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 徐少毅 翟丽萍★ 蔡继明
普通病房患者病情突然加重而转入ICU,将显著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1-2]。从普通病房非计划转入ICU的患者比从急诊科、手术室转来的患者病死率高[3],已被定义为医疗预警事件或医疗不良事件。因此,调查其转入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临床具有现实意义[4-5]。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12月普通病房非计划转入ICU136例患者资料,不包含术后患者。收集的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转出专科、转出原因、入ICU时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预后。
男100例,女36例,年龄30~94岁,平均年龄(71±1.12)岁。入ICU时的APACHEⅡ平均为(22.18±0.83)分。病死率为40.44%。转出专科:呼吸科21例,心内科21例,胸外科16例,普外科15例,神经内科11例,骨科11例,脑外科10例,肾内科9例,康复科4例,内分泌科4例,肿瘤科4例,消化科3例,泌尿外科3例,血管外科2例,血液科2例。转入ICU的最主要原因是呼吸道问题,占转入患者的45.59%(62/136);其次为心血管问题占17.65%(24/136);再次为肾功能损害占16.91%(23/136);还有感染性休克占7.35%(10/136),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占6.62%(9/136);失血性休克占2.21%(3/136),多脏器功能障碍、多发伤、精神异常、腹主动脉血栓栓塞、误诊各1例(分别占0.74%)。见表1。
患者非计划转入ICU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原发病加重出现相关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哮喘致呼吸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癫痫持续状态);其次为原发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危重并发症(如出现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神经系统危重症,心脏骤停,气道狭窄等);还有部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被发现患有其他专科的危重疾病,如以呼吸困难为主诉收入呼吸科的患者被发现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以腹痛发热待查收入普外科的患者发现为泌尿系统结石致泌尿系统感染、感染性休克等。
表1 患者转入ICU原因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住院患者出现高龄化,患病种类多,病情重,进展快,恢复慢的趋势。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三甲医院已经建立了ICU,包括综合的和专科的ICU,其在提高我国急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ICU的资源有限,只能留给最需要的危重患者,仍有相当多处于较高危险状态的患者在普通病房治疗,这需要普通专科建立病房危重病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机制[6]。
本组资料显示,普通病房医护人员应重视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生理学指标(呼吸频率、脉搏率、收缩压、体温、尿量、神志)计算患者改良的早期预警系统评分(MEWS),确定哪些患者的病情可能恶化和需要提高护理等级[7]。专科医生应熟悉专科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许多疾病如肺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等已经有了相应的评分系统,对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有较大的帮助。其次是掌握重要脏器系统功能的评估,如呼吸功能、循环功能、肝肾功能,脑功能等评估。还应该掌握几种常用的危重病评分,如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现在,许多实验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均可在0.5~1h内完成,从而为快速完成上述评分提供了条件。将上述评分方法加载至目前的电子病历系统中,使专科医生能够对患者病情有更完整准确的掌握。目前,各级医院均制定了危急值报告制度,为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重患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普通病房收治患者时应加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因为一旦出现误诊,即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并容易发生医疗纠纷。专科医生在治疗专科疾病的同时,也应了解患者既往患病史及目前需要治疗的其它疾病的情况。尤其是合并有呼吸、循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防止因为医源性原因导致患者上述器官系统疾病加重。要防止医院内感染尤其是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评估患者的咳痰、吞咽能力,注意患者经口进食时有无误吸风险,误吸风险高的应避免经口进食,而采取经鼻胃管或鼻空肠管进食;肠内营养过程中要防止发生反流。
普通病房医护人员在提高对危重患者的监护水平和早期干预治疗水平的同时,应严格掌握收入ICU治疗的指征。既要避免将严重程度较轻的患者送入ICU,也要避免将疾病终末期濒临死亡的患者送入ICU。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占用了ICU有限的资源。许多医院建立了重症医学科Ⅱ值班会诊制度,为专科病房的危重患者的治疗给予指导,对是否需要收入ICU治疗进行评估,提高了ICU病房的使用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1] Ehsani JP, Jackson T, Duckett SJ. The incidence and cost of adverse events in Victorian hospitals 2003-04.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2006, 184(11): 551-555.
[2] Studdert DM, Mello MM, Gawande AA, et al. Claims, errors, and compensation payments in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354(19): 2024-2033.
[3] Palimer R. Using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a medical assessment unit. QJM, 2001, 94(10): 521-526.
[4] Brennan TA, Leape LL, Laird NM, et al.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 and negligenc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Results of the Harvard medical practice study I.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1, 324(6): 370-376.
[5] Baker GR, Norton PG, Flintoft V, et al. The Canadian adverse events study: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mong hospital patients in Canada.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04,170(11): 1678-1686.
[6] 陈全福, 张敏州, 李凡. 建立病房危重病预警机制的理论探讨.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3): 266-267.
[7] 李萍, 姜萍, 卫婷婷, 等.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估急诊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能力的研究. 护理管理杂志, 2015, 15(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