.

[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J].现代外语,1987(02):57,59.

[5]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23):25.

[6] 叶子南.论西化翻译[J].中国翻译,1991:16.

[7] 袁晓宇,刘成.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1):28.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理想液体元流能量方程推导的对比分析式教学模式探索
留学生形容词谓语句的习得研究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