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
众所周知,有一定规模的幼儿园都是将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编入一个班,而角色游戏的组织也就多是以这样的同龄班来开展。这样,同班的幼儿由于年龄相当,各方面发展水平差距也不大,教师组织游戏比较容易。但是,我们发现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交往能力差,所以在游戏中教师往往成了游戏的领导者,像导演一样指挥着幼儿演角色,幼儿成不了游戏的主体;而中大班又由于游戏角色的分配问题,多数幼儿无机会充当领导者、组织者,以至于许多好的品质和一些才能难于形成,如谦让、关心、责任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开展“大带小”角色游戏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们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创设角色游戏环境,方便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在活动室里分别布置六个游戏区:超市、娃娃家、发廊、医院、银行、餐厅,另还有两个自创游戏区。在各个区里的柜、桌的旁边有许多标识图,里面有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大量的半成品游戏材料和一些美观的成品玩具。美观的成品玩具按标识图陈列在幼儿看得见、拿得到的玩具架上,而许多半成品材料则按标识图被分类放入柜里、抽屉里。在每个游戏区里还放有一些固定角色的胸卡标识。这些标识既能帮助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又能限制入区的人数,避免人数过多导致拥挤现象,还能起到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互以角色称呼等作用。
二、灵活有序地引导幼儿开展“大带小”的角色游戏活动
由于以“大带小”是两个班甚至多个班在一起的共同活动,如果相互间协调不好,会变成以大为主,小幼儿走过场,只是做做客人而已。如何发挥大班和小班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灵活有序的引导了。
首先,运用“大”和“小”结对子的方法来建立“一家人”式的感情。据我们观察发现,自成一体的班级如果不充分地混合起来,形成有感情的新群體,那么在玩角色游戏时,交往的范围和各主题游戏之间的联系就有分割的现象,特别是小班幼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会跟着教师转入各个区走过场,几乎没有交往的语言产生。因此,让幼儿形成有感情的新群体成为我们开展“大带小”游戏的第一步。我们是这样做的:先要求大幼儿以一对一的方式主动找小幼儿组成“家庭”并进行以“家庭”角色来称呼、问好、交谈等活动,再让他们以一家人的方式手拉着手去参观充满游戏氛围的每个游戏区,由大幼儿向小幼儿介绍各个区的物品摆放和游戏玩法等。另外,我们平时也积极为幼儿提供交流感情的机会,如大幼儿带小幼儿去散步;午睡后帮小幼儿穿衣、整理床铺等。
其次,以“一家人”对子式双双入区开展社会性角色游戏。大小幼儿形成较固定的“一家人”对子后,大幼儿征求小幼儿的意愿后,带着小幼儿进入要开展主题的游戏区里去,和其他对子的幼儿商量该区开展什么游戏、怎样布置环境、准备什么材料、谁扮什么角色、谁做什么工作等。各幼儿分别带上自己相应的角色标识,以便互以角色来称呼。
再次,大幼儿负责指导和帮助小幼儿开展游戏。我们在幼儿色游戏中要以支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游戏的各个区中,以同伴关系引导幼儿不断拓展游戏,不断创新各类材料的新玩法等,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协调好幼儿之间的关系,引导好大幼儿担任指导和帮助小幼儿开展游戏,培养大幼儿的责任感。
最后,我们围绕创造性来对游戏进行共同评价。在游戏结束时的评价中,大小幼儿互道“再见”后就分年龄班围在自己班教师身旁对游戏进行评价。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创造性游戏,故我们把游戏评价围绕“创造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幼儿找好朋友或教师进行交谈或自评和互评;第二部分由教师作“情感式”评价和“创造式”评价。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们发现每个幼儿都在各自水平上得到明显发展。这种形式的角色游戏不但有以前单班幼儿游戏的效果,如能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等等。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1.给了大幼儿施展领导才能的机会,促进大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在“大带小”角色游戏中,大幼儿可以对小幼儿发号施令,可以给小幼儿安排任务并检查任务。在小幼儿面前,大幼儿充满自信,从所指挥的小幼儿对他们的服从、对他们的崇拜中获得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他们为了在小幼儿面前保持良好形象,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控制,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这样,就加速了大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促进了大幼儿自我意识的提高。
2.使大幼儿学会了关心和谦让,促进大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
由于有了“一家人”的情感,大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带入的小幼儿。在与他人交谈中也会常提到“让我的小宝宝做XX”“给我的小宝宝吧”等。大幼儿在游戏中还会时不时地问自己的“小宝宝”需要什么,想怎么样,有时还会模仿成人的样子弯着腰或蹲在地上与小幼儿交谈,充分体现出一种对“小宝宝”的关心、呵护之情。在游戏中,大幼儿谦让小幼儿,并努力控制着自己的不良情绪,尽力表现一些良好情感,这样久而久之大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就形成了。
3.帮助小幼儿积累丰富的游戏经验,加快小幼儿的个体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刚入园的新生,从许多方面来讲还是个“自然意义上的人”。在“大带小”的角色游戏中,由于有大幼儿带着他们参与到各个不同的主题游戏中,或担任其中的社会角色进行着为人服务的工作,或扮演着被人服务的角色,小幼儿在不同的角色中感受着不同的主题游戏内容、角色要求、任务等。小幼儿以身边的大幼儿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很快就获得了丰富的游戏经验;在积极的交往中,还知道了一些社会规范,并初步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一个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社会化的人。
4.促进了小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
在“大带小”的角色游戏中,小幼儿能很快在大幼儿的指导下获得对社会各行业的认识,对各类物品、游戏材料的认识并学会使用;学会按标识将各类物品分类、收拾摆放;学会如何假借废旧材料解决游戏道具短缺的问题;学会扮演各角色的技能;等等,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能力。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大带小”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好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钱 琳.开展“大带小”混龄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知识文库,2016(1):90.
[2]林春红.开展角色游戏 促进农村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幼儿教育,1994(10):22-23.
[3]孟凡菊.开展角色游戏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J].好家长,2016(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