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彦 副教授(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1)
目前关于商贸流通成本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城乡商贸流通成本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在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时需要追溯到流通成本的相关理论。流通成本本身是一个歧义较多的概念,与之较为相近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出的“流通费用”这一概念,马克思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生产性流通费用,其二为纯粹流通费用。这一理论虽不全面,但迄今为止仍是学术界定义流通成本的主要理论依据。而西方经济学中提出的“交易成本”过于宏观宽泛,不利于运用于对我国商贸流通成本的准确分析,相比之下,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数据分析更有利于在微观层面探讨我国城乡商贸流通成本问题。
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转换与空间转换是商贸流通的两个主要流程,意味着买方与卖方进行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所有权交换的交易过程,也是商贸流通成本产生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商品贸易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资源耗费成本就是商品在转换(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流通成本,从理论角度来说,这并不包括企业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流通成本。图1展示了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再经过层层转换到最终销售的全部流通过程,通过图1可以看到市场主体的不同会导致商品流通过程的不同,而不同商品经过的不同的流通过程其最终产生的流通成本也是不尽相同的。具体如下:
一是上游生产企业与下游生产企业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这种商贸关系是由一类产品经过原材料采购到一个生产企业再到另一个生产企业的流通所形成的。这是最为常见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为实现产品转换目的而进行的流通过程。换句话说,对于前一个生产企业而言,经历的是商品的销售过程,对后一个生产企业则是商品的采购过程。想要完成产品由原材料采购到销售的全部环节,就需要经过采购、加工、储存与物流运输等步骤。即使企业自身具备独立且完整物流配送体系,但是商品配送过程中运输及装卸成本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性企业内部组成一般都包含了多个部门,例如采购部、运输部、销售部等,其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商贸流通过程中的依赖性。如果流通的部分由外包企业全部完成,那么实际产生的流通成本就变得相对简单了,也就是说企业外包出去的成本就是二者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由此可以看出流通成本与采购费用、仓储费用以及销售费用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不同的市场主体中不同环节的联系纽带(采购、仓储销售)组成了商贸流通成本。
二是生产企业与中间商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一般来说,在市场得以开发后生产企业与中间商之间会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无论是生产者,还是中间商或是终端销售商,其关系也相对固定。即生产企业负责生产商品,中间商负责销售商品,这也是商贸流通关系的一种。中间商不负责生产商品,这意味着对中间商而言,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与生产环节也就不存在了,相对于生产企业间的流通成本而言,这种流通方式所产生的流通成本就更为简单了。但是无论中间商是否选择将部分流通过程外包出去,其在采购、仓储与销售环节所产生的流通成本始终存在。
三是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由图1可以看出,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最终的销售环节并不是能够一步到位实现的,也就是说商品的流通过程是由多个中间商共同作用完成的,此类流通方式促成了产品多级销售模式的形成,这种上下游中间商之间的多级交易关系一般分为自由交易与代理交易两种形式。自由交易下,产品的流通成本相对较高,相反如果选择代理模式,那么在环环紧扣的交易模式下商品的流通成本自然就会降低。一级一级的代理模式虽然能够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但和其他商贸流通关系一样,也会产生采购、仓储与销售等必要环节的流通成本。
四是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转换过程就是流通成本的产生过程。假设消费者选择实体店购买的交易方式,且购买的商品无需配送与安装等步骤,这种现场交易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反之,消费者选择实体店购买的交易方式,但是购买商品则需要实体店完成后续的配送与安装过程,那么这一环节商品的流通成本也会随着配送过程的繁杂而增加。
五是生产企业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互联网时代下,网购已成为大众基本消费方式的一种,这种消费方式利用网络销售平台开启了生产与消费一步到位的新时代,使大众消费方式更加便捷、迅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配送过程中所产生的流通成本(仓储、运输、包装、人工)也是不可小觑的。
六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生产与消费的直销模式虽不常见,但依然存在。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专营店销售、送货上门等多种销售方式完成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销售,生产企业选择任意交易方式,商品必要流通环节所产生的基本成本依旧存在。
采购是指一个企业从目标市场中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价格合理、质量保证、数量齐全的对应资源的购买过程,是企业进行后续加工、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也是商贸流通的第一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可靠数据统计分析,采购环节的成本与企业的最终利润呈反比增长模式,即采购环节成本每降低1%,企业可多盈利5%-10%,由此可见,采购成本的合理控制对企业发展与利润回收有着重要影响。
在企业的采购过程中,采购信息不全面、不畅通是其采购成本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假设企业在进行采购前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市场采购信息,就有可能发生高价采购、重复采购、采购资源不全等问题,严重时会导致企业出现盲目采购现象,一旦发生这些问题就会使采购资源的质量、数量与使用价值受到严重影响,使企业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采购成本飙升,致使流通成本增加,影响企业自身信誉与最终利益。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采购信息的全面、畅通显得尤为重要。
运输是指借助交通工具与交通路线实现商品空间转换的行为。商品交换是企业间贸易往来的基本目的,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商品交换越频繁,市场经济也就越繁荣,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在商品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企业所产生的运输成本是十分庞大的,也是我国商贸流通成本产生的主要环节。我国中小型企业考虑到运输成本问题,一般会选择较为便宜的运输方式运送商品,但这种便宜的运输方式往往会使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可控问题,例如路途颠簸造成的商品损坏,再如天气影响下产品变质以及送货时间的不准确性。城乡贸易过程中农产品与蔬果居多,此类产品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运输成本并没有因为便宜的运输方式而得到基本保障,甚至引发了更多的问题,造成运输成本的增加。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对商品输送的要求主要是时间与质量方面的要求,企业通常会选择速度较快、质量得以保障的运输方式,然而这种运输方式往往忽略了由于运费过高、商品挤压或者装货不满等因素造成的运输成本增加的问题。
仓储是指对需要进行转移的商品的临时储存点与保管处,是连接上下游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的中转站,也是城乡商贸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商贸流通业而言,仓储是贯穿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对原材料采购完成后的储存,或是对销售产品的供应,又或是对中转产品的保管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仓储成本的高低对整个流通成本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我国小型企业的产品需求量不大,因此少量多次的储存方式相对合理,仓储成本也因此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之下,大型商贸企业的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相对明显。大型商贸企业由于对商品市场需求量的错误评估以及在库存管理观念、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商品的仓储成本。其产生的问题及后果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商品库存积压量大,影响商品质量与企业资金的周转;二是商品管理技术落后,影响后续销售情况与销售效率;三是库存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人员责任模糊,不利于仓储管理与商品的合理保管。在城乡商贸的流通过程中,农产品、蔬果的库存保管是十分常见的,而库存管理落后将直接影响其质量与后续销售,对流通成本的控制是极其不利的。
配送是指将货物送达终端消费者的行为过程,是商贸流通的最后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商品的配送流程主要分为“备货-储存-配货-送货”等步骤,合理的配送方式不仅能使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给予肯定,为企业赢得良好信誉,同时也能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对于配送方式很难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只能站在一个趋利避害的角度,评定其相对合理性。商贸流通过程中商品的配送方式(流程)是影响商品销售成本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配送方式将增加商贸流通成本。
图1 城乡商贸流程
在城乡贸易往来日渐频繁的背景下,采购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全面、及时的采购信息不仅能够有效节约商品资源成本,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赢得更为可观的经济利润。因此,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便利性,实现采购信息的通畅无阻,能够有效控制商贸流通过程中的采购成本。我国大多数商贸企业的发展观念传统、模式单一,对采购环节的成本重视远远不够。基于这一现象,想要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最终目的,首先,企业必须迎合时代发展,转变传统采购观念,利用互联网信息,将降低采购成本作为资源采购的重心。正确分析、定位采购成本对商贸流通成本所产生的影响作用,逐步适应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供应链发展模式,实现采购成本从局部向全面的最终转变。其次,认真分析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是关键,在确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找出成本控制的有效方式,避免不必要采购成本的产生。最后,只有有效利用互联网中全面、及时的采购信息,建立健全采购制度,才能真正降低采购成本。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城乡之间传统的贸易方式,同时也使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成为降低商贸流通成本的关键。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运输条件与消费者需求量而言,改变运输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商贸流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应建立互利友好的合作关系,科学合理的选择运输方式与运输途径,针对不同的运输商品合理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尽量减少不必要运输成本的产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实现:
第一,利用现代网络物流信息,根据运输商品的保质期、对应企业的需求量与需求速度的不同,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确定运输的最优路线,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的最优路线并不等同于最近路线,最近路线只能保证距离最短,但并不能对路况、交通状况、天气变化等多种因素进行预测,因此路线存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而最优路线则是指选择一条速度最快、资源耗费最小、风险最低的运输路线。第二,利用GPS技术,对商品的运输过程进行定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的概率,同时能够根据运输过程中的突发状况随时制定新的运输路线,降低了因发生意外状况而造成的运输成本。第三,控制运输成本并不是单靠几个人或几个部门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以物流管理部门为主导,其他人员与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的,因此培养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对企业物流运输进行全面整合是降低运输成本的又一重要方面。
仓储环节是商贸流通的中间环节,也是保证商品质量、数量及信息完备的关键环节。降低仓储成本,一方面应利用信息化发展,及时了解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变化,降低淤滞库存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对一些由于市场供应量过大造成的商品滞销现象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将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与需求变化传达给上下游相关企业,及时减少或终止对此类产品的采购、生产。同时加大对滞销商品的促销力度,力求在保证商品质量的情况下,减小企业的库存压力与销售压力。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仓库布局、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是降低仓储成本的重要途径。我国企业的仓库一般分为自有仓库与合租仓库两种基本形式,无论是何种仓储形式,在商贸企业商品种类多、数量足的状况下,市场容易出现仓储空间不足、货物杂乱无章的现象,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选择科学合理的仓库利用方式能够优化仓库的空间布局,节省仓储成本。
想要利用网络信息,有效提高商品配送效率,就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物流发展现状,建立合理、统一的配送中心,实行商品标准化配送。同时针对配送商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配送制度与配送方式,加快配送管理体系的建立,实行以制度为依据、以体系为保障的商品统一配送模式。合理选择配送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配送成本。目前,我国的配送方式较为单一,但在市场巨大需求量的影响下,应审时度势,实行混合配送法、轻重搭配配送法,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合并配送等多种形式来配合我国配送中心的发展模式。最后借助现有网络数据信息与物流平台,制定合理配送路线,以降低配送成本。
参考文献:
1.谢继蕴,李崇光,付青叶.农产品省际流通成本的测度设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4)
2.李文贵.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10)
3.赵儒煜,包明齐.我国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5)
4.杨淑娥.我国商贸流通成本的构成与优化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
5.马茹.中小连锁企业商贸流通成本的控制及优化机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6.陈耀庭,戴俊玉.不同流通模式下农产品流通成本构成与利润分配—基于漳州香蕉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
7.王之泰.流通成本及物流成本问题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3(5)