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选择

2018-04-20 05:18刘小伟
现代农业装备 2018年1期
关键词:丘陵山区机械化

○文/刘小伟

近些年来,从农业部到各级政府对丘陵山区机械化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重点还是放在平原地区和保证粮食安全方面。目前来看,我国丘陵山区省份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平原地区省份。我们现在大概还有10个省份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0%,实际上有些省份可能只有20%~30%,这几年农机化率上升比较快的主要在机耕环节,它占到整个机械化率的40%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东北地区的机械化已经达到90%以上,而国内还有很多地方无机可用,甚至机械化是空白。

据统计,我国丘陵山区占比超过了50%,覆盖人口占60%,覆盖20多个省700多个县,也就是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就谈不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由此,我们可以推定,未来对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贡献最大的两个区域分别是丘陵山区地貌占比较大的西南丘陵山区和南方低缓丘陵区,分别是12.14%和12.57%,也就是说如果未来这两个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提升,其它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就算达到100%,全国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只能达到75.29%。

2015年全国各区域种植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

制约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把丘陵山区机械化作为一个新的战场,为此专门做了一个调研课题,设计了100多个问题,对700多个县进行调研。样本县的调研数据显示,技术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并不是制约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条件差、地块细碎、规模经营主体发育不够和农艺复杂才是最主要因素。调研数据显示,“地块细碎,机器作业效率低”、“规模经营主体培育不够”、“机耕道建设滞后,机器无法下地”、“地块坡度太大,机器无法作业”这4个制约因素平均选择频率均高于49%。另外,“间、套、夹种普遍,农艺复杂制约农机作业”也是一个选择频率较高的制约因素,平均选择频率达34.51%,而“没有适合的小型机械”、“农民买不起机械”选择频率较低,平均低于25%。

样本显示,地形条件和地块细碎问题是阻碍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在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老龄化的背景下,地形地貌是阻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与平原地区趋同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大部分问题的源头。地形条件差不仅阻碍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还阻碍了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丘陵山区要么只能人工作业,要么农机作业价格远高于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制约了丘陵山区农民增收。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往往也是农业生产主体,他们是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作业服务行为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研表明,随着地形条件恶劣程度的增加,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也越低。在平原地区,一个县往往有几十个专业合作社,而在丘陵山区,平均2到3个乡镇才有一个农机合作社。调研显示,即使在高山地区,亦有高达51.46%的样本县选择了本县农机服务组织作业社会化服务地形基本在平地区域,而选择“平地区域和丘陵区域都有”的样本则下降为37.03%,选择“基本在丘陵区域”和“在山区”的合计不足10%。也就是说,即使在地形条件非常恶劣的深丘和高山地区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也只为所在区域地形条件较好的平地区域和丘陵区域进行作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较差的山区因为道路通过性问题和地块较小、分散的问题只能使用小型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低下,每天的作业面积与平原地区的作业面积差10倍以上,如使用大中型拖拉机在平原地区每天可以耕作60亩以上,而在山区使用微耕机一天作业面积不到6亩,这使得作业服务主体要么放弃地形条件恶劣的地块作业,要么提高作业服务价格,这也是不少环节丘陵山区机械作业价格是平原地区近2倍的原因。

我们说这几年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我觉得主要是在机耕环节,因为我们现在微耕机基本普及了,另外一个在茶叶机械化上有所发展,其他方面还没有显著的进步。关于微耕机,从长远看,它其实带来很大的资源浪费,因为我们使用机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三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率,微耕机在特定时期在减轻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作业效率低,只适合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这与国际国内规模经营发展趋势不相匹配,注定了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大量投入只会带来资源浪费。

主观上对于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的几个误区

我们之所以说在丘陵山区有所进步但是没有大的突破,主要因为这里有几个误区。

一是由于长期的客观制约,人们的思想认识总是囿于丘陵山区的这个圈,以机适地、以机适农思想根深蒂固,迫切期望能有万能的小农机可以满足所有的农业生产。调研中我们发现,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并不是主要制约因素。说这个机械有多么复杂、研制不出来,不是这个问题,现在无机可用,很多机具都是空白,根本原因是什么?丘陵山区的农机产品和平原地区的农机产品在市场面前并没有特殊性,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不愿生产,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研发成本过大,而且农业机械复杂性高,需求多样化,尺寸性能要求都不一样,造成每个批件都很小,虽然批件小,但是开发模具是一样的,无法批量生产,导致产品价格降不下来。另外,售后成本也高,农机手和农机合作组织也赚不了钱。如果我们一定要拿机型去适应现在的地型是肯定不行的,所以一味研发小机械是无用功,就和没有汽车商去研发适合在小道行驶的汽车是一样的道理。很多农机系统科研战线和管理战线的同志经常强调,要加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升技术供给水平,认为要解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手段就是研发轻便小型适宜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当然,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中长期仍不可能放弃坡地资源,会继续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仍然需要一些特色的农业机械,比如山地轨道运输机械、小型修剪、挖坑等机械,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根本路径。

二是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妄自菲薄的思想普遍存在。

三是系统内外多数同志以为机耕道问题就是改善作业条件的主要办法,被动等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眷顾”。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丘陵山区机耕道问题,国家近年也一直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上,投了这么多钱还是没解决问题。解决机耕道这就等于是把房间外面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房间里面的问题没解决,以平原地区为例,目前农田建设的标准是1 500元/亩,其中1 000元用于沟渠和机耕道建设,作为丘陵山区来说,并不需要那么好的道路,也没有那个必要,在路上铺上石子就可以,没必要把钱花在这个上面,因为花在这个上面,地里的问题还是没解决。

这些认识误区和主观懈怠严重影响了发展农机化的精神振奋、路径思考和有力措施。

国际及地区经验

日本:土地改良长期计划

从1965年开始,中央政府会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了长达40年的四期土地改良长期计划,土地改良计划以兴建水田排灌设施、加强农道建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田块标准化为目标。日本的土地改良计划给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以水稻种植为例,日本的水田原为小块,不适于机械化作业,政府推荐规格化水田,即长100 m,宽30 m,水平度控制在2.5 cm以下。1982年全日本规格化水田面积92.4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30%,1992年达到193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70%。规格化水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机械作业难的问题,加之栽培技术的规范化,道路条件的现代化等,妥善地解决了与农业机械相关的问题,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从1971年开始实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是扶持农户兴建小型堤坝、桥梁、沟渠、整治农地、修筑农田道路和购置农业机械设备等。1990年,韩国政府拨款160亿韩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改造。1992年至2001年农村建设总投资为42万亿韩元,按当时汇率折算,约为550亿美元。“新村运动”为韩国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999年,韩国水稻各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平均达到98.0%,2015年达到99.9%。

但我们也注意到,即使到2015年,韩国旱地的平均机械化水平也只有56.3%,其中机耕水平99.8%,机播或机械移植水平5.0%,收获机械化水平只有13.3%,这主要是由于韩国旱地主要种植蔬菜、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这表明,通过土地平整,能极大改善丘陵山区粮食全程生产机械化水平,以及经济作物耕地机械化水平。

台湾:农地重划

台湾当局于1980年12月和1982年3月先后颁布了《农地重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农地重划条例实行细则》。《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地,经批准可进行农地重划:①耕地不适于农事工作或不利于灌溉、排水者;②耕地散碎不利于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或应用机械耕作者;③农路、水路缺少,不利于农事经营者;④须新辟灌溉、排水系统者;⑤农地遭受水冲、砂压等重大灾害者;⑥举办农地之开发或改良者。所谓农地重划,是将一定区域内零散不便管理的农地,重新规划整理,使每一块农地都十分方整,并通过土地交换分合,让农户原本分散的耕地得以集中,便于田间农事管理,实施机械耕作。到1999年6月止,台湾共计完成农地重划774区,面积386 259 hm2,重划农地面积大约占台湾总耕地面积的43.89%,占适宜农地重划耕地面积的88.47%左右。

农地重划行动给台湾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台湾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上个世纪50年代的台湾农业机械化水平为零,而到1986年,台湾主要农田整地作业机械化程度达97%,插秧97%,水稻收获94%,水稻干燥64%,杂粮播种60%,高粱收获20%,杂粮干燥30%。

机遇与路径对策

当前,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确权工作等都为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此外,传统农机产品已进入白热化的竞争状态,同质化严重,这个时候就要形成新的增长点,丘陵山区具有很大的潜力。

那么丘陵山区的发展路径我们认为要分子分母一起做。分子是农业机械化率,分母是耕地。分子分母一起做是要把机械化率的面积提上去,把耕地中坡度比较大的要去掉,将来坡度20°以上的地区不要再种粮油作物或者一般性的果物,把分子分母降低一些,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在扶持过程中我们要突出重点。首先要突出重点地区。我们丘陵山区也有重点地区,比如经济基础较好或者是优势产品的优势区、保护区、聚集区,就是我们说的突出重点地区;第二要突出重点作物。就是对农民增收、对改善种植结构来说有一定量的农产品作物先做;第三突出重点环节。主要是机收环节和采摘环节;第四突出对象。我们不是对着千家万户,我们一定是对着新兴的经营规模主体,包括农业企业,政策要向他们倾斜;第五要综合施策,绝对不是农机部门一家要做的事,一定是地块、机器、人,涉及国土、工商等各个部门。

1. 以宜机化改造为着力点,以规模经营主体为对象,改善丘陵山区机械化立地条件。完善农田建设相关标准和项目实施规范、验收办法。总结推广重庆耕地宜机化改造经验,在全国适宜地区,在以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规模经营主体为主要主体对象,按照自主申请、按标准验收、事后给予定额补贴的原则给予适当补贴,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对坡度在15°以下的适宜地区进行土地整理,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 调整种植结构,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于坡度大于20°的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力度,鼓励农户种植茶树、果树等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减少机械作业次数。

3. 以构建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机制为驱动,加快破解“无机可用”难题。

4. 解决现在企业和用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不知道他们的市场在哪里,农民不知道机器在哪里,不知道谁能给他们提供这个机器、生产这个机器,所以要通过农机部门、推广系统,自下而上,把丘陵山区究竟需要哪种作物、需要哪个环节、需要什么性能的机具、多大的量,把这个需求收集上来,通过层层整理,然后向社会发布,引导企业针对这些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研发,我觉得这样更有效。

5. 要机艺融合。从适应机械化的品种、种植方式,对区域内分布在丘陵山区的主导特色农产品,综合考虑作物品种及农机农艺问题,通过科学试验反复验证,制定相关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提出参考机具品目集合,并进行示范推广。

6. 要大力培养新型服务组织。在一些政策上要考虑到他们,包括人员培训等各方面。培养一些综合性、专业性的服务组织,从耕种收各个环节覆盖一定的范围,比如能覆盖三五千亩,能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甚至能组织一些农产品的统销,只有这样才会有效益,只做农机作业这个单一的环节是没有效益的,或者效益不高,通过扩大经营渠道等多种方式让其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实力和能力。

7. 以提高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装备支撑能力为重点,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 。最近我们正在协商要给丘陵山区的省份在品目上增加补贴项目,一定要比平原地区的品种多,要有弹性。另外,鉴定机构要加快鉴定能力的建设,给丘陵山区增加新产品的试点,没来得及鉴定但是适宜推广的产品作为新产品进入补贴。

最后看下重庆的地块改造。这是我认为丘陵山区机械化的一个根本路径。重庆的地块改造用了2年时间,从2016年开始,总共投入了7 300万元,第一年3 300万,2017年4 000万,在20多个市县,共改造8万亩地,这8万亩已经具备全程机械化、可以使用大型机械的条件,已经可以用150马力的收割机(拖拉机),都是久保田的688型或者988型。他们的主要模式是让新型经营主体包干,每个主体包干1 000~2 000亩,每亩补助1 000~2 000元,改造完后进行验收,验收完毕后给予补助。这种改造主要是把小的并大、短得并长、陡的变缓,改造高差大、零乱细碎和不规则地块,尽量延长机械作业线路,理顺水系,培肥地力。在改造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未来实行机械化需要的种植规格、机耕道等。改造成本是2 000元/亩,可以使用3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可以,改造后节省劳动力成本300~400元/亩。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指导地方项目时,要往这方面引导,这才是最根本的措施。

重庆万州区改造后的坡式梯田

猜你喜欢
丘陵山区机械化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山区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胡丘陵《栽树》
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