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利
颈性眩晕是一种以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病变,常伴耳鸣和视物不清,常常于头颈部活动时发生或加重[1]。颈性眩晕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通常认为是由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引起基底动脉灌注不足,导致的中枢性眩晕症状[1]。颈性眩晕发病率较高,且常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除药物治疗外,前庭康复训练也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但该治疗方法需要坚持较长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疗效,且其治疗过程常伴恶心呕吐等不适,引起患者焦虑、畏惧等情绪,降低治疗依从性[2]。因此,采取心理干预治疗辅助前庭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心理干预辅助前庭康复训练用于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其中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57.83±10.64)岁,平均病程(6.49±1.24)年;常规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59.04±10.86)岁,平均病程(6.97±1.28)年,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颈性眩晕患者。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患者,如耳源性眩晕,血管源性眩晕等。②合并较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者。③合并颈椎肿瘤和椎关节结核者。④无法耐受前庭康复训练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止吐、镇痛、血管扩张等基础治疗,与患者共同制定个体化前庭康复训练计划,在医护人员或家属陪同下按计划进行训练,具体如下:①眼平视训练,头部直立,眼球随视靶上下左右运动,速度由慢到快,从卧位到坐位到站位依次训练。②平衡训练,眼睛保持平视,头部做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速度由慢到快,从座位到站位依次训练。③站位运动,完成变换坐位与站位姿势和眼水平以上掷球运动。④肩部运动,在坐位状态下完成耸肩、转肩以及俯首拾物动作。⑤功能性训练,在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下锻炼平地行走、缓坡步行、上下台阶,先睁眼后闭眼依次进行。
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对干预组患者辅以心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心理支持,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和客观条件,建立融洽医患关系,向患者详细介绍颈性眩晕相关知识,建立其长期坚持康复训练的勇气和决心,鼓励其已获得的治疗效果,缓解和疏导患者负面情绪。②行为干预,建议患者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日常活动和社会生活。③认知重构,向患者介绍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积极相关,过多负面情绪会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保持乐观心态。④社会支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引导家属理解、关心并支持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6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①根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3]从头晕、头痛、肩颈痛、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评估患者症状,得分越高,症状越好。②治疗效果评估[4],显效:评分较治疗前增加≥80%,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且无明显阳性体征;有效:评分较治疗前增加≥50%,<80%,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伴少量阳性体征;无效:评分较治疗前增加<50%,主要症状无缓解,阳性体征无减少甚至增多。③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5]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满分各21分,得分≥8分表示患者有焦虑抑郁症状。④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6]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SPSS 19.0软件处理,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症状综合评分及眩晕评分比较(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总评分和眩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干预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症状综合评分及眩晕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症状综合评分及眩晕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2)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P<0.05)。
2.3 两组患者HADS、GQOLI-74评分比较 (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HADS评分明显降低(P<0.05),GQOLI-74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干预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HADS、GQOLI-74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HADS、GQOLI-74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颈性眩晕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给患者带来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7]。由于病因不明,治疗较为困难,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前庭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缓解眩晕症状和改善平衡状态,但许多患者无法坚持长期训练,主要与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不适感引发的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有关,故对症心理干预十分必要[2]。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大脑中枢神经的可塑性,用视觉和本体感觉信号对眩晕患者中枢神经进行一定程度的重复刺激,有利于患者尽快建立前庭代偿,缓解眩晕症状[8]。本文中两组患者经过长期康复训练,患者眩晕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其中干预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与恰当的心理干预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患者发生躯体疾病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悲观、畏惧、焦虑等诸多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机体生理功能和治疗积极性,因此有必要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心理干预[9]。
本文针对干预组患者,从心理支持、行为干预、认知重构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实施心理干预,其中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了解颈性眩晕,积极主动参与和坚持康复训练,达到治疗效果;行为干预有利于患者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和休息习惯,从而增加患者身体素质,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另外,行为干预还能帮助患者克服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困难,督促患者按预定康复训练计划坚持锻炼,达到治疗效果;认知重构可帮助患者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过多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身体生理机能,而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可以提升康复训练效果;社会支持有利于建立患者和家属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家属可为患者分担疾病苦痛和负面情绪,减轻患者康复训练过程承担的压力,监督和帮助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同时可让患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维持良好生活态度,提高身体素质[10]。故本研究发现采取心理干预配合治疗后,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前庭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还可帮助患者恢复积极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常刚,韩建龙,邱思强,等.颈性眩晕病因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20):4036-4039.
[2]李永超,彭宝淦.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50-253.
[3]苏建,陈世忠,刘永皑.寰枢椎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2438-2440.
[4]高强,吴超,席明健.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5):1608-1610.
[5]徐利敏,潘小平,何方红,等.广州市综合医院非精神科门诊患者抑郁焦虑障碍情况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1):1864-1867.
[6]夏颖,匡桂芳,衡中玉,等.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2):131-133.
[7]王健,孙胜,杨传东,等.保守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7):1354-1357.
[8]潘晓峰,刘红梅.手法复位联合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5,30 (5):368-369.
[9]谢健,普俊钦.心理治疗在常见心身疾病中的运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10-912.
[10]赵海玲,李建强,庄靖卿,等.中医特色护理对颈源性眩晕伴焦虑、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7,28(10):1712-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