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绚然
2011年,有一位大三学生在知乎上问:有6000元,有什么好的理财投资建议?
有人回答:“买比特币,保存好钱包文件,然后忘掉你有过6000元这回事,五年后再看看。”
当时比特币的价格是3美元。仅仅五年后,比特币价格一度突破2万美元(2017年年底),秒杀世界上所有的投资标的。
如今,这个回答仍然有大量的人前来围观,而那位神秘的答主就是长铗(本名刘志鹏),这让他一举成为比特币“神人”。而作为中国最早接触比特币的人之一,长铗见证了比特币在中国发展的整个历程。
他在早年间创办的巴比特论坛聚集了中国最早玩比特币的一拨人。如今,那些没有离开行业的人都已经成为业界大佬,比如目前在币圈举重若轻的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
趁着区块链的热潮,巴比特也在近期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由普华资本和陈伟星创业的泛城资本联合领投,启赋资本、比特大陆跟投。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第一时间采访到了长铗。
大学时,长铗就热衷于撰写科幻小说,很多都是计算机题材,并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
2007年,长铗写了一部叫《屠龙之技》的小说,称之为“敬未来”题材。小说中,由于黑客可以调用网上巨量的计算资源,能力被成百上千倍地放大,完成了庞大的计算工程,比如图灵测试、宇宙射线分析等等。
而小说的核心观点就是:谁掌握了计算能力,谁就掌握了核心权力。这成了对如今“挖礦”这一概念的隐喻。
因为独特的激励支持,自从中本聪创造了比特币之后,“挖矿”就成了一项神秘的生意。在比特币的世界里,大约每10分钟会记录一个数据块。所有的挖矿计算机都在尝试打包提交这个数据块,最终成功生成这个数据块的人就可以得到一笔比特币报酬。而挖矿速度,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算力,就是指计算机每秒产生Hash碰撞的能力。算力越高,挖得的比特币越多,回报越高。
2011年,长铗在南宁广西国土资源规划院做工程师,也是在那时了解到了比特币。比特币将长铗以前天马行空的想法变为了现实,因此他开始疯狂地为其着迷。
那时网上有关区块链的内容很少,唯一一个可以确认的项目就是比特币。于是,痴迷比特币的长铗就在当时建立了巴比特网站,翻译、撰写一些关于区块链的文章。有一天,他收到了一笔比特币打赏,而那个打赏人,就是后来比特大陆(Bitmain)的CEO——吴忌寒。
比特大陆是一家中国的IC设计公司,成立于2013年年初,专注于对比特币专用挖矿芯片和矿机的研究、开发和销售。据传,全球每十台比特币矿机就有七台出自比特大陆,这让比特大陆成了比特币产业链的隐形帝国。
“当时了解区块链的人非常稀少,遇到一个好像遇到了知音。”长铗笑道。于是,吴忌寒成了他的盟友,两人一起布道有关区块链的内容,吴忌寒还翻译了最早版本的比特币白皮书。
“很多区块链的术语都是由巴比特的专栏作者翻译的。”长铗说。所以,当听到2014年有人说自己第一个想出了“区块链”这个中文译名,长铗不以为然。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一大拨密码学家在研究数字货币了——凯文·凯利曾在《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一书中对此有过详细描述——但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当时还无法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来解决加密货币问题。
长铗说,过去加密货币都是用中心化服务器的方式来实现,但是,系统倒闭、创始人被抓等都会导致项目失败。比特币的设计成功之处在于解决了几个关键的技术细节,比如通过非对称加密、分布式技术等技术应用解决了双向支付问题。
“虽然这些技术都不是中本聪发明的,但他的确像加密货币领域的‘乔布斯,将已有的技术完美组合,应用在了比特币上。”长铗说。
提起中本聪,长铗表现出了无限的崇拜之情。他描述了一些比特币的设计细节,比如加密方式。比特币地址、公私钥的生成依靠的都是椭圆曲线加密算法(ECC),现行标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颁布。2014年有传言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在这种算法里留了后门,而中本聪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相应参数,从而得以避开了这个陷阱。很多人认为是巧合,但长铗认为,中本聪的思维极其缜密,这些都是他精心设计的细节。比如,针对51%算力攻击风险,中本聪通过设置“挖矿”的激励机制以及交易机制使得“挖矿”的回报越来越高,攻击的收益远远低于成本。
2013年,长铗和他在巴比特上结识的朋友用两周多的时间合作撰写了《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金融世界》(以下简称《比特币》),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比特币的著作。
正是因为对中本聪和比特币的信仰,长铗才能在之后的几年里熬过两次剧烈的币价震荡。
2011年—2014年,比特币经历了第一次寒冬,币价从35美元跌至2美元。《比特币的前世今生》《比特币为什么会死》见诸各大媒体,当时很多媒体都给比特币判了死刑。
而长铗却坚持持有比特币,甚至还用第一年攒下的10万块工资不断加仓,亏得一塌糊涂。尽管没有放弃,但他的热情还是受到了一些打击,网站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长铗回忆,第一次寒冬让他身边很多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甚至当年一起写书的七位作者中也有人选择离开。
2014年,行业逐渐转暖,又有一些圈内的媒体获得融资。当初《比特币》一书的作者之一——宋欢平拉着一些朋友跑到南宁和长铗见了第一面。
长铗至今还记得,宋欢平见到他之后就说:“你再不出来创业就晚了!”这句话让他很受触动。2014年,他辞去公务员的工作,跑到杭州成立了巴比特公司,其初创成员全部都来自巴比特论坛。没多久,公司就获得了光速安振的200万元天使轮投资。
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巴比特的业务范围也由原来单一的咨询,变为了集咨询、社区以及“比特云”数据服务为一体。
2015年,寒冬再一次袭来。标志性事件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运营商MT.Gox宣布服务器被黑,近85万个比特币被盗。
虽然后来查出是创始人的问题,但受此影响,比特币价格从266美元直接跌到了45美元。一看形势不好,2014年刚融完资的区块链媒体陆续转型,甚至倒闭。巴比特的两位前合伙人只做了4个月便选择了离开。
长铗不服输,仍旧坚持做着巴比特,一度连工资都发不出。值得庆幸的是,最初的200万元融资让他一直撑到了2016年9月,直到巴比特完成第二笔融资——由启赋资本、创新谷、梅花天使投资的千万级Pre-A轮融资。
其实,在巴比特公司成立之前,吴忌寒曾邀请长铗一起创办比特大陆,但长铗拒绝了。他说,相比淘金者,他更想做淘金路上的卖水人。
“巴比特的定位我到现在都没有怀疑过,因为平台型的公司对行业周期的抵抗性更强。”
2015年,随着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被应用于其他领域,区块链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布比、云象、趣链等公司出现,和传统信息互联网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被区块链从业者称作“古典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越强,看区块链就越荒谬。”长铗说。比方说,2014年时有很多观点认为,比特币虽然市值大,但难保没有更新的技术来取代它。长铗认为,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因为他们把比特币看成了一种软件。
事实上,区块链是种协议,越多人使用这种协议越好。软件需要不断地迭代升级,但区块链越稳定越好,所以不需要迭代。“比特币技术已经是要实现区块链的最小可行方案。讲效率是互联网思维,而比特币,优化了它的效率就等于牺牲了它的去中心化。”长铗说。
比特币并不具备资产的流通性,因此被长铗称为区块链1.0。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被公认为区块链2.0,而长铗想做的则是区块链3.0。2017年上半年,巴比特开始开发“比原链”,如今已经完成了99%,预计4月初会发布主网。
在长铗看来,2.0时代虽然实现了智能合约,但对应的是虚拟资产,没有涉及现实中的实际资产,而他想做的是帮助实际资产上链。
流动性使得区块链对构建不可篡改的交易数据、信用评价体系都有帮助,而最终,区块链必然要“脱虛向实”,服务实体经济,比如收益权、债券、非上市公司股权、私募股权、IP类版权、专利等等。
“凡是可以降低流通效率的场景都可以用比原链来做。拿私募股权来说,在中国,只有上市或者回购,投资人才能退出;但在国外,私募股权的转让很频繁。因此,未来我们可以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区块链来做,这样效率会大大提升。”
长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认为落地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可能需要3?5年,但他们会坚持推动资产上链,做一些资产的审核。
这个决定基于他的三个趋势判断:
第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其市值会越来越大;
第二,以以太坊为代表,通过区块链发行虚拟资产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第三,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登记、发行、流通实体资产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比特币第一次在数字世界实现了竞争性的转移,一个币给了你,我绝对会少一个币,不存在像支付宝这样中心化的机构可以没收或者宣布回轨,因此,大量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来做。”长铗说。他认为,去中心化的本质是市场的自由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全网的高安全性,而高安全性的结果就是交易的不可逆转。
从某种角度来说,2017年疯涨的币价是对区块链的一种认可,但长铗并没有因此变得躁动。他说,他要做的,是成为一家具有“反脆弱”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