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2018-04-22 13:53鲁桐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楚怀王李广司马迁

鲁桐

摘要:《史记》全书洋溢着悲剧气氛,《史记》的悲剧人物体系也潜藏着作者的观念体系和价值规范。现代学者韩兆琦首先提出了“《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的看法。他指出“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与他同时代以及后代其他人笔下的人物不同,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英雄色彩,而尤其突出的是他们还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下面列举了《史记》中几位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来分析。

关键词:《史记》;悲剧人物

一、项羽

面对项羽的一生,司马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项羽的性格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司马迁用一个字来形容了项羽的性格:“暴”,当然,这里的暴有暴躁的意思,另一种含义是说项羽有一种爆发力、威猛、顽强,项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苗人传说是蚩尤的一支,蚩尤虽然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败给黄帝,但是在作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尽管项羽有理想抱负,威猛无比,最终却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成了司马迁笔下最为典型的悲剧英雄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项羽的悲剧形象呢?与《史记》中其他悲剧人物相比,项羽的悲剧命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笔者认为,相对于外界因素来讲,项羽的悲剧命运主要在于内在因素,也就是项羽自身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项羽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项羽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我们会发现他有一些明显的性格特点,他既有远大的立志图秦的抱负,但又有“不肯竟学”的浮躁与自负;既有巨鹿之战的果断坚毅,骁勇无比,又有鸿门宴的优柔寡断,幼稚轻率;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英雄主义意识。项羽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他是残暴不仁的,项羽入关后,将以投降的秦王杀掉,同时残忍地坑杀降兵二十万,火烧阿房宫。他又是仁慈软弱的,他对泄露军情机密的项佰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羽生性多疑,他轻易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致使他失去了身边最后的有力支持者范增。由此可见,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最后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他身上的骁勇善战的气魄,不肯过江东的傲骨影响着一代代的人们,这也就是作者司马迁为何如此推崇项羽的原因吧。

二、屈原

屈原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正是为纪念他而由来的节日。他是一位为楚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希望将楚国带上康庄大道的忠臣。他虽然在后世备受推崇,但有生之年却是命运多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仕途上的不顺利,然而即使是这样,他却以高昂的精神藐视一切困难,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以深沉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求索精神,把中国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都提升到了一个令后人仰视的高度。

屈原的性格有两大特点:“忠”和“直”,他是一位忠直之臣。屈原一生经历了两个国君,一个是楚怀王,一个是楚顷襄王,他的政治生涯的巅峰期是在楚怀王时期,他是楚怀王时期的忠直之臣,怀王时期屈原担任过三闾大夫、左徒,这个时期的楚怀王,是一个非常想有作为的国君,屈原过人的才华使他得到了重用。关于屈原在怀王时期的地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非常清楚地表明,屈原这个时期掌握的权利很大。屈原的政治思想是通过改革楚国的内政来提高楚国的综合实力,让楚国不被秦国所兼并,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当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然而尽管遇到的阻力很多,屈原仍然不遗余力的为楚怀王献计献策,对这个国家忠心耿耿,足以表现他的“忠”。另外,屈原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感情,他固守住自己的理想不会虚与委蛇,这又表现出他的“直”。如此忠直之臣,却因小人的谗言被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的悲剧命运在楚怀王时期已初露端倪。

我们可以在屈原《离骚》、《九章》等作品中稍稍了解到屈原被贬谪的经历。屈原一生两次遭贬,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流放汉中,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江南。楚怀王时期被流放的时间并不长,真正惨痛的流放是顷襄王时期的第二次流放,他也在此期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汨罗江最终接受了一个游荡无依的痛苦的灵魂,屈原的悲剧人生也在此达到了巅峰。

三、李广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无功缘数奇”,在无奈的命运喟叹中隐含了多少悲愤。通过作者介绍我们了解到,李广出身于一个习武世家,家里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其中,文帝口中的一句“惜乎!子不遇时!”实则已经奠定了李广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一句感叹包含了司马迁对人主愚昧昏庸的痛斥也包含了对英雄生不逢时的悲剧命运的怜悯,同时又影射了司马迁自身的悲剧身世,可谓是感慨颇多,李广的悲剧也正是围绕“不遇时”展开的。

孝景帝继位后,李广随从太尉反击吴楚叛军,立功扬名。典属国的孙昆邪对皇上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仗恃自己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不难看出,司马迁十分敬佩李广的骁勇善战,浓墨重彩地刻画其英雄形象,可以说李广大将军是集才气与勇气于一身的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英雄,以至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广,号曰‘汉之飞将军”。在个人生活作风上,李广为官清正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李广一生到死,做官一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务。“广讷口少言”,但深得士兵的爱戴。就是这样一位将军,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他曾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得不到重用的李广甚至认为他的骨相或是命运才导致他始终不得封侯,然而原因并非如此。李广一生经历三朝,参加了大小百余场战役,最后却被逼自杀。文帝、景帝、武帝,无论哪一个都称得上明君,昏庸愚昧无法和他们联系在一起。然而,李广就这样在三个“明君”手下,在轟轰烈烈的对抗匈奴中,悄然逝去,空留遗恨。更何况昏庸愚昧的人主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明君盛世”尚有士不遇,“昏君末世”更不需提。《史记》中司马迁是这样评价李广的一生的:“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作者司马迁给予李广的评价极高,他将李广的生前写得如此轰轰烈烈,但如此优秀的人才在当时却得不到重用,愈加反衬出李广生不逢时的命运悲剧。

参考文献:

[1]韩兆琦.司马迁的审美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02:9-16.

[2]张大可.论项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7.

[3]杨燕起.项羽功绩的历史价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2:77-8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楚怀王李广司马迁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剪碎”与“凑成”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An improved potential field method for mobile robot navigation①
端午节
论楚怀王的两大失误
——楚王评传系列之楚怀王研究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
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