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天水市管辖,地处陇山西南麓渭河支流牛头河流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地质构造复杂,黄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各类地质灾害极为发育,且危害严重,属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地区之一。
2013年6月19日至21日,清水地区降雨量最大时达到158.8 mm。受此次强降雨的影响,清水县红堡镇曹冯村北东侧坡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溜滑、下错等变形滑动迹象,坡脚6户曹冯村村民房屋被压埋,未造成人员伤亡。由于滑坡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危险性大。因此,对曹冯村滑坡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滑坡勘查区属黄土丘陵河谷地貌,可划分为黄土丘陵区和侵蚀堆积河谷区两种地貌单元。黄土丘陵区:位于滑坡勘查区东侧斜坡地带。黄土丘陵区以黄土梁、峁为主要特征。斜坡海拔1 350~1 500 m,相对高差100~500 m,斜坡平均坡度20°~30°。坡表人为改造形成多级台阶状耕地。滑坡南北两侧各发育一条冲沟,冲沟断面形状多为“U”型,沟谷走向基本与黄土后壁走向及白驼河河谷走向垂直,切割深度5~20 m,多在5~15 m。侵蚀堆积河谷区:勘查区内河谷为白驼河,是牛头河的一级支流。勘查区位于白驼河河谷东北岸Ⅱ级阶地黄土梁峁的坡脚,Ⅱ级阶地前缘高1.5~2.5 m,阶面宽约150 m。白驼河河谷宽约20 m,河道蜿蜒曲折,河谷地形较平坦,开阔。
区内分布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Q4al+pl)、风积物(Q32eol)、重力堆积物(Q4del)和新近系(N)。
1.2.1 新近系泥岩(N)
新近系(N):为一套湖泊相沉积物,几乎所有勘探钻孔均见揭露,构成区内第四系基底,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总厚度850~1 130 m。以紫红色—褐红色为主,间有灰绿色、灰黑色,岩性以泥岩为主,其间夹数层灰绿色~灰白色砂质泥岩或泥灰岩,颗粒成分粘土矿物含量高,呈半成岩状态,泥质结构,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力学强度低,雨水易软化崩解成泥状。
强、全风化泥岩:厚5~10 m,棕红色、砖红色等,岩性多风化成土状,滑坡区受大气降水影响,多呈可塑~软塑状态,原岩结构基本不存,节理、裂隙一般较为发育,节理裂隙面可见铁锈红或灰绿色的风化膜及淋滤膜,滑面(带)处具明显的镜面擦痕或挤压扰动形变现象,力学强度低,锤击易碎,成碎块或碎砾状。泥岩成份以粘粒为主,颗粒很细,一般灰褐色的强风化泥岩手捻滑粘感很强。
中风化泥岩:厚3~5 m,钻孔未揭穿,褐红色、棕红色,岩性多呈短柱状或片瓦状,局部可见原岩结构,泥质结构,强度稍高,节理、裂隙不甚发育。
1.2.2 第四系(Q)
广泛分布于全区,按成因类型可分为风积物、冲洪积物和重力堆积物三种类型。1)风积物(Q32eol)。风积黄土,广泛分布于滑坡区中后部的黄土丘陵区,披覆于新近系地层之上。厚度2~30 m,滑坡后缘覆盖厚度较前缘大。岩性上部为浅黄色粉土,手捻具砂质感觉,结构疏松,松散—稍密,具大孔隙,垂直裂隙及大孔隙发育,透水性较强、具有湿陷性;下部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见古土壤,稍密-中密,稍湿-潮湿,成份均一,湿水后手搓成条,略具成层性。2)冲洪积物(Q4al+pl)。分布于白驼河及其支沟等现代沟床、漫滩、阶地和洪积扇上,以洪积为主,浅黄-褐黄色,土质较松,厚薄不均。具二元结构,厚薄不均,土黄—褐黄色,黄土状粉土,厚2~6 m;下部由圆砾、卵石、砂组成,厚4~26 m。冲沟主要切蚀冲刷两岸黄土,堆积物岩性主要是由水流短距离搬运黄土形成的黄土状土,厚度一般小于2 m,结构松散,可塑—软塑,潮湿,质地均一,压缩性高。3)重力堆积物(Q4del)。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内的滑坡区,由滑坡、崩塌作用形成,厚5~15 m不等,褐黄、棕红、灰绿色,成分主要由经滑移扰动的黄土和泥岩组成,岩性主要为泥岩块体及碎屑和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典型结构是表层主要为黄土状土,局部见泥岩块体和碎屑,疏松、干燥、破碎,2 m以下较为潮湿;下部依然为成层泥岩,原岩结构遭破坏,节理裂隙极发育,可塑-软塑,地下水富集部位则成流塑状,手捏成团块状,强度低。
调查区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为滑坡、不稳定边坡。此外还有黄土湿陷,常见落水洞、陷空,冲沟溯源侵蚀等现象。
曹冯村滑坡由老滑坡(H1)、前缘的一处新复活的小滑坡(H1-1)和一处X01不稳定边坡共同构成。曹冯村老滑坡南北两侧以冲沟为界,后壁位于山坡中部,前缘向西扩展至坡脚曹冯村,对坡脚及坡面村民人身及财产构成威胁。H1-1滑坡西侧紧邻坡脚村民房屋,滑体长8~24 m,宽100~105 m,平面面积为0.27×104m2。
该滑坡位于曹冯村东侧,滑坡平面上呈“簸箕状”,宽180~220 m,长70~90 m,平面面积为1.54×104m2,滑体厚度5~9 m,平均厚度7.0 m,体积约10.78×104m3。属中型浅层黄土—泥岩滑坡(见图1)。滑动方向为SW60°。
图1 曹冯村老滑坡(H1)分布图
经实测,滑坡坡脚海拔1 360 m,后缘海拔1 395 m,相对高差35 m。坡面地形呈不规则的台阶状,滑坡后壁高陡,高差为10~15 m,坡度为50°~60°,滑坡前缘坡脚受人类工程活动改造,地形相对较陡且复杂,坡度为20°~30°,局部直立,滑体平均坡度为20°~30°。坡面呈台阶状,分布有约2~4个黄土陡坎,坎高3~10 m不等,平台宽5~12 m不等,受强降雨的影响,这些陡坎均不同程度的出现溜滑现象。
2.4.1 滑体
根据钻孔揭露情况,滑体主要由上层堆黄土状粉土和下层泥岩组成,其中,滑坡堆积黄土状粉土厚5~8 m,褐黄、土黄色,土质疏松,潮湿。强风化泥岩呈红褐色、棕红色,泥质结构,中风化,岩芯多呈短柱状,致密,强度稍高,节理、裂隙不甚发育。另外,滑坡前缘,局部堆积人工填土,填土成分为粉土、强风化泥岩。
2.4.2 滑面
滑面:钻孔揭露,滑面位于粉土与全风化泥岩接触面处,前缘滑面埋深5~8 m,倾向南西,后壁陡立,倾角50°~60°,后壁以下至前缘滑面为舒缓折线型,钻孔连线平均倾角20°,钻孔揭露滑带厚度一般为1~2 m,滑面处地层具有明显的镜面擦痕现象,滑带(面)土和其上下位置岩性相比,差别较为显著,滑带(面)泥岩已破碎成土状或软化成泥状。
2.4.3 滑床
滑床以强-中风化泥岩为主,后部及前缘为原位泥岩,褐红色、灰黑色、青灰色,成份主要粘土矿物,岩性多呈短柱状或片瓦状,泥质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节理、裂隙不发育。
据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选择滑坡典型剖面,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计算评价和推力计算。
根据曹冯村滑坡复活变形影响因素、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及滑坡区未来可能发生的工程活动,选择三种工况进行稳定性计算评价:
a——自重;
b——自重+暴雨条件;
c——自重+地震。
按地形、钻孔数据、滑坡后壁及剪出口分布位置,确定滑动面倾角,对其进行稳定性计算。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曹冯村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3.2.1 防治工程等级及设计安全系数确定
根据受灾对象、受灾程度、施工难度和工程投资等因素,对滑坡防治工程进行综合划分。
根据标准,确定曹冯村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III级。因此,在剩余下滑力计算时,工况I取安全系数1.20,工况Ⅱ取安全系数1.15,工况Ⅲ取安全系数1.10。
3.2.2 剩余下滑力计算
分别以曹冯村滑坡为对象,选择主滑及典型剖面,按不同工况进行剩余下滑力的计算。滑带土饱水容重为20.86 KN/m3,饱水摩擦角为11.2°,粘聚力为13 kPa。
滑坡下滑力采用传递系数公式计算: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和工程经验,该滑坡防治工程等级综合按一级考虑,安全系数按不同工况确定,其荷载组合应包括基本荷载和特殊荷载,具体按以下三种工况进行计算:安全系数按不同工况确定,其荷载组合应包括基本荷载和特殊荷载,具体按以下三种工况进行计算:
I 工况——自重天然状态,安全系数取1.20。
II 工况——自重+持续暴雨,安全系数取1.15。
III 工况——自重+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按0.30 g考虑,安全系数取1.10。
表2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表
治理工程设计在治理灾害的时候,要紧密结合曹冯村实际情况,避免对坡脚大开大挖。避免工程施工造成的拆迁,减少工程占用村民耕地。以稳固滑坡、保障安全为前提,全面提高滑坡防治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曹冯村居民生活水平。
[1]菌扒湾崩塌稳定性评价[J].甘肃地质.2013.22(2).67-70.
[2]常张高速公路风化岩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J].公路与汽运.2004.8(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